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天津市信息化人才使用狀況分析,提出天津市在實現信息化的過程中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作者根據“順瓜摸藤”的思想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便降低天津市引進信息化人才的成本加快天津市實現信息化的進程。
關鍵詞:信息化人才;順瓜摸藤;需求;建議
十五計劃期間國家高層領導高度關注信息化,當時成立了由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為組長的、胡錦濤同志為副組長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各個主要的黨政軍部門的領導人都作為國家信息化的領導成員;現在,新任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擔任了國家信息化領帶小組的組長,繼續加強國家信息化推動工作,由此可見實現信息化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而信息化實現的關鍵在于信息化人才。但是目前天津信息化人才在引進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浪費現象,使得引進的信息化人才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使引進的人才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筆者認為應該采用“順瓜摸藤”的方式引進信息化人才,應該先了解信息化人才的涵義以及目前天津市對信息化的需求的類型,然后再去尋找合適的信息化人才。
一、 信息化人才的涵義
信息化人才是隨著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發展而形成的一類特殊的人才群體。信息化人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各類人才。狹義的信息化人才是指高等學校培養的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自動化、信息安全等。
一般來說,信息化人才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宏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高度復合型人才,以戰略性預測人才為代表,包括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制定者,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信息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者等;中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是復合型人才,以信息主管(CIO)為代表,包括:行業信息主管、政府信息主管、ER P 實施顧問和企業信息主管,也包括系統分析師、系統構架師、項目經理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微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以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和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為代表,包括硬件設計人才、軟件設計人才、系統集成人才和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及系統運行和維護的人才。由此,信息化人才層次應該是金字塔結構:微觀層次人才處于塔基,宏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處于金字塔的塔頂,中觀層次信息化人才位于中間。信息化人才應當具備的特點是實踐型、復合型和開放型。所謂實踐型,是指應該具備實際組織和建設信息系統的能力,因為信息系統的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問題,在實施中更需要一定的組織和實際動手能力;所謂復合型,是指在精通信息技術的同時又通曉相關學科的知識;所謂開放型,是指應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是由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變化非常快的特點所決定的。
二、 天津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才資源因其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備受矚目和關注,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了把握發展先機,紛紛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把開發人力資源、吸引和使用人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天津市要快速發展,從制造大市變為制造強市,實現用信息化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將人才分析作為切入點。
1. 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國際化、產業化、集約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也是天津市發展的必由之路。順應這一趨勢,天津市通過企業制度、體制改革和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的磨練,已成長起一些具有戰略眼光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但是要參與更廣泛更激烈的國際競爭,更有效地實施的信息化改造,則需要更多的具有現代管理知識的優秀管理人才。而目前,天津的管理人員學歷偏低、年齡偏大、缺乏現代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所以加快信息化的實施,需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善經營、懂技術、了解市場的管理人才隊伍。
2. 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高新技術產業代表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它極大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天津市發展過程中,高新技術已初步顯示了其強大的競爭優勢,但從整體上看,天津市中高新技術產業,因支持不足、推進不快,未形成規模經濟,還沒有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核心競爭力,根本原因是缺乏具有開發原創技術、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天津市要強大必須擁有大批高新技術人才。
3. 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實現信息化過程中出現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缺乏溝通。要實現企業決策的信息化,僅建立一套商業智能系統是不夠的,因為管理人員對技術系統不熟悉,而技術人員對商業運作不熟悉,二者的溝通變得很困難。要解決這一問題,擁有既懂商業運作又熟悉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實現信息化的關鍵。在歐美,這樣的復合型人才被稱為商業分析人員,這樣的人員在確保企業決策和運作理性化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類人才因而也在歐美成了“搶手貨”。目前中國很多企業都沒有認識到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這將阻礙信息化所帶來的效率,不利于企業提高競爭力。
用信息化改造促進工業調整和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體制、機制、市場、產權、管理、技術等多層面問題。需要既懂企業生產,又懂資本運作;既懂生產技術的升級換代,又懂產業的重組改造;既懂市場經營、生產管理,又要懂得一定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有了這樣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天津市信息化的實施才能順利進行。
4. 對實施人才的需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吸引我們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樣的硬件,網絡環境如何搭建,系統應用是否能達到我們的要求,系統的集成工作能否成功、滿足設計目標等等,而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關注不夠,所造成的實際后果是花巨資建設好的企業信息化系統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和開發,不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甚至造成企業運行的混亂。要真正實現企業信息化,實現知識管理、協同作業,實現電子商務等的應用,必須全面提高企業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提高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的水平,使之與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同步,培養技術與商業兼備的人才是企業信息化長遠發展的迫切要求。
三、 引進信息化人才的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的天津市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狀況,筆者根據“順瓜摸藤”的模式提出了一下建議:
1. 盡快建立天津市信息化人才的標準指標體系。按照天津市人才工作會議提出的新的人才標準,根據信息化行業的特點所必須具備的專業要求,分高、中、低三個層次,分別制定品德、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指標體系,以便指導信息化人才引進機構的引進計劃,人才使用單位或評價機構也可作為選材或評價的依據。
2. 拓寬渠道,多方式引進人才。隨著人才爭奪的不斷升溫,引進人才難度的增大,要多策并舉,采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廣納天下英才。以重點項目為依托,通過聘請顧問、交流講學、合作研究、共同開發等多種形式,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組團到國內外招聘人才,比如最近天津市有關部門組織市內的企業到中西部地區招聘優秀人才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可以創建天津市信息化人才服務中介組織,以獵頭方式爭奪人才;可以充分利用無形市場、遠程市場的作用,在國際、國內電腦網絡上設立信息化人才招聘站點,擴大招才、選才范圍。
3. 創建和壯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載體。充分利用天津市的科技資源,大力鼓勵和支持當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信息化與振興,增設和擴建相關學科、實驗室等。可選擇與信息化密切相關的高校進行重點扶持,使其成為培養和引進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渠道,鞏固和發展海外學子創業園,充分發揮其孵化器作用,吸引海外學子。
4. 制定完善各項措施,引進人才。世界各國乃至國內各省、市紛紛制定許多優惠措施來吸引人才。天津市要形成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需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的做法。一是設立及其信息化人才開發專項基金,用于解決人才工資、保險、住房等待遇。二是切實落實和完善高層次人才進入和配套措施。三是消除人才進入障礙,開辟人才引進“快車道”。對于特殊人才,可突破現有的學歷、職稱、年齡的限制,在引進人才上要簡化引進的各種程序,放開引進人才的某些限制。
5. 實施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戰略。天津市不僅要自己培養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留住現有信息技術專家,還要競爭人才。世界各國普遍修改移民法,競爭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這幾年一直在修改移民法希望別國的信息化人才流入。因此,天津也應該通過恰當的治理機構和激勵機制吸引國外以及外省的高層次信息化人才,參與人才的競爭。
四、 結論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國以才興,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天津市作為我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與北方經濟中心,在引進信息化人才時應該根據天津市目前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類型及天津市的現實狀況,依據“順瓜摸藤”的模式,引進適合天津發展的,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這樣既能減少引進人才的成本又能使得引進的信息化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才能,使優秀的信息化人才更好的為天津服務,加快天津市實現信息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衛東.中小企業信息化經驗啟示錄.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262-263.
2.中國國家企業網.企業信息化優秀案例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49-50
3.胡延平,高紅冰.第二次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66-67.
4.張旭梅.企業信息化工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4-15.
作者簡介:魏津瑜,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曰波,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劉鵬,青島市市級南區人事局科員;陳芳,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