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呈現出新的高發態勢和一系列新的特征,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嚴重的社會問題。社區矯正則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矯正方式。而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社區矯正能夠讓未成年人更好地實現改造和回歸社會的目標。
關鍵詞: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D66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12—0037—03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并已成為國內乃至世界性的嚴重社會問題。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犯罪總量增加、嚴重犯罪增加和犯罪低齡化的三大新特征,給社會提出了嚴峻挑戰。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矯治,已成為一項亟待高度重視而又需要長久進行的社會系統工程。
一、從社區矯正的特殊功能和特征看社會工作理念和方式介入的必要性
社區矯正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是一種人性化的監管方式,它尊重矯正對象作為人的生存價值,充分尊重其人格尊嚴,實行文明管理并給予相應的人文關懷,使矯正對象更好地改造成新人,盡早回歸社會、融入社會,獲得新生;它通過充分利用社區、民間組織、專業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對矯正對象進行改造和教育,很好地發揮了社區作為基層組織的柔性的社會整合功能;它通過幫助社區矯正人員解決在就業、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可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被矯正人員家庭經濟困難、子女無人撫養、父母無人贍養等新的社會問題,從而有利于建構預防和減少犯罪的長效機制,維護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社區矯正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理念上來講,社區矯正不僅僅是一種適用法律的刑罰執行過程,更是一種社會工作的展開過程。在建國初期,我國就已經有了如緩刑、管制等在社區實施矯正的制度,但在幾十年中,這項制度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就是因為把社區矯正僅僅定位于是一種刑罰的執行。長期以來,對適用社區矯正的犯罪人員基本停留在監督管理的層面。即使在監督管理的層面上,也存在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實等方面的問題,由于警力的限制,某些公安機關監管力度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適用社區矯正的犯罪人員的監管基本流于形式。
其次,從實現的目標來講,社區矯正是矯正違法犯罪人員的“犯罪意識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矯正活動。社區矯正根本目標是:促使矯正對象回歸社會。顯然,把適用社區矯正的違法犯罪人員放在社區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回歸社會。矯正對象是違法犯罪人員,這表明他們普遍存在社會功能的喪失和損害問題,他們的價值觀念、社會資源、社會網絡、社會信任等方面或部分或全部出現了問題。實際生活中發現,社區矯正的對象大多都存在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家庭問題、社會不適應問題、資源匱乏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社會排斥問題、權益維護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會對矯正對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成為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的重要根源。解決這些問題,使犯罪人員不至于重新犯罪,僅僅依靠刑法的規定是很難做到的。由于矯正對象自身的能力和資源都比較弱,且他們獲得的社會支持也非常有限,因而也不可能自行解決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就要運用相應的社區矯正方式,在把他們放在社區的同時,幫助矯正對象解決心理、家庭等社會適應問題,恢復他們的社會功能,使他們回歸社會,成為社會正常的一員,達到防止他們重新犯罪的目的。
第三,從方法上講,社區矯正更強調了要用專業的方法實施矯正。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和職業,在社區矯正中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社會工作具有自己的學科基礎、價值理念和自己特有的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康復、預防和發展三大功能。在實施社區矯正中,社會工作者通過與矯正對象建立互動關系,全面了解對象的情況,掌握對象的資料;通過分析對象的資料,了解診斷對象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幫助對象解決問題,同時預測、發現、控制和消除對象可能發生的問題,通過幫助對象重組社會資源,提升對象的能力,讓矯正對象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也只有社會工作者來實施社區矯正,才能充分顯示出社區矯正的意義和作用。
綜上所述,社區矯正不僅僅是刑罰由監內轉移到社區內執行這樣一個執行環境的變化,更是一種執行刑罰的理念、方式、方法的變革。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專業方法是社區矯正的內在要求。通過社會工作理念和方式矯正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和行為,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各方面的專業服務,協助他們與他人建立正常的社會聯系,引導他們重新與他人生活在一起,真正起到回歸社會、融入社會的矯正效果。
二、未成年人犯社區矯正中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介入
在我國,社區矯正展開不久,工作經驗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價值理念和工作方法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的介入是社區矯正的應有之義,也是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運用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來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價值為本的專業。它不僅是做事情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關于做什么事情是有價值的和它應該如何去做的準則。在社會工作的領域中,矯正社會工作可謂與未成年犯罪的關系最為密切,它是指: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協助犯罪者自我省察、自我改變,重新塑造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以便能夠回到社會,成為社會所能夠接納的一個成員。由此可見,當我們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來幫助違法犯罪未成年人時,認為未成年人之所以違法犯罪,是因為受到了各種不同。的個人與環境因素影響,因此在處遇時要強調教化的功能,并希望改變社會環境,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全的發展。
社會工作所倡導的接納、尊重、案主自決、個別化等原則,在開展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實踐中非常重要。
接納意味著在對未成年人矯正對象開展工作的時候,社會工作者不以個人的價值觀評判對方,而是接受對方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和人的價值,相信并尊重對方的人格,時刻保持一種接受和尊重的態度。但同時也并不是說工作者認同矯正對象的價值觀與言行,而是將他的言行與他本人分開來看。我們接受他的是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與人格發展的潛能,任何個體作出這樣那樣的行為都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社會工作者強調“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價值和尊嚴”。因此,不管被矯正對象實施了多么惡性的犯罪行為,都應該尊重其人格。工作者尊重的態度可以為矯正對象營造一個安全、溫暖、寬松、自由的環境,使其消除戒備,愿意與工作者建立起信任、和諧的關系,從而有利于開展進一步的矯正工作;透過尊重,喚醒矯正對象的自尊,激發他重新審視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恢復生命的勇氣與信心,最終實現人生自助、回歸社會的目標。
案主自決,要求社會工作者在矯正對象擁有自決的意志和能力、自決的方向和后果絕對無害的情況下尊重其個人選擇和決定;但同時,維護矯正對象的自決,不等于矯正工作者對矯正對象任意行動,而是要滿懷信心,給被矯正對象灌注希望和力量。關注和肯定矯正對象的正確選擇,認同他的正面表現,表彰他的積極言行,使矯正對象看到希望。
個別化原則,是指對于每一個被矯正的未成年人,都應該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
社區矯正實踐中,矯正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價值意識,時刻提醒自己堅持社會工作的價值倫理,從觀念到態度到方法都要符合社會工作的價值追求,才能使矯正工作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方法到位,取得實效。
其次,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實施矯正。社區矯正的展開過程是矯正矯正對象、恢復他們社會功能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審前調查、接案、建立專業關系、收集相關資料,診斷問題、制定矯正方案,矯正介入、矯正評估、結案、矯正跟進等階段。
1.審前調查。這項工作應由所在轄區的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來實施,社會工作者在審判以前,通過與受助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和周圍社會的接觸,調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經歷等社會情況,性格、氣質等個人情況,犯罪行為的成因和性質等犯罪情況,寫出一份調查報告,提交法庭作為審判參考,它不同于律師為被告作無罪辯護,而是在承認犯罪事實的基礎上為法庭判決提出參考建議,有助于法庭作出有利于改過自新的判決。由于社會工作者的調查有利于量刑個別化,能更好地發揮刑罰在特殊預防中的作用,因此,許多免于處罰、緩刑、社區處遇等判決,都是法庭在充分考慮矯治社會工作者調查報告的基礎上作出的。
2.與矯正對象建立社會工作的專業關系。當法院判決或者矯正對象從監獄出來后,法院和監獄之間有一個轉接的過程,即宣告過程,同時,在社區矯正試點過程中,又加入了矯正工作機構與矯正對象簽訂矯正協議的過程。通過宣告和簽訂矯正協議,矯正工作者與矯正對象的關系得以建立。但這并不是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建立。專業關系是指工作員和案主內心感受和態度表現的動態、交互反應過程,工作員通過交互作用以協助案主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改善和增強。因此,簽訂協議只是一個強制性的靜態關系,而不是工作者與案主雙方內心感受的動態互動。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技巧與矯正對象接觸,從而與矯正對象建立專業關系。
3.收集和分析資料。工作者與被矯正對象建立了專業關系后,工作者要從各方面對其情況作詳細的了解、資料收集工作,并分析收集到的資料找出問題地癥結所在。
4.制定矯正方案。社會工作者與街道司法所的司法工作人員、志愿者和其它專業人員組成一個工作小組,制定適合矯正對象的個性化的矯正方案。其中包括需要參加的社區矯正項目和所需量。
5.矯正介入過程。矯正介入的過程也是矯正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特殊的技能為案主提供服務的過程。運用社會個案工作中的會談、家訪、運用社會資源等技術,將使得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服務更為積極和主動。再者,社會工作專業更能從生態、系統的整合的觀點,關注到矯正對象在家庭、甚至在社區中遭遇到的問題,進而聯合社會資源來謀求解決。社會工作特殊技能之功效,當矯正對象與其家庭有“多重問題”時,將更能彰顯其特色。而家庭的參與是社區矯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以“個案管理”的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社會工作者為達到“助人”的目的,將與學校的老師、社區有關人員等保持良好的關系,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將為了未成年人的問題,與社會人士溝通,為整合各方面的意見與資源,可能還舉辦座談會、個案研討會等??傊且浴皞€案管理”的方式,透過分工與合作,來解決矯正所遭遇的問題,進而使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
6.矯正評估。在矯正進行了一定階段,社會工作者運用一系列的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對矯正對象進行評估,評估矯正的效果。
7.結案與跟進階段。當服務介入進行到某個程度和階段后,經過工作者評估,可以結案,但結案并不意味著矯正對象已被解矯,而是讓其自己主動地繼續完成剩余的矯正時間。矯正跟進是工作者主動地與被矯正對象聯系,表示關懷,并了解社會適應情況。
社會工作者從事對違法犯罪者的矯正,經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心理測驗、心理治療、個別咨商、團體咨商、作業治療、公共服務,以及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1)社會個案工作:通過個案工作會談,協助違法犯罪者疏解不滿、沮喪或害怕等情緒,并引導他們理性地面對問題,尋求自我了解,進而改變偏差行為。(2)社會團體工作:采取任務取向的團體方案,或參與團體治療,以協助違法犯罪者重新建立正確地人際關系,并通過同輩團體的相互規勸而抗拒違法行為。(3)社區工作:運用社會資源協助違法犯罪者的就學就業,支持他們家庭生活,并透過社區工作方法協助違法犯罪者與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的關系,成為社區所能接納的一份子。
對于任何自愿求助的未成年人或有需要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都應該在其職能范圍內向他們提供幫助,或者幫助他們將超出自身職能范圍的事轉而介紹到有關的機構或部門去處理。也就是說,社區矯正不光是教育、矯正、服務已經犯罪的未成年人,同時也應該將任何有需要的未成年人也納入服務對象的范圍之內,將矯正與解除矯正后的發展銜接起來,從而將預防、矯正與發展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