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外國新聞媒體開放的政策沒有變化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9月13日在倫敦重申,中國政府對外國媒體、資訊機構開放的政策沒有改變。
溫家寶是在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作上述表示的。
他說:“對于目前中國對外國媒體的政策有不少誤解,我愿意借這個機會予以澄清。”
溫家寶說,中國政府將保證外國媒體、資訊機構報道的自由和權利,同時希望并相信外國媒體、資訊機構會遵守中國的法律。
溫家寶強調了商務、金融、經濟信息的暢通無阻。
(新華網)
外交部否認中國對媒體報道設限
歡迎外國媒體進行報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2006年9月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歡迎外國媒體、記者對中國進行報道,并愿意為外國媒體和記者在中國進行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服務和便利,同時也希望外國媒體和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能夠遵守駐在國的法律和法規。
秦剛強調,中國對外國媒體和記者來華進行采訪報道活動一直持歡迎態度,隨著奧運會的到來,會有更多的外國媒體關注中國,來中國進行報道活動,中方今后將繼續進一步改善有關工作。外交部將為外國媒體和記者在中國的采訪報道提供更多的服務、便利和協助。
秦剛同時指出,中國正致力于依法治國,中國政府依法保護本國公民、外國公民、包括外國媒體和記者在中國的合法權益。這個管理辦法的頒布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他還表示:“這個管理辦法并不涉及奧運會期間外國記者在中國的采訪活動。”
(人民網)
新聞出版總署:不會使新華社成為外電領域壟斷者
“新華社日前發布的《外國通訊社在中國境內發布新聞信息管理辦法》,是我們過去長期沿用的一種做法,條例本身對新華社也提出了很多的約束條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在國務院新聞辦9月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貫徹這個條例,政府一定會重視公平競爭的環境,防止過分壟斷、排斥競爭的局勢。
柳斌杰說,中國的文化發展,會越來越開放。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時間完善自己的法制體系,所以目前實行的是行政管理和依法監管并行的體制。因此,政府部門或者是政府部門授權管理的單位,有時候會出臺一些相關的管理規則。
“中國的管理體制,很多外國朋友不了解,往往容易引起誤會。”柳斌杰說:“新華社管理外國駐中國的通訊社機構,是過去一直延續下來的一種做法,現在并沒有改變。不是有了新的變化,是政府委托的任務,政府相關部門會依法進行監督,不會使新華社成為這個領域里的壟斷者。”
(新華社)
全國法院建立新聞發布制度
在2006年9月12日舉行的全國法院新聞宣傳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宣布,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兩個層級的新聞發布體制已經建立,具備條件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也應設立新聞發言人,建立新聞發布制度。最近,全國各地高級法院的60多名新聞發言人在北京集中培訓,以求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責。
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曹建明介紹,人民法院新聞發布將采取多種形式,包括舉行新聞發布會、背景吹風會,組織記者集體采訪、單獨采訪,以法院新聞發言人的名義發布新聞公報、聲明、談話,答復記者的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問詢,通過法院網站發布新聞信息等。
(《人民日報》)
北京外國語大學慶祝65周年華誕
2006年9月23日,原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海內外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歡聚一堂,共賀北外65周年華誕。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為創辦于1941年的延安外國語學校,經過65個春秋,北外已成為中國培養外語人才,特別是培養外交、外貿、對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譯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外語類書籍、音像和電子產品的出版基地,是我國外語院校中歷史最悠久、層次齊全、開設語種最多的高等院校,被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
在“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北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北外又響亮地喊出這樣的口號:“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北外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正以堅實的腳步實踐著這一新的歷史使命。
——北外目前擁有42個語種,是國內開設語種最多、最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
——通過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世界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的建設,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輸出。
——致力于漢語的國際推廣。先后創建了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等8所孔子學院,另有4所正在積極申請和籌備中,是國內承辦孔子學院最多的高校之一。
(本刊訊)
“儒學與后現代”國際高層學術研討會十月底在京召開
2006年10月29日至31日,國際高層學術研討會“儒學與現代化”將在北京語言大學召開。湯一介、成中英、安樂哲、亨利?羅斯曼特等四十多位中國、美國、歐洲、亞洲著名儒家學者、后現代學者、中西方比較文化學者、漢學家將出席,在儒學與后現代關系問題上進行廣泛對話。
會議由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共同創意和舉辦。
(人民網—《新京報》)
美國駐華使館新任新聞官舉行歡迎酒會
2006年9月2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歡迎酒會在北京三里屯外交公寓舉行。該酒會是為了歡迎新任的美國駐華使館新聞文化參贊元敦奎先生、新聞發言人史雯珊女士和文化官員季麗安女士。酒會由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謝偉森先生主持。新聞發言人史雯珊女士在致詞中說,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忙,是因為我們對中美關系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外大傳播》作為特邀媒體嘉賓出席了此次歡迎酒會。
(本刊訊)
喀麥隆傳媒理事會會長:外國媒體應正面報道非洲
新華網2006年9月22日發自雅溫得的消息說,喀麥隆傳媒理事會會長皮埃爾?伊薩瑪?伊松巴,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強調,外國媒體應正面公正報道非洲,而不只僅僅報道災難、戰爭、艾滋病和饑餓。
他說,外國新聞機構應積極宣傳非洲的發展進程,多看這塊大陸積極的方面。“否則,如果負面宣傳太多,許多人一提起非洲就害怕,誰還敢來非洲?”
他認為,每一位職業記者,在采訪報道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要睜大眼睛,客觀地觀察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切忌在采訪前,在腦子里形成固定的概念,只有這樣,寫出的報道才會真實。他說 :“真實,是新聞的靈魂,真實才有說服力。”
(新華社)
中文首次成為國際圖聯大會工作語言
2006年8月底,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的第72屆國際圖聯(IFLA)大會上,經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代表的圖書館界長期不懈努力,國際圖聯管理委員會從本次大會開始,正式將中文作為國際圖聯工作語言。
大會期間,在原有5種(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工作語言的基礎上增設了中文同聲傳譯服務,出版《國際圖聯大會快報》中文版,并免費向參會代表散發。這不僅表明國際圖聯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關注與重視,同時也是中國圖書館界在國際圖聯中占有越來越重要地位的一個標志,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文日益受到各國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并在國際合作交流和經濟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圖書館界參加國際圖聯年會的人數不僅逐年增多,而且已成為參會人數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截至2006年7月,中國共有21人次在國際圖聯擔任職務,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