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6)12-0555-02
長期以來,中國是世界上抗生素濫用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雖然出臺過一些相關政策,但效果依舊不顯著。近年來,頻見報道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反應,給抗生素使用的整體環境敲了警鐘。究竟該如何解決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危機,是個值得充分關注的問題。
1 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及原因分析
我國是抗生素應用大國,濫用程度觸目驚心,多種因素導致了抗生素的濫用。
1.1 抗生素濫用現狀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我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實際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占58%,遠遠高于 30%這一國際水平,而在英美發達國家的使用率僅為 22%~25%。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使用量、銷售量列在前15位的藥品中,有10 種是抗生素,而且我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費用占總費用的50%以上,遠高于國外的水平(15%~30%)。
我國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記錄顯示,藥物不良反應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占了所有中西藥不良反應病例報告總數的近50%,其數量和嚴重程度都排在各類藥品之首。特別是近年來抗生素使用不當引發的耐藥病原菌種類及由此誘發的各種院內嚴重感染逐年上升。在我國,超范圍、無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1.2抗生素濫用的原因
1.2.1 醫方因素
醫師作為處方權的擁有者,無疑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關鍵因素。由于醫師對藥物的有關專業知識不夠全面,專業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原因,特別是缺乏較完整、系統的抗生素用藥知識,往往出現下列不合理用藥的情況:⑴ 缺乏試驗依據,主觀用藥:醫師較多不追求病原菌診斷,不依據藥敏試驗用藥,在臨床選用抗生素時缺乏具體的實驗依據,主觀或臆斷性用藥過多。部分醫師的業務素質不高,對藥物知識(如藥物的成分、療效特性、體內過程、適應證、毒副作用、配伍禁忌等)了解較少,導致對適應證把握不嚴或品種選擇失當。⑵劑量過大,使用時間長:由于對大多數患者不做細菌敏感性試驗,醫生對所用抗生素是否高度敏感沒有把握,因此使用量偏大。盲目大量應用抗生素可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尤其是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使那些不敏感的細菌大量繁殖,正常菌群被破壞,從而引起二重感染。
⑶用藥高級化:某些醫生認為藥“越新越好、價格越貴越好、抗菌譜越廣越好,療效也越強越好”,違背了藥品使用從低到高的原則,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和患者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僅超前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全國一年就多花費7億多元。而且新藥上市,有些罕見不良反應尚未被認識,一旦發生,一時難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可能會釀成嚴重的后果。⑷聯合用藥不合理:不合理的聯合用藥不僅不能增強療效,反而降低了療效且增加了不良反應和耐藥性,而且用藥種類越多,發生率越高。
1.2.2 藥師因素
醫院是藥品使用比較集中的場所,對保障人民用藥安全、合理,負有最重要、最直接的責任。然而,醫院重醫輕藥的現象使藥學工作者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由于醫院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得不到重視,多數醫院領導只是將醫院藥學工作視為藥物傳送的環節,臨床藥學工作難以開展,加之沒有有效的制度保證藥學工作者深入臨床,協助合理用藥,因此藥師常常只是按處方調配發藥,在工作中基本沒有監督藥物使用的權利,這就使得抗生素的使用失去了專業的監督,這也是目前國內藥物濫用現象加重的一個主要原因。
1.2.3 社會因素
⑴ 對抗生素銷售管理不嚴:以前,無論是在醫院、個體診所還是藥店,對抗生素的銷售幾乎不加限制,任何抗生素均可隨意購買。后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出決定,從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處方藥品目錄的各種抗生素在全國范圍內所有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的處方才能購買。這一舉措,無疑加強了政府對抗生素的銷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抗生素濫用的現象,但仍有部分藥店不服從管理,對處方藥物采取假處方,先售藥后補處方等方法銷售抗生素,使抗生素在藥店可以隨意買到,導致抗生素使用失控。
⑵藥品銷售惡性競爭:抗生素生產和經營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利用各種不合法、不正當的促銷手段擴大其產品的銷售。
1.2.4 患者因素
患者的不良用藥習慣也為抗生素類藥品濫用打開一扇“方便之門”。由于對用藥知識的欠缺,患者對一般的“小毛病”總是習慣自己“對癥下藥”,不少患者認為到了醫院不輸液、不服用抗生素類藥品感覺心里“不踏實”,對抗生素推崇備至。甚至盲目迷信進口藥和貴重藥,往往要求醫師根據自己的意愿開藥或是自行采購抗菌藥物。
2 濫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
抗生素是一類特殊的藥物,其作用對象是可以引起人體感染的病原菌,而非人體本身,但作為一類藥物,也具有其它藥物相類似的特點,如進入人體后需要人體對其進行代謝處理,也可以引起人體毒副反應等。因此,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不可避免地導致以下結果。
2.1 濫用抗生素促使了一些耐藥的、變異的超級細菌的產生[1]
使用抗生素的過程往往就是耐藥菌的產生過程。未按醫囑用藥,未完成用藥療程,或用藥量不足,均會使一些經常接觸抗生素而未被殺死的細菌對其產生耐藥性。而過量或濫用抗生素,則又會使一些細菌發生變異,從而使這些常用抗生素對其失去功效,這樣就催生了一些抗生素治不死的超級細菌。
據報道, 由于青霉素G、紅霉素的廣泛應用,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的比例已從1995年的約5%增加到了2004年的35%,對大環內酯耐藥的比例更高達70%;碳青霉烯類藥物的大量應用,使院內感染中耐藥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比例日漸上升。這一系列的數據不能不引起我國醫藥衛生系統的高度關注。由于新的抗菌藥物的開發成本高、難度大、速度慢,因此,若再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國將面臨“后抗生素時代”,即發生微生物感染時很可能找不到合適的抗感染藥物。
2.2 產生不良反應
抗生素作為一類特殊的藥物,易發生不良反應,近年來一直占各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首位。在我國近200萬聽力障礙的殘疾人中,有相當比例是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造成的。在20世紀60、70年代,由于不合理使用四環素造成的四環素牙至今仍影響著我國的一代人。氨基糖苷類和第一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腎臟的損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據調查,各類抗生素引起的變態反應和皮疹、藥物熱無論是在不良反應的種類還是發生的例數和次數均處于首位[2]。
2.3 資源浪費
抗生素的濫用,會造成醫療成本的增加和社會醫藥資源的浪費,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增加社會醫療成本的投入。
3 對策
3.1 加強在職教育,提高醫師業務水平
加強醫務人員合理用藥知識的培訓,定期舉辦有關抗生素知識的研討及講座,使醫師不斷更新抗生素的知識,減少經驗性用藥和習慣用藥,強化醫師根據藥敏試驗用藥的觀念,提高醫務人員合理用藥的綜合能力。
3.2 推廣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提倡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熟悉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了解細菌耐藥性變化,選擇敏感抗菌藥,為臨床提供有效選擇抗生素的重要依據,合理設計給藥方案,避免醫師盲目用藥。
3.3 讓藥師參與臨床用藥管理
醫院應把臨床藥學工作作為重點,結合實際開展臨床用藥研究,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學依據,并且從政策和制度上對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支持,加強培養。同時,藥師也應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關注專業領域的新進展,及時補充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充分發揮藥師的專業優勢,與醫生一起充分分析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制定和改進用藥方案;協助醫生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給藥途徑、給藥方法及療程;同時通過檢測患者的用藥過程,發現和報告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
3.4 規范藥品市場,加強監督管理
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藥品經銷企業、藥品廣告和藥品的管理,制止非法的推銷活動和虛假廣告,加強對醫院外銷售抗生素的監察,對違規銷售抗生素藥品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務必使藥品市場競爭規則可行、可控,保證相關的法律不折不扣地嚴格執行到位,確保抗生素在醫生和執業藥師的指導、監察下合理使用。
3.5 對患者及家屬加強合理用藥知識的宣傳
對患者及家屬宣傳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普及有關抗生素的使用常識,消除跟著廣告走的自行購買行為,幫助他們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用藥意識。
參考文獻
1 馬萍.從門診處方看醫院用藥誤區[J].中原醫刊 ,2005,6(12):48.
2 衣淑珍,付秋生,凌云,等.我院338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03,14(3):170.
(收稿日期:200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