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秋。天氣還是那么悶熱。吃過晚飯,忽然想起從小就聽老媽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趕快拿起電話,想問問今天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看電視呢吧?今天立秋啦?!薄笆前?!”“是什么時候?早晨還是晚上?”“是今天凌晨,早立秋!”“太好了!可今天怎么還那么熱啊?”“是?。≡缌⑶?,涼颼颼;晚立秋,熱死?!梢膊灰欢?,也許后邊會涼颼颼吧?”
幾乎每年我都要和老媽就“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的話題聊上一次。我也是50多歲的人了,真的需要從老媽那里獲得的“真經”越來越少。之所以還要問,是期待著重溫她那種特有的算不上什么智慧的“精華”。類似這樣的不知道上幾輩人的“智者”般的生活經驗經常從我老媽嘴里溜達出來。不管哪天碰到什么,不管是以前的還是眼下的人和事,總能有這樣的“現成”的至理名言往上套,基本上都能八九不離十。這些有一搭無一搭的“農諺”總是讓我感到那么熨貼和溫暖。
我們小時候,既沒有“育兒專家”,更沒有《父母必讀》。和我一樣,所有的孩子都是憑父母養育的本能和某種特定家庭文化的熏染長大的。現在我能記住的也就那么幾句,不多,也不見得都對,但絕對融進了我的做人與做事當中。
前不久,在南京的一個活動上,我和一位兒童心理學教授共同接受父母的咨詢。閑聊中,她突然說到,其實,她并不愿意別人稱她為“育兒專家”,而更愿意當一個普通的媽媽。因為,如果她一個普通的媽媽,她的女兒什么樣,別人都會覺得正常;而如果知道她是一位專家,別人就覺得她的女兒就應當如何如何。做得好,固然證明了她學以致用;做得不好,她這個專家豈不是很沒面子?她的想法啟發了我們,于是,就有了本期的“媽媽圓桌”——《育兒專家真實生活讀本》。幾位兒童心理、保健、教育的專家媽媽坦誠地與我們分享了她們的溫馨時刻和尷尬時分。相信讀完會讓你松一口氣:原來,專家和我一樣,也會有她們的困擾。
想想,還是我老媽那個時候好。在那個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她只管盡可能給孩子基本的溫飽,然后就去忙自己的工作。甘于,或只能做一個普通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