摘要:科學發展觀具有完整的邏輯結構。其中,堅持發展這一主題,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它不可改變的“硬核”,不然它就背離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失去了社會主義性質;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和“五個統籌”等戰略措施,則是其“保護帶”,是最能體現創新的部分。社會是否和諧則是衡量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情況的尺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邏輯結構;硬核;保護帶;檢驗尺度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8--0025--03
一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科學發展觀圍繞發展這一主題,闡明了發展的本質、道路、戰略措施和衡量發展的尺度等根本問題。要準確理解、完整把握、正確貫徹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弄清其邏輯結構,即弄清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主要內容和相互關系。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中國不發展就沒有出路,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就是用新思路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就可以使發展的道路愈走愈寬廣。緊緊抓住發展這一主題,搞現代化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等論斷,都是這一戰略方針的集中反映。科學發展觀通過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豐富了發展的內涵,提升了發展的境界,更加突出了發展這一主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只有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才能解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用新思路、新要求進一步強化了發展這一主題。科學發展觀是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持國家安全、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所起的基礎作用的同時,針對多年來快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提出的。這些問題和矛盾主要包括:“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關鍵是發展要有新思路,對發展要有新要求。科學發展觀提供的新思路是:把快速發展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講究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辯證統一,講究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講究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齊抓,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所講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其著眼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也尊重一切人作為人的權利。因此,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把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理解人、解放人、發展人作為普遍的一貫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之所以是以人為本,就是因為,第一,它不僅主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根本目的,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問題,而且主張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的問題,從而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第二,它在處理“依靠誰發展”和“為誰發展”的辯證關系上,更側重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主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是事實判斷,認識到這一點并不難。“為誰發展”則是一個價值問題。強調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而發展,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發展,充分反映了“只有為了人民群眾才能依靠人民群眾”這一正確認識,突出了科學發展觀的社會主義性質。第三,它強調在發展中要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樣做,不僅表明科學發展觀始終從個性與共性相結合的角度,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而且也使科學發展觀更具有號召力,更容易深入人心。
二
科學發展觀主張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入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
對照上述論斷思考多年來我國在發展中積累下來的矛盾和問題,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要從現實針對性上來把握這條道路。全面發展要克服的是重經濟發展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等片面性,主要是從開闊發展的視野、豐富發展的內涵上來規范發展;協調發展要解決的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建設中重數量輕效益,經濟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主要是從更加關注公平人手,從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規范發展;可持續針對的是目光短淺、竭澤而漁的傾向,主要是從兼顧現在與未來的角度來規范發展。(2)要從快速發展必須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載體的角度來把握這條道路。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旨在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快指的是速度,好指的是效益。要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就既要看到,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是經濟的發展,離開經濟長期平穩地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社會發展就無法上臺階,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同時也要看到,社會進步并不僅僅表現為經濟的發展,離開相應的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經濟快速發展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就無法解決,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就無法長久維持。快速發展需要方方面面來支撐,需要從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角度加以籌劃。因此,必須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看成是約束經濟發展速度的條件,看成是決定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3)要從過程與結果、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上來把握這條道路。發展本身既表現為過程又表現為結果,是二者的統一。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既要經常把預定的發展目標和實際達到的效果相比較,用以發現矛盾和問題,把謀發展、促發展的主要精力切實放在解決矛盾和問題上,有效地推進發展。為達目的必須先創造條件。從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看,協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手段。結果是過程的積累。從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看,對發展來說,協調要比全面、可持續更基本。這主要是因為,相比之下,協調發展更具有過程性。協調針對的是不協調和不平衡,不協調、不平衡的雙方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構成矛盾。協調的過程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則主要表現為結果。全面的對立面是片面,可持續的對立面是斷裂,都是兩種相反的結果,不可能同時出現。再者,如果說全面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規范發展,可持續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規范發展,那么,協調就是從時空相結合的角度來規范發展。協調發展是把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的中介,它集中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辯證統一。
“五個統籌”是支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實施“五個統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籌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的主要原則。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落實“五個統籌”。“五個統籌”的實質是統籌兼顧,重點講的是如何統籌協調發展,也包括如何統籌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實施“五個統籌”必須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辯證法。“五個統籌”主要是針對全國而言的,考慮到了影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來說,需要統籌的方面肯定沒有這么多,統籌的重點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會各具特色,但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通過抓協調發展,促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三
社會是否和諧是衡量科學發展觀是否得到有效貫徹落實的根本尺度。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落實到構建和諧社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相隔一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其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它表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已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和“四位一體”,表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黨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關注社會和諧、社會公平、社會正義和民主法制,從而表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治國理念有了新的發展。另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指明了具體方向,注入了活力。在現階段,貫徹落實科學觀,就是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指向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是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齊抓,內在機理是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協調,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意。和諧總是相對的。社會的和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目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合理調整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重點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切實保證所有社會成員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等,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之所以可以把社會是否和諧當成衡量科學發展貫徹落實情況的尺度,根本原因在于,和諧要靠發展來促進。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有些本身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有些則是前提條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總之,“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等方面促進社會發展、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等方面反映和檢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效,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因此,用和諧社會實現的程度檢驗科學發展觀發揮作用的程度是理所當然的,可以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度”來反映和檢驗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情況。
科學發展觀集中反映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成果。它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為主題”、“為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等根本問題,為又快又好地發展提供了完整的思路。科學發展觀的結構就是這些回答之間的基本關系。
科學發展觀對“為什么要以發展為主題”的回答,不但從因果關系上說明了發展生產力、搞經濟建設對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再次強調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要性,而且從價值取向上明確指出,發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把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與促進入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從而更加突出了發展這一主題。對“為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的回答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發展必須靠人民群眾來推動。這是對“為什么要以發展為主題”的回答的進一步展開。對“怎樣發展”的回答,就是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展”和“人民群眾”是科學發展觀的最主要的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的邏輯結構就是圍繞它們構建起來的。借用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的范疇,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包括“硬核”和“保護帶”兩個部分,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邏輯結構。其中對“為什么要以發展為主題”、“為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的回答,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發展的本質,決定著科學發展觀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科學發展觀的硬核。這個硬核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都不能改變。如果拋棄了這個硬核,發展觀的性質就變了。對“怎樣發展”的回答,指明了發展應走的道路和應采取的戰略措施,是科學發展觀的保護帶。保護帶是可以更改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也是最能體現創新的部分。依據這一邏輯結構來審視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其一,以社會的“和諧度”為參照物,可以衡量出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名義下進行的各種活動是否真正落實了硬核的基本主張。其二,以它為參照物,可以對保護帶的基本主張進行檢驗和揚棄,使它們更具有針對性,更加完善。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