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遷移這一心理規律,是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在教學中有效控制影響遷移規律的因素,促使學生學習產生正遷移,避免或減少發生負遷移或零遷移,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是平面幾何中的基礎定理之一,又是證題中首次出現添加輔助線,因而啟示學生,使之形成學習正遷移,達到減小學習梯度,化難為易,觸類旁通的目的,這也為后續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下面以該定理的證明過程,談幾點產生正遷移的做法.
一、利用可逆聯想,使學習產生正遷移
師:請同學們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分別量一下這三個角并計算其和大約是多少度?再將三個角剪下,拼成以一個點為公共頂點的角后,看看組成一個什么角?
生:平角.
師:平角的圖形是怎樣的?
生:畫出圖形.(圖1)

師:從圖上能看出以點c為端點的射線是哪幾條?
生:CB、CD.
師:你能以點C為端點再做出一條射線嗎?
生:畫出圖形.(圖2)

師:就現有圖形,要想得到以點C為一個頂點的三角形,應怎樣做?
生:在CA上取一點,再在CB或CD上任取一點,連結該兩點即可.(圖3)

師:圖中△ABC與我們要證明的已知條件有什么關系?
生:是一致的.
師:若無射線CD,以C為頂點的平角BCD還能不能存在?
生:不存在.
師:我們要證出180°的角來,由圖可知,就必須有平角BCD.因此,在已知AABC的基礎上,就多出一條線CD,那該怎樣做?
生:延長BC至D,便有平角180°了.
師:從圖中可發現∠BCA+∠ACD=180°.要證∠BAC+∠ABC+∠BCA=180°,下面該怎樣辦?
生:能證出∠ACD=∠BAC+∠ABC就可以了.
師:怎么辦?
生:將∠ACD劃分為兩個角.
師:怎樣劃分?
生:過點C做射線CE.(圖4)

師:做出射線CE后,再怎樣證?
生:證明∠A+∠B=∠1+∠2.
師:也就是證明∠A、∠B分別與∠1、∠2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生:分別相等.
師:怎樣才能做到分別相等?
生:使射線CK∥BA.
師:為什么?
生:兩直線平行,內錯角、同位角都分別相等,于是得出要證明的結論.
[由學生總結出該定理證明的關鍵和方法.教師運用了先行學習(平行線的性質)對后繼學習(該定理的證明過程)產生了積極影響,故而使學習產生了正遷移.教師再指出,什么是輔助線,添加輔助線的作用、目的,以及輔助線的畫法、要求等.)
二、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習產生正遷移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已證明完畢,但為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上述證明過程、規律,加深理解和拓展延伸知識面,產生學習正遷移,又做了如下設計.
師:我們延長了△ABC的一邊,構成了平角,此題得證.還有沒有其他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使之得到證明呢?
生:有,根據平行線性質,還可過AABC一個頂點做平行于對邊的直線(圖5).

師:為什么?
生:∵∠B=∠1,∠C=2,∠1+∠BAC+∠2=180°,問題得證.
師:好,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證明?
生:有.
師:說說看.
生:過AABC的一個頂點做平行于對邊的射線.(圖6)

師:為什么?
生:∵CD∥BA,∠A=∠1,∠B+∠BCD=180°;問題得證.

三、啟發概括能力,使學習產生正遷移
師:前面的三種證法,同學們總結一下,輔助線的做法有何共同之處?
生:有兩種是做某邊的平行線.
師:怎樣做的平行線?
生:都是過三角形某個頂點做的.
師:過某點做的平行線?
生:是的.
師:如(圖7),我們不過A、B、C三個頂點,在某一邊上任取一點D,看看還能不能證出?試試看.
生:過點D做DE∥CA,DF∥BA,分別交BA、CA于點E、F.
學生做完后,檢查其中有無犯邏輯錯誤,產生學習負遷移者,教師進行補充,訂正然后學生練習下列兩題:
四、突出解題過程,使學習產生正遷移
(圖8,圖9)兩題中的輔助線都是過點D做與AABC三邊分別平行的直線,還能證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嗎?請練習一下.
學生練完后,留思考題:
1.(圖3)中的∠ACD是AABC的一個外角,若把(圖4)中的CE去掉,能發現∠ACD與∠BAC、∠ABC存在什么關系?
2.(圖8、圖9)中,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于另一個角的兩邊,這兩個角存在什么關系?
經探索,學生容易得出三角形外角定理.教師適當引導、點撥,也能總結出:“如果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于另一個角的兩邊,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從而使正遷移得到強化.
學生小結本定理的證明規律后,教師指出:該定理的證明,以后還會學到許多方法.如學習了全等三角形,軸對稱圖形,本課開始時,小學生用折紙法得到的結論即可得到證明(圖10)學習了圓的知識,讀到高中時,學習了直線的方程后等也可證明該題.目的在于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課的進行中,教者應隨時控制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盡量避免產生干擾,同時還要掌握好泛化和分化對解題的影響,使學生的思維始終沿著正遷移方向發展,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樣做,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又會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青岡縣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張燁
E-mail:hit7902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