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呼吁不要濫用抗感染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杭州舉行的世界抗衰老論壇上呼吁,人們不要隨意使用抗感染藥,應注意保持身體內部的自然平衡。
李蘭娟說,造成濫用抗感染藥的原因有多種,如很多病人認為用抗感染藥有安全感,醫務人員受利益驅動亂開抗感染藥等。監管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某些醫院對醫生開抗感染藥的處方權沒有限制。
作為科普知識,她在題為“微生態與健康”的演講中指出,人體正常菌群種類共達500余種,數量有100萬億個,重量約1 271g,相當于肝臟的重量,其中僅腸胃的菌群就有1 000g,“保持這些菌群種類和數量的平衡對人體有益”。
李蘭娟說,人體內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它們在人體內互相制約、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并且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健康。健康人的有益菌占優勢,而隨意服用抗感染藥,殺掉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殺死有益菌,這將破壞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耐藥性、二次感染或引發癌癥危及生命。
如何保護有益菌呢?李蘭娟建議人們不要偏食,同時攝取足夠的水分、膳食纖維以及優質乳制品,有規律地運動,這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必須使用藥物時,要切忌長期服用抗感染藥。
專家點評麻精藥品認識三大誤區
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是藥品這種特殊商品中尤為特殊的種類。其中,麻醉藥品主要用于鎮痛治療,常用品種有嗎啡、度冷丁、芬太尼等;精神藥品主要用于鎮靜催眠,常用品種有安定、速可眠、咪達唑侖、利他林等。
對于許多患者及其家屬,甚至醫務人員來說,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長期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面紗背后,因而在認識和使用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誤區一:再疼也忍著,盡量不用麻醉藥
臨床上常見很多患者有了疼痛不敢和醫生溝通,能忍就忍,害怕醫生給他們用藥,一直忍受著痛苦的折磨,生活質量明顯降低。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謝廣茹表示:疼痛,特別是癌癥疼痛已成為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嚴重公共健康問題,也是許多患者最為恐懼的癥狀之一。據統計,中、晚期癌癥患者或終末期患者的疼痛發生率高達60%到100%。
當疼痛進展到一定程度時,患者就會表現出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注意力減退以及無望感及焦慮情緒等心理問題,這些因素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生理和心理負擔,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療。
實際上,癌癥疼痛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療的,而且有很多藥物可供選擇。只要采用合適的藥物和劑量,實施規范化的治療,同時注意處理不良反應,完全可以充分緩解大多數患者的疼痛。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癌痛控制列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對于患者和家屬來說,與癌癥抗爭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只有充分的止痛治療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才能使他們遠離痛苦、減輕壓力。
誤區二:麻精藥品沾著就上癮
分析許多人即使備受病痛煎熬也不愿使用麻醉藥品的原因,主要就是害怕自己會對藥物產生精神依賴性,甚至會上癮。
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劉志民指出:所有的藥物都具有兩重性,有對人體有益的一面,即其治療作用,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可引發不良反應造成人體傷害。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同樣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治病救人的藥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藥物依賴性,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者濫用就會產生身體依賴性或者精神依賴性。
那么,是不是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就不能沾了呢?
藥物依賴性分為身體依賴性和精神依賴性。其中,身體依賴性是反復用藥造成的一種機體適應狀態,表現為突然停藥出現一系列身體戒斷癥狀,但大部分癥狀隨時間推移可以逐漸減弱、消退。所以,因鎮痛等醫療目的使用麻醉藥品而導致的身體依賴并不能算成癮。
精神依賴性是指藥物產生的一種帶有愉悅性質的特殊精神效應。國內外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如果用藥者為追求這種特殊精神效應的產生而反復用藥,就會產生心理渴求,形成強迫性、周期性用藥行為,也就是上癮了。但是,一個因疼痛等醫療原因使用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的人極少會對藥物產生精神依賴性,極少會成癮。
因此,只要科學、規范地使用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就能“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治療作用,使絕大多數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藥品引起的不良反應,真正做到用藥安全有效。
誤區三:臨床使用麻精藥品過多過濫
近一時期,隨著人們對于藥品不良反應和安全性關注度的提高,有關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被濫用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有些人不免提出疑問:當前臨床上使用麻精藥品是不是有些過多過濫了?
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蔡志基認為:麻醉藥品是臨床必不可少的鎮痛藥物,尤其對劇烈疼痛,只有使用以嗎啡為代表的強效阿片類藥物才能得到緩解。因此,聯合國在制訂禁毒公約時既對它們實行嚴格管制,同時也體現了另一個重要宗旨,那就是必須確保醫療及科研方面對麻醉藥品的合法需求。
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疼痛必須得到有效的緩解,甚至把緩解疼痛提到保障人權的高度來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癌癥三階梯止痛方案》,目的就是通過有效治療,使癌癥病人達到無痛。我國則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癌癥三階梯止痛方案,目前患者疼痛治療狀況得到很大改善,麻醉藥品的醫療消耗量確實有所增加,但仍與國際水平有很大差距。
以嗎啡為例,2004年全球消耗的3.3萬kg嗎啡當中,發達國家消耗了3萬多kg,占93.1%,人均達到31.31mg;而發展中國家僅消耗了2279kg,占6.9%,人均僅0.75mg;我國的消耗量更低,只有415kg,人均0.32mg,僅為發達國家的1%,其他發展中國家的42%。
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我國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各項工作都在和國際標準接軌,疼痛治療狀況和麻醉藥品的醫療消耗也不應例外,必須盡快按照國際公約宗旨的要求,在防止濫用的條件下,真正滿足合法的醫療需求。
專家認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應大力發掘
近日舉行的第一屆中泰傳統醫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提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有悠久的歷史和不可替代的優勢,應該大力發掘。
糖尿病是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中醫的現代化步伐加快,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推動了中醫藥診療糖尿病的進程。
據專家介紹,中醫藥防治糖尿病,體現出不少優點:作用溫和持久,較少出現毒副反應;辨證靈活、因人制宜,整體調節患者的身體狀況;多靶點、多途徑、多水平作用,對于改善相關指標(血脂、血黏度、微循環、抗氧化等)有較好作用。
目前,我國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主要有各種專方驗方、單味中藥治療、針灸治療、穴貼等方法,著重于糖尿病并發癥防治與二類新藥的開發。由于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防治并發癥是中醫藥防治糖尿病研究的重點。由于2型糖尿病降糖并不能完全阻止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需進行綜合防治。因此,為了提高中藥新藥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含量,目前國內許多制藥企業正在嘗試進行開發治療2型糖尿病的二類新藥。
一些專家還指出,目前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臨床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新藥開發以古方改進為主,缺少重大突破;臨床設計不規范,忽略了多因素分析,影響療效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臨床療效評定標準不統一,影響療效的準確性和可比性等。專家認為,應通過完善中醫理論,兼容現代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建立現代中醫糖尿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