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媒介變革,信息科技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媒介的融合和裂變,新媒介層出不窮,媒介產業不斷兼并與融合。現在繼續談論諸如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電話和計算機等各種媒體是完全不同的實體,已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用線性的思維方式以及把整體僅僅看作其部分之和的觀點,顯然已經過時。所以,在研究媒介形態變化時,應引入復雜系統的概念,克服那種建立在元素主義基礎上的、線性的、機械的因果觀念。復雜性的根源多種多樣,任何單一因素(如非線性)都不能產生真正的復雜性,多種根源交織在一起才能形成真正的復雜性。信息傳播是一種社會活動,它的運行是人直接參與的,存在著人的意識、人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它又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
媒介是一個復雜系統
媒介是傳播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存在于傳播系統,乃至更大的系統之中。它除了具有一般系統所具有的特征外,還體現為結構復雜、關系復雜、行為復雜和經營環境復雜等特征,是一個有人參與、開放的、具有自組織能力,由自然、經濟、社會、政治復合而成的系統。媒介的復雜特征研究需要引入復雜科學,用復雜科學及復雜系統理論來分析和指導媒介系統。
1,媒介作為開放系統的復雜性
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是開放的系統,作為與其相伴而生的媒介系統也是開放的,它會受到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媒介從這些環境中獲取信息、吸收能量,并經過系統內部處理后再向環境系統輸出新的信息、釋放能量,以維持其有序結構。在由各種層次所構成的媒介系統中存在著不同內容的媒介可選集,這個媒介集合也是開放的,可以隨時補充進來新的對象,淘汰失去存在價值的對象。此外,在媒介的供給與需求中存在著來自外部環境力量的沖擊與挑戰,這種力量是媒介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信息而產生的。開放性與環境的復雜性是復雜性的重要根源,媒介與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復雜性是媒介系統復雜性的重要表現。
2,媒介演變的復雜性
除了來自外部環境的力量,在媒介系統內部也存在著不斷變遷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可感知到的需要。由于技術創新,當使用新媒介的人越多并從中受益的人越多的時候,就會導致需要的可感知性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遠離了以前的平衡態勢,從而不斷產生出創新和變遷的力量,整個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態的不斷變動之中,從而形成或改變其是否有必要采用新媒介的態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這種條件下,媒介系統通過自組織形成耗散結構,自組織地產生出復雜性。在媒介系統內、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使得該系統成為一個動態變化的動力學系統,能夠產生出分岔、突變、混沌等奇異性及多樣性、創新性等系統行為。而動力學系統也是產生復雜性最重要的物理學根源。



3,媒介系統非線性作用的復雜性
非線性意味著無窮的多樣性、差異性、可變性、非均勻性、奇異性和創新性。傳播學經典的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不斷受到質疑并被多次修正,就是因為這種模式的線性結構沒有反映出傳播的反饋和信息的循環,沒有反映出媒介的變化。在媒介的形態變化過程中,一方面存在著自我強化和自我穩定的作用機制,存在著所謂的“路徑依賴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不斷適應環境的行為過程和功能機制,還存在著媒介形態變化的學習效應、協調效應。同時,在媒介系統中存在著各種隨機的漲落。這些作用機制和作用過程都不是線性的,不滿足疊加原理,而是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作用過程。非線性、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及漲落、突變都是產出生復雜性的必要因素。
4,媒介系統組元特征的復雜性
同一般的自然系統相比,媒介系統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人的參與性。媒介是一個開放的人造系統,是為了向公眾傳播相關的信息,以達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目的。媒介中人的能動作用對系統的構成、運行有著重大的影響。人的意志、思想、智慧、意愿、偏好、心理、價值觀等都會影響到媒介的變化和選擇,人的理性及非理性都是極其復雜的、非線性的,尤其是非理性是復雜性產生的重要源泉。因此,人的參與是媒介系統復雜性的最根本來源,它也使得媒介的形態變化具有了確定性與隨機性的雙重特征。
5,媒介系統建模的復雜性
由于媒介系統內部各層次、各組元之間關系及行為的復雜性,以及系統受環境影響的復雜性,通過數學模型來對媒介系統進行定量的研究也存在著復雜性,難以對媒介系統中的各因素及各種關系用準確的計量方法加以描述和度量。
媒介形態變化是一個動態的研究對象
媒介是不斷變化的,導致媒介形態變化的動力主要是科技,其中最重要的幾項關鍵性技術是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儲存技術以及信息傳輸技術。
1,信息處理技術在飛速發展,計算機已經成為媒介變革的主要動因
從真空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到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以及光計算機,從在線服務的誕生、Pc時代的財富和技術轉移到萬維網的演變,計算機不僅是媒體變革的發動機,而且其本身就是當代最普及和最重要的媒介。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涉及到信息的轉換、存取、處理、壓縮以及各種軟件技術。
2,信息儲存技術的驚人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半導體技術和軟件技術的發展
半導體技術主要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芯片的存儲容量呈幾何數級增長。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樂觀地估計,到2010年,芯片工藝水平將達到0.05微米這一極限,集成的晶體管可達到500億個。而納米技術可以將芯片的線寬從微米級降到納米級,芯片的存貯能力將大為提高。
3,信息傳播技術革命主要是光纖和衛星通信
光纖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率。一條細如頭發絲的光纖可以同時供5760路電話使用。衛星傳播的特點是距離極遠、范圍極廣。三顆同步衛星,就可以覆蓋全球,且絲毫不受高山大海等復雜地形的影響。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CNN的戰地記者就是通過小型衛星地面站,把電視新聞及時發回國內的。
4,ISDN——綜合數字通信網絡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的模擬通信網絡已無法應付信息傳播的需要。于是,出現了ISDN——“綜合數字化通訊”,即將現有的電信網絡、郵政網絡、傳真網絡等集于一網,以數字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可以貯存、處理、傳送各種文字信息,還可以傳播廣播電視等各種聲像信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就推出了所謂“信息高速公路網絡”的構想,就是通過某種正如未來學家喬治·吉爾德所稱的電信電腦——一種將電腦、電信和電話等信息媒介混合起來的新裝置,形成覆蓋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高速化多媒體的信息傳輸、接收和處理系統,給每個人帶來一個能提供交互信息、娛樂、購物和個人服務不斷擴展的世界。
所有的傳播技術都快速地融合成一種普通的計算機可讀的數字形式。越來越多的新聞以計算機可讀數據形式被生成和發送。這意味著同樣的基礎技術可以被應用在一個綜合的通訊系統——不論是以文本、音頻還是視頻的形式。因此,不再需要給每一種媒介單獨的渠道。實際上,媒介變革的本質是幾種強大的信息技術正在把各種媒介推向融合,又因為這種融合而裂變出很多新媒介。1979年,尼古拉斯·尼格洛龐帝在為麻省理工大學媒介實驗室的安身之所作籌集基金的巡回演講時指出:“所有的傳播技術正在遭受聯合變形之苦,只有把它們作為單個事物對待時,它們才能得到適當的理解。”尼格洛龐帝以及他在麻省理工大學(MIT)的有關人士被公認為是認識到這種媒介業和數字技術的匯聚將最終導致所謂的多媒體傳播新形式的第一批人士。他們以三個相互交疊的圓圈,分別標明“廣播和動畫業”、“電腦業”和“印刷和出版業”來說明這個問題。(見圖1)
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浦爾(I.Poo1)認為“媒介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出一體化多功能的發展趨勢。從根本上講,融合是不同技術的結合,是兩種或更多種技術融合后形成的某種新傳播技術,由融合產生的新傳播技術和新媒介的功能大干原先各部分的總和。
媒介融合的例子隨處可見。由于計算機、電視和電訊的融合,從而裂變出一些新的媒介。所謂的“新媒介”,一般包括錄像、多媒體、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光纖通信、綜合數字通信網等。
圖2勾勒出信息技術與各種媒介不斷走向融合的過程:半導體和軟件技術是起點,計算機、電訊、廣播電視和圖文印刷這幾大系統之間出現了交叉、融合的趨勢,它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數字化通訊、有線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隨著ISDN技術的發展,通訊和有線電視也逐漸走向一體化,各種分散的信息系統連成整體,“信息高速公路”一網打盡。今天,相互重疊的電腦、通訊和電子產品世界將合理地重新結合,產生一個關于器材裝置、軟件與信息傳輸服務的新的聚合但仍然保持橫向聯系的結構。
媒介形態變化具有歷史性的沖擊力。融合中的技術也帶來了融合中的產業,當信息、媒介和通信技術融合在一起時,各項產業之間以及它們的產品之間的傳統界限將會打破。電話、計算機、有線電視和媒介等公司正以驚人的速度兼并合作,力求在主宰媒介未來的競賽中占據優勢地位。像美國長途電話巨頭AT&T買下了有線電視巨頭電訊公司(TCL),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公司與迪斯尼公司都獲得了各自的互聯網搜索引擎。
各種媒介均有自己的特點,一種媒介要輕易完全取代另一種媒介是不可能的。我國學者吳信訓指出:“新媒介不是要淘汰以往的媒介,而是要開拓新的需要。如果說,需求個別化、多樣化是現化社會的特征之一的話,那么,新媒介正是為了能更加細分化地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而大大豐富人們的選擇余地。”
媒介形態變化的未來透視
信息技術與常規傳播媒介的融合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現象。傳統媒介和計算機網絡的融合不斷產生出結合收音機、電視、電影和新聞界等元素的新形式,其結合的方法全然不顧傳統的分類,甚至模糊了人際交流與大眾傳播的區別,不但在傳播媒介結構,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融合帶給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現在成千上萬的人在網上工作、形成社會關系、建立新身份并發展新文化。人們通過自己使用媒介的經驗以及對他人使用媒介的觀察,了解到媒介行為將帶來哪些結果。肯定的結果包括學習新的東西、消遣和增進社會交往。但人們也希望能盡量避免媒介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
一切形式的傳播都是緊緊交織于人類傳播系統的結構中,而不能在文化中彼此獨立地存在。新技術像疾病一樣傳播,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開始緩慢但是逐漸加快傳播速度。媒介選擇的迅速膨脹和“虛擬宇宙”的廣為流行,信息交流顯然處于一個更高的水平,這就必定使得理解新媒介技術和現存媒介企業的未來變得更加關鍵,同時也更加復雜。
美國資深新聞工作者、著名新媒介技術專家羅杰·菲德勒認為媒介形態變化具有6個基本原則:
1,共同演進化與共同生存:一切形式的傳播媒介都在一個不斷擴大的、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內共同相處和共同演進。每當一種新形式出現和發展起來,它就會長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每一種現存形式的發展。
2,形態變化:新媒介決不會自發地和孤立地出現——他們都是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脫胎出來的。當比較新的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就會去適應并且繼續進化而不是死亡。
3,增殖:新出現的傳播媒介形式會增加原先各種形式的主要特點,這些特點通過我們稱之為語言的傳播代碼傳承下去和普及開來。
4,生存:一切形式的傳播媒介,以及媒介企業,為了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適應和進化。它們僅有的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死亡。
5,機遇和需要:新媒介并不是僅僅因為技術上的優勢而被廣泛地采用的。開發新媒介技術,總是需要有機會,還要有刺激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上的理由。
6,延時采用:新媒介技術要想變成商業成功,總是要花比預期更長的時間。從概念的證明發展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類一代人(2~30年)的時間。
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互動性,新的交互能力將給予使用者一種新的控制他們觀看的頻道及這些頻道內容的方式,包括定制或指定他們想要的媒體外觀。數字技術也使得將文本、音頻、計算、圖像及視頻糅和進綜合多媒體網絡成為可能。在網絡中,人們一方面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權力,另一方面又越來越受到他人的控制。互動的環境給予用戶定制他們自己的個人空間的權力,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權力的實現也意味著用戶成為了廣告商的明確目標。互動性,尤其在個性化的服務形式中,意味著將更多的信息暴露給廣告商,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明白用戶的動機。
目前,受眾和廣告商的需求都在轉向鼓勵媒介朝著“窄播”的趨勢發展——用更加專門化的信息面向小型的特定受眾集合。媒介經營者們不再單純地以招攬更多的受眾為目的,而是轉向節目“質量”,即他們吸引某些特定受眾的能力。復雜的計算機技術賦予廣告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能使廣告通過多媒介的手段完成最廣泛的傳播。在互動過程中,控制自己的環境也同樣意味著環境將對人產生強烈的商業影響。新的媒介系統的交互特性向媒介消費和媒介效果的理論提出挑戰,打破對被動受眾進行單向交流的傳統認識。
應當看到,新技術只是促進變化并創造機會。媒介形態變化對傳統的傳播觀念以及媒介文化提出挑戰,引發社會結構和社會狀態的變革,同時還不能不影響到媒介人員的工作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方式。當今的媒介及其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挑戰是,要學會如何在新興的數字式收費公路上,以一種方便而且易用的形式,去創造、管理并發送混合媒介的內容;要讓人們對社會發展、政府活動和社區事件保持消息靈通,而不管他們的種族、性別、年齡、教育、經濟地位或技術水平如何。主流媒介應該盡更大努力去提高社會理解與處理公共問題的能力,必須繼續作為社區的建設者、公共表達的論壇以及商務和個人事務交易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