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理論界出現了許多熱門詞語,如何區分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這些相近的詞語?文章從其起源、概念、構成三個方面闡述了三者的區別,并重點介紹了智力資本的特征,比較了智力資本與其它資本的不同和聯系,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現實,引發了理論界對知識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重新認識。與過去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核心的資產對企業內部的投入產出系統的作用,己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知識經濟思想被廣為接受,并出現了一批新經濟理論:組織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但這些新的理論還難以準確全面解釋發生在微觀經濟層面上的許多現象。隨著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新理論與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競爭優勢論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理論:智力資本理論。智力資本理論彌補了人力資本理論中描述企業和新資源時的局限性,為經濟增長理論和競爭優勢論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理論模型,第一次將企業層面的各項無形資本有機的統一起來。與此同時,有關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無形資產等概念的區分也成了理論界迫切需要解決和明確的任務。
一、 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起源與發展
最早“智力資本”是由西尼爾(Senior)1936年提出的,他認為智力資本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約翰·卡納斯·加爾布雷斯(J. K. Calbrainth,1969)年發展了智力資本這一概念。他認為智力資本不僅是純知識形態的知識,而且還包括相應的智力活動,即智力資本不僅僅是靜態的無形資產,而且還是有效利用知識的過程,有效實現目標的手段。1997年,美國學者斯圖爾特(Thomas A. Stewart)提出智力資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員所知曉的能為企業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事物之和。”
西奧多·舒爾茨在1960年發表的《人力資本投資》,最早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創建了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的理論體系,奠定其作為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的地位。他為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以至使他成為西方公認的人力資本理論之父,并為此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加里·貝克爾對人力資源理論的貢獻,突出表現在對人力資源的微觀經濟分析上。他在人力資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訓和其他人力資本投資過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開創意義。
無形資產的概念始成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由于工業革命促進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競爭加劇,企業專有技術、商譽等無形資產要素逐漸形成。為了對其加以保護,有關國家著手制定相關法規,于是出現了專利、版權、商譽等無形資產的概念。而無形資產作為生產要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迅速發展。當時,技術密集型企業不斷涌現,現代工業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發展,無形資產的重要作用得到理論界的廣泛認同,有關無形資產價值相關性的資料也越來越豐富。
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起源于理論的發展,而無形資產起源于實踐的發展,其不同的起源決定了以后不同的發展方向,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進一步理論深化,近年有所側重實際。而無形資產一直與企業緊密相連,共同發展,與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一直難以準確測量相比,無形資產的評估穩步發展,得益于其實踐的發展。
二、 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概念
智力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是指能夠轉化為市場價值的知識,是企業所有能夠帶來利潤的知識和技能、智力資本實質上是知識企業全部資本的總和。智力資本概念是對傳統資本概念的有效擴充,這一概念可將企業的基本活動整合在智力資本的運動中。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們花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的投入等方面所形成的資本。這種資本就其實體來說,是活的人體所擁有的體力、健康、經驗、知識和其它精神存量的總稱。它強調在未來特定的經濟活動中可以給相關經濟行為主體帶來價值或收益。
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并不是一種看不見的資產,而是一種由特定主體控制,不具有獨立實體,可在生產經營中持續發揮作用并可帶來收益的經濟資源。無形資產是在形成壟斷優勢的基礎上,能為企業長期使用,具有不確定超額盈利的,主要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它的作用發揮較強的依附于企業其它資產或者企業整體的創新性結論。
人力資本的載體在于人,也分有形無形。無形資產側重于與實物資產的對應,而智力資本側重整體,盡管在界線上并不是完全的包括與被包括,但大體上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與無形資產的綜合。
三、 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構成
1. 智力資本構成。埃德文森(L. Edivinsson)和馬龍(M.Malone,1997)的Skandia導航器將智力資本分為財務、顧客、創新和發展、人力資源五大類,而明細指標則多達164個。
斯維比(K.E.Sveiby)將智力資本分為雇員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內部結構(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結構(Extra structure),即智力資本的“E—I—E”結構。
斯圖爾特(Thomas A. Stewart)提出了智力資本的“H—S—C”結構,指出智力資本體現在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用戶資本三者之中。
英國學者安妮·布魯金(Annie Brooking,1996)認為,智力資本包括市場資產、知識產權資產、人才資產、基礎機構資產四大類。
2. 人力資本構成。最早從事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西奧多·舒爾茨和加里·貝克爾兩位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將人力資本構成分為五個方面:醫療和保健,在職人員培訓,正式建立起來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為了謀職的遷移。加里·貝克爾在《人力資本》中也指出“人力資本包括正規教育投資、在職培訓、醫療保健、遷移,以及收集價格和收入的信息等多種形式。”國外學者基本上把人力資本的投資歸納為五部分:正規教育投資、在職培訓投資、成人教育投資、醫療保健投資、個人的謀職投資。
3.無形資產構成。無形資產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部分:(1)智力型無形資產。如專利、專有技術、商標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技術秘訣等。(2)人力型無形資產。如企業家素質、員工教育水平、業務技能、創新精神等。(3)管理型無形資產。如企業管理水平、質量體系認證、企業文化等。(4)市場型無形資產。如企業品牌、營銷網絡、顧客忠誠度、客戶名單、業務伙伴、售后服務能力、廣告投入等。(5)權利型無形資產。如進出口許可證、計算機信息安全產品銷售許可證、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等。
與概念上的對比類似,三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其定位,定位的不同造成了其構成的不同。一般說來,主流智力資本構成上不約而同的包含了人力資本部分,而與無形資產有所交叉,智力資本包含關系資本,無形資產包含智力型無形資產等。智力資本還包括結構資本,這部分在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中都沒有體現。
四、 智力資本特征
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不同于傳統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本,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稀缺性。土地和資金等物質資本都可以從市場上購得,而智力資本的形成需要靠智力勞動者長期積累。除了一些外購的知識產權外,大量的智力資本都不是輕而易舉獲得的。正因為如此,智力資本具有比物質資本更高的稀缺性。(2)活力。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智力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與物質資本不可同日而語。智力資本不僅提高了物質資本的知識含量和利用能力,同時知識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生產要素具有價值增值的能力。知識可以被復制和無限制的重復使用,因此智力資本因為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而成為最具活力的資本。(3)不確定性。知識具有較高的增值性,可是這種價值的增值也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人力資本的客觀存量會隨著員工的學習和創造經常發生變化,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會極大地影響到知識的創造和交流。而企業組織結構、經營領域、市場渠道等都會因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斷地發生改變。(4)長期收益性。智力資源則是無限的,智力資本的開發不僅不會減少和浪費自然資源,而且還會節約自然資源和擴展自然資源的用途。智力資本一旦形成就可以使擁有者受益終身。
五、 三者區別聯系
與人力資本及無形資產相比,智力資本具有以下明顯的區別:(1)不可剝奪性。一個人的實物資本(財產)具有可剝奪性,其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卻是無法被剝奪的。而無形資產與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明顯區別在于其受到相關法律(如專利法,知識產權,商標法,著作權等)的高度保護。(2)載體范圍較小。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對人員的一般投資而產生。而智力資本不僅趨向年輕化,更依賴創造性教育和培育創新能力。(3)應用范圍更廣。無形資產、人力資本給個人、家庭與企業帶來利益,刺激許多家庭、個人與企業投資他們自己的人力資本。而基于知識經濟的智力資本則更多地給社會與全球帶來利益。(4)無形。從表象看,人力資本是有形的,而智力資本、無形資產則往往是無形的。(5)全面性。一般來說,智力資本綜合了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兼具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特點。
六、 結語
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無形資產屬較新的理論,其含義接近但有許多不同。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為理解企業的智力創新、智力傳遞、智力利用和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本運營與資本管理的新變化,將傳統的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及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多對概念統一在智力資本概念中,有效地說明了人力資本與結構性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改變了以往企業財務與會計無法科學評估知識、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局面,從而為企業選擇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發展戰略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西奧多·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白小瀅.人力資本思想溯源及理論發展.當代經理人,2006,(1).
作者簡介:馮華,復旦大學博士,山東財政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張虎、王志勇,山東財政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