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高校領導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就是提高高校領導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高校領導者要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發展的能力、科學管理的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領導者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8—0082-03
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提高高校領導能力的重要問題是提高高校領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本文就提高高校領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有關問題試作相應的探析,以期引起高校領導學界的關注。
一、把握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
(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
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重要思想。2003年4至10月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領導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過程中,胡錦濤同志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前的兩個月,胡錦濤同志在江西、湖南的兩次考察中,都使用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促進入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作為黨的文獻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并對這個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觀作出了精辟的表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要求全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這樣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其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史觀。鄧小平發展思想為這一科學發展觀奠定了理論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極大地推進了這一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進一步深化的進程中提出來的發展觀,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科學發展觀是在科學判斷當今國際局勢、科學認識中國發展變化、科學地分析黨的自身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深化認識的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是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思想理論,其主要有四大方面的“一脈相承”,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脈相承”,都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品質的“一脈相承”,都貫穿了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理論品質;基本原則的“一脈相承”,都遵循了馬克思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則;宗旨立場的“一脈相承”,都體現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宗旨立場。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一脈相承”的理論又是與時俱進的創新的理論。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既是對我們黨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同時又根據新的情況,充實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繼承中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創新。科學發展觀繼承了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時又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既強調了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又指明了發展必須是科學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繼承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理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體現了黨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不停頓的優良傳統,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表現。科學發展觀繼承了兩個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新要求。
(三)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
溫家寶在作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時指出:“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歷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代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向上登攀的。因此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生存、生活、享受、發展的空間,后來人繼承了前輩留下的物質、精神財富,開拓著自己這一代人的事業。作為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每一代共產黨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任務、歷史課題和歷史責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也面臨著種種十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黨必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狠狠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毫無疑問,科學發展觀應該成為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
《建議》明確提出,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個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六個必須”,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事實上,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社會的各類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地發展是做不到的。而且,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不斷提高高校領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各級領導干部,關鍵是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提高高校領導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就是提高高校領導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因此,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進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提高高校領導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提高高校領導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就要在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科學管理的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等幾個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一)科學發展的能力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校領導干部要為高校和高教事業的發展盡到責任,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高校和高教事業的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要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履行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高校領導者必須具備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
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一是提高謀發展的能力。科學發展觀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抓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是不發展,也不是慢發展,是要又快又好的發展。論高校領導能力,就要論其謀發展的能力。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當前與長遠的承接過程,高校領導者缺乏謀發展的能力,是無法履行好從整體上對大學發展進行思考和謀劃的職能的。二是提高善發展的能力。提高高校領導善發展的能力,是發揮高校領導干部組織領導作用,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高校可持續發展。提高善發展的能力,就是要求高校領導者,“能夠見樹木更能夠見森林”,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有很強全局觀念。善發展,就是善于把宏觀和微觀有機結合起來,用寬廣的眼界乃至世界眼光來審視和謀劃發展;善于整合配置各種資源和力量,按最優化原則排列組合各種要素;善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為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三是提高抓發展的能力。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內在規律,是一種真理性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的要義和精髓是科學發展。科學最重要、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求是”。求是,就是“實事(一切存在著的客觀事物)求(探求、研究、尋求)是”的“求是(規律性)”。求是,也就是“求真”,“求真”就來不得半點虛假。“求真”,就是辨別真假,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規律性。我們的認識越符合客觀實際,符合客觀規律性,就越“是”,越“是”即越“真”。科學發展必然是“求是”的發展、“求真”的發展。抓發展,就一定要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所揭示的這種內在規律,堅持這種真理性的認識,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在抓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倡科學方法,切切實實按照科學規律辦事。高校發展中要防止“地方病”向高校的傳染和蔓延,出現那種“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標,鋪攤子,上項目,留下一堆胡子工程的做法;那種‘一個艄公一道河’,‘新官上任三把火’,熱衷標新立異,貪大求奢,好高騖遠,今天一個大規劃,明天一個大思路,朝令夕改,使人無所適從的做法;那種只求本屆有政績,不給下屆留財富.花光用光,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高校抓科學發展,主要精力要放到抓“質”的提高上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量”擴張。堅持以求真務實精神去抓落實,并在抓落實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堅持求真務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才能不斷開創高校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二)科學管理的能力
楊沛霆說:“管理就是生產力,管理就是競爭力。正像朱镕基同志在20多年前說過的:‘擺在全黨全民面前的第一是管理,第二是管理,第三還是管理!’只有管理才是最困難又是最神圣的任務!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勞動分工和協作越細,就越要有嚴密的科學的管理。”管理的本質就是追求(組織)效率,管理就是為了使組織獲得更大的效率,更快更好地達到組織的目的。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使高校及整個高教事業又快又好地發展。高校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均系于嚴密的科學的管理。在新世紀新階段,高校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戰略管理與精細管理相結合的學校管理。在這個新階段,真正制約中國高校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將是管理問題。只有不斷強化和提高管理能力,實現“官產學”和“產學研”的兩個“三結合”,才能實現高等教育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提高高校領導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十分重視提高管理學校的能力。
(三)開拓創新的能力
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問題,如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一樣,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歷史過程。科學發展觀本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產物,就是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因此,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不斷強化開拓創新的能力。創新意味著為實踐科學發展觀開辟新的道路,意味著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想新法子、出新招、闖新路、創新業績、做新時期的弄潮兒。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這是黨綜合分析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加強自主創新,才能建設創新型國家。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在高校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正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事業,是需要勇于突破、不斷創新的事業;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更是需要億萬建設者的創新精神。提高高校領導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不斷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在高校,如何克服傳統文化中阻礙自主創新的消極因素,如何切實提高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如何創新大學人才的培養機制和學校的管理機制,這都向高校領導者提出了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的明確要求。
(四)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
理論思維是一種高級思維,它不是停留于對對象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聯系的認識,而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借助于科學抽象力和理論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問題,形成關于對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理論思維突破了直接經驗的狹隘視界,使人的思維具有全面性、深刻性、普遍性和創造性,并具備對實踐的洞察力和預見力,從而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產生重要指導作用。戰略思維作為全局性思維,是從全局和長遠進行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它是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一種思維方式、能力。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是對新的歷史環境的戰略回應,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證,是新的歷史條件對領導干部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事業和高校的科學發展,呼喚高校領導者的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新中國成立以后高教發展經歷著許多前進中的曲折,還曾經有過幾次的大起大落。1953年,國家建設需要人才,建設了一批新高校;1956年,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高校擴大招生;1957年,有了“整風反右”,高校又立即壓縮招生;1958年,搞“大躍進”,全國“大辦”大學,盲目擴招;1960年后三年“困難時期”,高校壓縮招生,新辦高校下馬;1966年“文革”開始,高校完全處于停止狀態。1971年,高校開始招收“22農兵學員”;1977年,高校恢復公開招生,高校重新出現生機。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發展一直沐浴在春風里,1984-1988年,我國高校招生規模幾乎增加了一倍。后來,國家經濟“為了更好地一躍而后退”而進“治理整頓”,高教也轉為“穩定規模、充實提高”,普通高校招生從1988年的67萬人調整為1991年的62萬人。1999年起,開始了連續幾年的擴招,2004年招生超過440萬人,在6年時間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翻了兩番,使我國高教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的,但起伏不應過大,“大起大落”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努力做到可持續發展,盡力避免大起大落。要究高教發展歷史上幾次“大起大落”的原因,領導者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的不足,不能不為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負有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重任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繼續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增強高教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努力實現高教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高校領導者必須進一步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每位有抱負、有作為的高校領導者,都應當不斷提高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不斷在“夯實理論基礎、開闊世界眼光、培養戰略思維、增強黨性鍛煉”上下真功夫。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