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三角制造業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簡單加工制造,現在制造業產業主要集聚在紡織、家電和電子產業;長三角制造業發展加速于20世紀90年代,產業結構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發展勢頭明顯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長三角擁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現在,無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都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積極推進“中國制造”盡快轉變為“中國創造”,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特色
改革開放是從沿海地區起步的,中國制造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比較長三角和珠三角制造業發展的特色,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尤其是推進自主創新支撐和引領制造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三角洲主要是指以上海市為中心的大都市經濟圈,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和臺州,共計16個城市。長三角的面積和人口分別占中國的1%和5.8%,2002年創造GDP達2.383 6萬億元,占全國總值的22.75%;創造財政收入4 046億元,占全國的22%;出口總額924億美元,占全國的28.4%。長江三角洲位于中國東海岸線的中點,扼長江入東海的海口,臨江瀕海,并處在世界環球航線附近,大陸海岸線長達千公里,由上海港、寧波港、舟山港、南京港、鎮江港、張家港港、江陰港、南通港等組成中國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有著集“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于一身的區位優勢,蘊藏著吸引國際性制造業積聚的發展潛力。配套的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利設施正在逐步完善,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已被公認為全球第六大都市區,是全球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為河口型三角洲,毗臨珠江,擁有便利的交通航道。珠三角處于沿海對外開放前沿,離香港金融中心很近,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珠江三角洲與海外聯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珠三角面積41 69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為2 364.88萬人(2002年底)。珠三角地區的GDP,從1980年不足120億元的規模,增長到2002年的9536.18億元。在此期間,珠三角地區實際GDP年增長率為15.5%,高于廣東全省(13.5%)和全國(10.8%)。從1980年~2002年,珠三角地區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2002年,珠三角九個地級以上市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2 777億元,占廣東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的87.6%。其中廣州增加值占22.7%,深圳占22.1%,佛山占13.7%。廣東省高新技術生產企業多數集中在珠三角,目前廣東省80%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集中在深圳、惠州、東莞和廣州四市。
一、 發展歷程與發展經驗比較
從發展歷程與發展經驗來看,珠三角制造業起步早、規模集聚以技術層次較低的紡織、服裝、塑膠等簡單勞動密集行業為主;長三角制造業起步較晚,規模集聚以技術層次相對較高的電子元器件為主;珠三角制造業發展模式體現在“小區域產業集聚”,表現為“一鎮一品”,形成了一批聞名全球的制造業名鎮,如東莞電腦、順德電器、中山燈飾和佛山陶瓷等,長三角制造業發展模式體現在“大區域產業集聚”,表現為“沿江與沿線產業鏈”,形成了上海——蘇州電子產業鏈,上海——寧波出口導向產業鏈;珠三角制造業在省域范圍內協作,行政和政策優勢發揮明顯,產業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大,長三角在兩省一市范圍內合作,區域范圍廣、產業發展空間大,但不同行政主體之間的協調難度大、利益分享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珠三角制造業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出口加工開始在珠三角地區發展起來,初期主要從事紡織、服裝、塑膠等簡單勞動密集行業的加工,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國內市場,制造業產品主要是滿足國內消費市場需求巨大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傳統的老三大件產品,以及以服裝和食品為主的一般性消費品。在這期間,珠三角的制造業發展主要集中在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廣州及其鄰近的南海、順德、中山等地。隨著國內市場出現的“電視、洗衣機、電冰箱”家用電器的進口替代消費浪潮,廣州等地大力引進國外的生產線和零部件,建立了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順德成為中國著名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其生產的熱水器、電冰箱、空調機、微波爐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南海等地的建筑材料、服裝等產業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總的來說,珠三角制造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原來“三來一補”的加工制造基地轉型為全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出口總額最大的高新技術產品制造基地,產業結構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珠三角制造業發展特色主要在于區域集聚度高,一批以“一鎮一品”為特色的專業鎮崛起。如:以信息設備制造為主的東莞石龍、石碣、篁村、清溪,以家電制造業為主的順德、容桂、北窖,以五金制品業為主的中山、小欖,以燈飾為主的中山、古鎮,以皮具為主的花都、獅嶺,以紡織、針織、服裝為主的南海、西樵、中山、沙溪、東莞、虎門、潮陽、兩英,以玩具為主的澄海、澄城,以木工機械為主的順德、倫教,以陶瓷為主的佛山、石灣、南海、南莊、潮州、楓溪,以鋁型材為主的南海、大瀝等。這些專業鎮中不但專而且強,產供銷一體化,營銷網絡覆蓋面廣,擁有良好的現代化的交通、通訊、信息的等基礎設施,并建立了產、學、研技術創新支撐體系或技術開發中心。如東莞生產的電腦主板、掃描儀、顯像管、微型馬達等,已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5%到40%。
長三角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期間是20世紀90年代,高科技企業紛紛向昆山、蘇州、無錫等地“群集”,在上海周邊形成了完整的IT制造業帶,上海至蘇州一線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電子產品制造業基地,而且,制造業跨國公司紛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加大當地的采購力度,長三角制造業在中國和全球的地位日益重要。
長三角區域制造業發展的特色主要在于電子產業發展迅速,成千上萬的民營或外資電子元器件出口商從事IC、電容、電聲元件、磁性材料、微型馬達、連接器、PCB板、變壓器、繼電器、電阻、電感等電子元器件的制造。世界上大部分著名的電子元器件制造商,諸如日本的Murata公司、Kyocera公司、Matsushita公司、日立公司,美國的因特爾公司、National半導體公司,荷蘭的飛利浦公司,韓國的三星公司等,都在長三角建立了全資工廠或合資企業。世界電子元器件制造商前十名制造商中已經有七家落戶浙江、上海和江蘇。目前,長三角電子元器件的銷售額和出口值已經在中國居于領先地位,電子元器件主要提供給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歐洲和北美洲地區的消費電器產品、通訊產品和電腦產品制造商使用。長三角區域制造業的發展特色還在于兩省一市的緊密合作,上海正在向世界級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邁進,江蘇和浙江正在打造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上海集中高端電子元器件上,并且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江蘇省主要吸引了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制造商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電池項目上。浙江大部分電子元器件制造商是出口導向型私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寧波,溫州,樂清,杭州等地。除了成為世界級的電子元器件生產制造基地外,長三角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級電子元器件的研究和開發基地。
二、 發展規模與發展效益比較
從發展規模與發展效益來看,珠三角制造業由于區域范圍較小,企業數量比長三角制造業企業數量少得多,總體規模與長三角制造業相比,也小得多,但珠三角制造業企業市場意識較強,產銷量較為協調,不過,長三角制造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企業獲利能力較強。
由表1和表2可知,2004年,長三角制造業總產值為53 365.81億元,占中國制造業總產值的33%,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94.53%;長三角擁有制造業企業79 395個,占中國制造業企業總數的37.33%;制造業在崗職工472.56萬人,占地方在崗職工總人數的37.1%;制造業企業創造利稅總額4 866.85萬元,占中國利稅總額的32.61%,制造業在崗職工人均利稅率10.30萬元/人,制造業銷售收入為45 439.75億元,占全國制造業銷售總額的29.24%。2004年,珠三角制造業總產值為25 048.67億元,占全國制造業總產值的15%;共有制造業企業24 970個,占中國制造業企業總數的12%,單位企業產值平均1.00億元/個。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為990.97億元,占全國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的12%;在崗職工人均利潤率為3.14萬元/人; 制造業共有在崗職工315.32萬人,占地方在崗職工總人數的38.83%;制造業企業創造利稅總額1 626.72億元,占中國利稅總額的10.90%,制造業在崗職工人均利稅率5.16萬元/人。制造業銷售收入為 24 244.10億元,占中國制造業銷售總額的15.60%。
通過比較珠三角和長三角制造業規模和效益,可以看到:長三角的制造業總產值是珠三角制造業總產值的2.13倍,銷售收入只是其1.87倍,這表明珠三角制造業企業更加重視以銷定產和市場開拓,珠三角制造業總產值與銷售收之差明顯小于長三角,長三角的制造業發展需要在市場研究和拓展方面加大力度。
長三角的制造業企業數量多但在崗人員較少,效益較高。長三角的制造業企業數是珠三角制造業企業數的3.17倍,制造業利稅總額是珠三角的2.99倍,但長三角每個企業的平均在崗人數為60人,珠三角每個企業平均在崗人數為127人,究其原因,我們認為,珠三角制造業更多的屬于低端制造,如玩具、鞋帽和低檔電子產品等,而長三角的制造業發展晚于珠三角,聚集較多的是偏重技術含量稍高的電子類,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用工較少,獲利能力較強,珠三角制造業應當特別重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長三角的制造業企業在崗職工總數是珠三角制造業在崗職工總數的1.49倍,人均利稅率是1.99倍。顯然,長三角制造業企業的在崗職工人均創造財富的能力強于珠三角,其原因主要是長三角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含量、產品檔次和工作效率較高,珠三角提高人均利稅率的關鍵在于提高在崗職工的勞動技能和加速發展高利潤回報的高新技術產業。
一般來說,制造業是規模經濟非常顯著的產業,企業效益與規模之間有很強的相關度,因此,對于珠三角和長三角來說,在保持現有中小企業活力的前提下,應當盡快做大做強制造業龍頭或骨干企業,構建并延伸產業價值鏈,增強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努力提高制造業企業效益。
三、 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的份額不斷攀升,從1980年1.4%增加到1995年的4.2%,進而增加到2005年的8.1%,制造業產出在全球的排名上升到第三位,紡織、鋼鐵、彩電、手機、電腦等眾多中國制造的產品總量已據世界第一,制造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然而,中國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的95%、轎車制造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及膠印設備的70%依賴進口,而且,中國制造的產品以低端為主,能源消耗較大,附加值低,大幅度擴張已經帶來了嚴重的能源供應和環境污染問題。黨中央已經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提出了自主創新的發展方針,制造業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發展潛力。
由表3和表4可知:2004年,長三角大中型制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316.69億元,占中國制造業R&D經費支出總額的32.65%;制造業科技活動30 054項,占中國制造業科技活動項目總數的33.68%;制造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345.14億元,共開發新產品23 796項,占中國制造業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總數的36.21%。2004年,珠三角大中型制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152.90億元,占中國制造業R&D經費支出總額的15.76%,制造業科技活動7 034項,占中國制造業科技活動項目總數的7.88%;制造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108.16億元,共開發新產品5 491項,占中國制造業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總數的8.36%;擁有發明專利數4 099項;新產品產值為3 020.58億元。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發展方針,長三角作為我國制造業最為集中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在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推進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歷史責任。長三角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先導區域,應當充分利用區域內占全國13.9%的高校和14.4%的科研機構,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圍繞制造業的主體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迅速提升長三角的自主創新能力。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既有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有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制造業結構。總的來看,由于長三角經濟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從而使得本區制造業科技競爭力較強,能夠為制造業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但是,長三角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經濟分工,以早日建成世界性的制造業加工中心,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長三角和珠三角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努力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走新型制造業的發展道路。長三角應當充分發揮高校密集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優勢,圍繞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多做工作,力爭為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制造業高端市場競爭中爭得有利地位。應當充分利用跨國公司大量進入的有利條件,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鼓勵制造業企業與跨國公司共同進行研究開發,在合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浙江應當充分發揮出口導向型私營企業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大規模生產能力,強化高科技研究和開發能力,以自主創新的制造業產品開辟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珠三角應當重新整合珠三角的生產要素。鑒于廣東珠三角的先發優勢、地緣優勢弱化,珠三角應當實施東進南擴戰略,推進大珠三角經濟融合,珠三角應當抓住CEPA正式實施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明確粵港澳各方的分工定位,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支撐的新型制造業,應當進一步對涉及“九省二市”的泛珠三角進行前瞻性戰略思考和產業聯動布局,構建更大范圍的中國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注釋:
①表1、表2數據來源:根據長三角各省和廣東統計年鑒(2005)相關數據整理。
②數據來源:根據珠三角各省統計年鑒(2005)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李廉水,杜占元.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0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21-226.
2.李廉水,杜占元.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05.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98-203.
3.劉應峰.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研究綜述.浙江統計,2004,(9):16-18.
4.路勇祥.制造業的創新與競爭力.MIE OF CHINA,2003,(3):23-28.
5.楊瑞艷.中國區域競爭力實證研究.上海研究,2000,(4):22-25.
重點項目:東南大學SRTP項目(編號:51402008)資助。
作者簡介:李健旋,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SRTP項目主持人。
收稿日期:2006-07-20
注: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