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當作小動物
Q:我女兒2歲2個月。1歲多時,有一次,她將一塊有兔子耳朵的抱毯套在頭上,在床上爬上爬下。我看了覺得很可愛,就說“小兔子爬到床上啦”、“小兔子又跳下去啦”。她聽了玩得很開心。之后,偶爾見她跑跑跳跳的,我也會說些“小青蛙在跳”、“小烏龜在爬”之類的話。誰知從那以后,她就常常自稱“小烏龜爬呀爬”、“小貓睡覺了”。開始時,我聽了會給她改口重復一遍:“噢,欣欣在爬呀”、“欣欣要睡覺啦”,她還能接受。后來,我這樣改口她就不愿意了,我只好說:“噢,欣欣扮演的小烏龜在爬呀。”現在這樣說也不行了,非得承認她是小烏龜或小貓才不發(fā)脾氣。這種表現正常嗎?
湖北 小李
A:從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2歲左右正是自我意識開始萌發(fā)的階段。這時,孩子剛剛開始知道“自我”,常常會說“我的”、“我要”、“我不要”之類的話。不過,有的孩子發(fā)展得早些,有的則晚些,這都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萌發(fā)的前期。這時,她還不能完全認同自己。自己可以是媽媽,可以是爸爸,當然也可以是小動物了。兩三歲的孩子戴上兔子的頭飾,她會真的認為自己就是小兔子;四五歲的孩子戴上兔子的頭飾,就會知道自己是在“扮演”小兔子了。
處于自我意識萌發(fā)前期的孩子,如果碰上了可愛的小動物,他會自認為是這些可愛的小動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覺得孩子陷在里面太深了,可以用以下辦法幫助她解脫出來。
你首先不要再順著她說下去了。你對她說:“欣欣,你扮演的小烏龜在爬呀爬呀……”這等于在強化她與小烏龜的關系,會讓她更熱衷于自己是小烏龜等小動物了。
孩子這樣做,是有豐富想象力的表現。這固然好,但如果只認小動物就不好了。你需要擴展她的想象,比如可以和她玩一些游戲,如小星星眨眼睛、小氣球飛上天、小火車爬上山、小姐姐跳舞真好看等等,沖淡她過分“鐘情”于小動物的“心結”。
平時要帶她到游樂場、街心健身區(qū)等地去玩一玩滑梯、翹翹板、走平衡木等等,豐富她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教孩子念一些兒歌,鍛煉她的語言,這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淡化她對小動物的依賴。
同時,你也要善于等待。到孩子3歲左右,基本上都可以分清自我和非我,就不會再將自己完全等同于某種小動物了。
她很棒,但仍然不自信
Q:我女兒快4歲了。幼兒園老師都說她各方面都挺優(yōu)秀的,特別是在畫畫方面。她的確很有主見,說話的條理性、邏輯都很強。可不知為什么,她在遇到新問題時總是表現得不自信,遇到困難時很容易退縮。一次,我讓她參加寶寶賽,她說什么都不肯,到現場后,她被當時的氣氛所感染還是參加了,結果還得了獎。其實,我并不想讓她太優(yōu)秀,只是希望她能快樂一點、簡單一點、適應能力強一點,不要有太多的壓力。請問,我怎樣才能讓她變得更自信?
江蘇 小季
A:從信中所描述的情況看,你的寶寶能力比較強,但心理承受力比較低,在遇到新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害怕失敗,經受不了挫折,從而影響自信心。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和孩子一起玩那種難度逐漸增加的系列游戲。在游戲中,玩到一定難度時,孩子可能會感到困難,心理上承受不了。這時你告訴她,不會沒有關系,可以請別人幫助,誰都可能有不會的時候。比如走迷宮,先是只需拐兩個彎的,比較好走,慢慢地增加拐彎多的迷宮,到一定程度不好走了,這時你可以幫助她。玩拼圖也一樣,先玩拼圖塊少的,逐漸過渡到玩塊數多的拼圖。通過這些游戲,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有會的,也有不會的,只要得到幫助,會了,也一樣好,不必沒有信心。
*讓她做一些難度適中的智力題。比如,你給她出的都是新問題,觀察她的表現,同時要相信她都能解答,這可以增強她的自信心。
*平時要帶孩子到大自然去玩,讓自然界的寬闊胸懷陶冶她的性情,讓她更快樂、更自在,不必整天學習或做什么事。這樣,家長也可以放松些,不必每時每刻都想著看她是否優(yōu)秀、將來是否會有壓力等等。
其實,像你的孩子現在這樣的發(fā)展水平,將來不太可能遇到有太大壓力的事情。家長自己不要太著急,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在家脾氣大,在幼兒園很聽話
Q:我兒子4歲,上幼兒園小班。平時在家里脾氣特別大,只要是他說的事情,比如他要看電視,如果不滿足他就生氣,或歇斯底里地喊。可是聽老師說,他在幼兒園里特別聽話,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鬧。我擔心他是不是心理方面有什么問題,請專家?guī)椭治鲆幌拢撛趺崔k?
陜西 小高
A: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兒園的表現不一樣很常見。有的在家很鬧、脾氣大,在幼兒園很聽話;有的則相反。一般來說,這種孩子具有“兩面性格”。
形成這種兩面性格,一般有這幾個原因: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懂得簡單的因果關系了,比如在家鬧了,要什么東西、想干什么,只要堅持或發(fā)脾氣就能得到。而在幼兒園,這樣做就不行。反過來,在幼兒園聽話,就能得到表揚、重視,這是一種精神的滿足。所以,這種孩子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在兩種環(huán)境中都能得到“好處”。
*這個年齡的兒童內抑制(一種高級神經活動的表現,和興奮相對而言)已有相當的發(fā)展,可以隨心所欲地在某個場合主動表現出某種行為(發(fā)脾氣或順從),而抑制另外的行為(聽話或大鬧)。
*有時,家長的不正確態(tài)度,也會加劇這種行為。比如,對孩子的發(fā)脾氣、哭鬧行為能“接受”(也許是經過反對或“教育”無效而妥協(xié)),而對好行為卻視而不見,從而使孩子不明是非,隨心所欲。
要糾正這種兩面性格,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家長要冷靜理智,不要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要堅決不去理會,對好的行為要大大表揚,讓孩子明是非,知對錯。
*4歲的孩子已經能聽懂簡單的說理了。可以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跟他講一些道理,讓他懂得在幼兒園和在家里應該有一樣的表現,這樣爸爸媽媽和老師才都喜歡。
*也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希望老師找一兩位性格開朗、愛幫助人的小朋友,讓他們帶他玩或幫助他。當孩子有一些改善時,也要請老師在班上及時表揚他,樹立他的自信心,使他以后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表揚都會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