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6)12-0541-03
藥物口服劑型給藥方便且成本低,是目前最普遍的給藥方式,但是許多藥物具有難耐的苦味,在臨床上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影響藥物苦味的因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藥物的性質;二是不同個體對苦味的敏感程度,因人的年齡、性別、愛好等不同,對滋味的好惡亦有差異;三是服藥方式以及服用時的溫度、稠度、咀嚼與吞咽的難易也影響對苦味的感應。因此,掩蓋藥物苦味的方法應針對不同性質的藥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本文對矯味劑、苦味阻滯劑、苦味消除劑、堿性化合物、陽離子聚合物,包衣技術,包合技術,微型包囊術等藥物苦味掩蔽方法加以概述。
1 矯味劑[1,2]
1.1 甜味劑
甜味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藥物的苦味,有天然品與合成品兩大類。
較常用的天然甜味劑有蔗糖或單糖漿,如橙皮糖漿、枸櫞糖漿、櫻桃糖漿等。這些糖漿不但可以矯味,而且具有特殊的芳香。此外,蜂蜜在中藥制劑中既作黏合劑又是甜味劑;甜葉菊苷是最甜的天然甜味物質之一,也是糖尿病、肥胖病患者很好的低能量天然甜味劑;甘油、山梨醇、甘露醇等也可作為甜味劑。
合成的甜味劑有糖精鈉和阿司巴坦等。糖精鈉常與單糖漿、蔗糖合用。阿司巴坦化學名為天門冬酰氯苯丙氨酸甲酯,為二肽類甜味劑,其甜度比蔗糖高150~200倍。這兩種甜味劑均適用于糖尿病、肥胖癥患者。
1.2 芳香劑
芳香劑是通過嗅覺來達到改善藥物苦味的目的。常用的芳香劑有薄荷油、桂皮油、茴香油、薄荷水、復方豆蔻酊等。人工合成香料有香蕉香精、菠蘿香精、橘子香精、檸檬香精、巧克力香精等。其中,巧克力香精對掩蓋藥物苦味具有較明顯的效果,薄荷腦或薄荷油的局麻作用對苦味的掩蔽也很有效。
1.3 膠漿劑
膠漿劑具有黏稠、緩和的性質,可以干擾味蕾的味覺而達到矯味的目的。在膠漿劑中加入0.02%糖精鈉或0.025%甜葉菊苷可增加膠漿劑的矯味能力。常用的膠漿劑有淀粉、羧甲基纖維素鈉、海藻酸鈉、瓊脂、明膠、阿拉伯膠及西黃芪膠等。
1.4 泡騰劑
用酸式碳酸鹽與有機酸(如枸櫞酸、賴氨酸)混合,加適量香精或甜味劑,遇水產生CO2并呈酸性,能麻痹味蕾而矯味,常用于苦味制劑。
2 苦味阻滯劑[3]
苦味阻滯劑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來自于植物提取的天然物質(如腺苷酸),可以掩蓋藥物及食物的不良味覺,具有全新的作用機理,通過阻滯味覺信息從口內傳至腦內來干擾味覺傳導。
苦味阻滯劑技術優于傳統掩蓋苦味技術,其原料來源于天然物質,可用于各種口服制劑,如口服液、普通片、咀嚼片、含片、牙用制劑等,尤其適用于口腔速釋制劑。
作為苦味阻滯劑之一的核苷酸在制劑中的添加量通常為0.000 1%~10%(w/w),較佳用量為0.002 5%~0.5%(w/w)。如處方:腺苷酸2.0g,山梨醇17.5g,甘露醇17.5g,淀粉15g,甘氨酸0.02g,糖精鈉0.2g,香料1.5g,加玉米糖漿至總重100g。
3 苦味消除劑[4]
佳木能久等發明一種苦味消除劑,它能有效消除藥物的苦味而不會破壞其成分。這種苦味消除劑含有單酸甘油酯或甘油二酯與聚羧酸的酯或其鹽,適應于各種口服劑型,如固體制劑膠囊、粒劑、丸劑、粉劑、片劑、咀嚼片劑和干糖漿以及液體制劑溶液、抽提液、糖漿、流體提取物等。如鹽酸奎寧粒劑,其處方組成為鹽酸奎寧1份,α-淀粉7份,玉米淀粉32份,乳糖55份,苦味消除劑5份,粒劑的苦味可進一步被消除。
4 堿性化合物[5]
J·S·卡塔尼亞等發明一種具有減少苦味的藥物組合物,它由苦味藥劑、掩蓋味道的組分以及藥物載體構成。掩蓋味道的組分是不會影響藥物活性的堿土金屬氧化物、堿土金屬氫氧化物或堿性氫氧化物,其中優選堿土金屬氧化物,更進一步優選氧化鎂組合物。通過加醛糖酸或其可藥用鹽,可進一步提高該組合物的掩味效果。如可咀嚼阿西霉素藥片,其處方組成為阿西霉素二水合物60%,氧化鎂11.5%,葡萄糖酸鈣1.7%,經制粒、壓片后口服時沒有阿西霉素原有的苦味。
5 陽離子聚合物[6]
D·穆帕尼等發明一種掩味藥物劑型,它包括一種或多種藥物和一種或多種陽離子聚合物。掩味成分為陽離子聚合物,由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中性甲基丙烯酸酯合成,劑型中的藥物和聚合物的重量比小于1∶2,可制備成合適的劑型,如散劑、可咀嚼片劑、口腔溶解片劑、可水分散片劑、泡騰片和懸浮液等。
帶有二甲氨基乙基的陽離子聚合物包括市售的Eudragit 聚合物,如Eudragit E 100、Eudragit EPO。如托吡酯-聚合物溶液,其處方為托吡酯15mg、Eudragit EPO 26mg和乙基纖維素3.7mg,將它們溶解于適量的異丙醇/水混合物中,制得藥物-聚合物溶液,噴涂在糖母粒上,得到的涂覆小珠填入硬凝膠膠囊中,藥物苦味被掩蓋。
6 包衣技術
包衣不僅能較好地掩蓋藥物的苦味、不良臭味,減少刺激,而且還可以防潮、避光、隔絕空氣以增加藥物的穩定性,改善外觀,便于識別,控制藥物釋放速度,克服配伍禁忌等。根據被包衣物料種類不同,可以分為粉末包衣、微丸包衣、顆粒包衣、片劑包衣、膠囊包衣;根據包衣材料不同,可分為糖包衣、半薄膜包衣、薄膜包衣、特殊材料包衣(如硬酯酸、石蠟、多聚糖);根據包衣目的不同可分為水溶性包衣、胃溶性包衣、不溶性包衣、緩釋包衣、腸溶包衣。
常用的薄膜包衣材料有水溶性包衣材料(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腸溶性材料(如腸溶型丙烯酸樹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鄰苯二甲酸酯、醋酸纖維素鄰苯二甲酸酯、蟲膠)、水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纖維素等[7])。
孫亞州等[8]發明一種掩味鹽酸小檗堿顆粒,掩味包衣材料包含成膜材料Eudragit,增塑劑PEG 6000,抗靜電劑硬酯酸鎂。該掩味顆粒完全遮掩了鹽酸小檗堿的特有苦味,與現有普通制劑相比口感好,易被兒童接受。
7 包合技術
包合技術是指一種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種分子的空穴結構內,形成包合物的技術。這種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兩種組分組成。主分子具有較大的空穴結構,足以將客分子容納。包含于主分子之內的客分子藥物通常有揮發油或揮發性成分(如冰片、大蒜素、紫蘇油等)、難溶性藥物(如冬凌草甲素、齊墩果酸等)、劇苦味或不良臭味的藥物(如巴豆油、蟾酥等)。藥物制成包合物后不僅能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或味道,減少藥物副作用和刺激性,還能提高藥物穩定性,改變藥物的物理狀態、增加藥物溶解度和溶出度,促進藥物經皮吸收。
包含物的材料有環糊精、尿素、膽酸、葡聚糖凝膠、纖維素、淀粉等,制劑中常用環糊精及其衍生物。β-環糊精是一種超微型藥物載體,能將藥物分子包含或嵌入其筒狀結構內形成超微分散物,具有抗氧化、耐光照、耐熱、緩釋的性質,從而增加了藥物穩定性,減少了毒副作用,所以最為常用,但在水中溶解度低,且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9,10]。劉映麓等[11]用β-環糊精對鹽酸黃連素進行包合,工藝條件為β-環糊精∶鹽酸黃連素=8∶1,加水量∶(β-環糊精+鹽酸黃連素)=1.2∶1,包合時間為40min,得到的β-環糊精包合物明顯改善了鹽酸黃連素極苦的口感。
8 微型包囊術
微囊與微球技術是近30年來應用于藥物制劑的新工藝、新技術,系使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為囊材,將固體或液體藥物包裹成微型小囊,也可使藥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質中,形成實心的固體骨架物微球。將藥物微囊(球)化后,不僅能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及味道,還能提高藥物的穩定性,防止藥物在胃內失活或減少對胃的刺激性,使液態藥物固態化,防止藥物配伍變化,控制藥物的釋放速度與釋放部位[12,13]。劉潔等[14]以聚丙烯酸樹脂Ⅳ為囊材,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備鹽酸小檗堿微囊,可有效掩蓋其苦味,改善患者服藥的順應性。金方等[15]采用液體球形結聚技術,制備布洛芬-丙烯酸緩釋微球,釋藥性能好,降低了對胃腸道刺激,口感得到了改善,患者的順應性好。
9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添加適當的輔料和采用適當的技術可以掩蓋藥物的苦味,提高患者用藥的順應性。采用何種掩蓋苦味方法應根據藥物性質和所需劑型來選擇,而且添加輔料和掩味技術是否影響藥物的效應都必須考慮。因此,對掩蓋藥物苦味的深入研究不但為臨床用藥提供方便,而且必將對藥物制劑的研究和開發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畢殿洲主編.藥劑學[M].第Ⅳ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02.
2 張兆旺主編.中藥藥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24-225.
3 黃勝炎.苦味阻滯劑[J].上海醫藥,2004,25(10):446.
4 佳木能久,杉浦陽子,小野茂之,等.苦味消除劑[P].發明專利申請號CN 96107380.2.
5 J·S·卡塔尼亞 ,A·D·約翰遜.苦味藥劑的掩蓋了味道的組合物[P].發明專利申請號CN 93109317.1.
6 D·穆帕尼,V·K·阿羅拉,R·馬利克.掩味劑型及其制造方法[P].發明專利申請號CN 03824574.4.
7 羅杰英,王玉蓉,張自然,等.現代物理藥劑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268-269.
8 孫亞洲,譚劍平,周志文.掩味鹽酸小檗堿顆粒及其制劑[P].發明專利申請號CN 200410090676.0.
9 高申主編.現代藥物新劑型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90.
10 羅杰英,王玉蓉,張自然,等.現代物理藥劑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224.
11 劉映麓,羅曉燕,尹春.鹽酸黃連素的苦味包合研究[J].廣東藥學,1999,9(3):24.
12 高申主編.現代藥物新劑型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17.
13 龍曉英主編.流程藥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299.
14 劉潔,吳海燕,王阿強,等.鹽酸小檗堿微囊的制備及溶出度測定[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4,35(12):730.
15 金方,吳志明.布洛芬緩釋混懸劑的研究.緩釋微球的制備[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3,34(5):223.
(收稿日期:200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