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以浪費聞名,美國文化的意識形態是消費而不是節儉,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過剩的產品,需要大量的揮霍性消費來支持,因此,龐大而多產的美國經濟促使美國人把消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與這種舒適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則是美國家庭在能源消費上的“大手大腳”。美國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6%,卻消耗著世界能源年總產量的1/3,一個美國人的電力消費大約相當于18個中國人消費的電力。
在美國家庭的能源消費結構中,電占了主要地位。但在這筆不菲的開支中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有的社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住戶通宵開著戶外燈來裝點自己的宅子,整個住宅終年開著空調。能源支出占美國家庭預算的比重很大,美國某市場調查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由于受氣候和能源價格飆升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家庭2005年在能源方面的平均開支達到4600美元,比2004年高出600美元,比2003年高出1000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的錢包中大約有1120億美元扔給了加油站。能源開支大幅增加意味著美國人在別的方面就得省著點花錢。所以,從長期來看,只有節約能源,減少能源開支,才能降低能源價格上漲給美國家庭消費帶來的沖擊。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考慮到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的壓力,美國政府開始大力提倡節能,一種全民參與的節能意識已經在美國初步形成。美國能源開發署的調查顯示,43%的消費者表示在選購商品時會選擇“能源之星”之類的節能產品。這種變化一方面出于節約家庭開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根源于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此外,美國政府也為公眾參與能源節約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方便條件,以培養公眾的節能意識。
環保意識日漸高漲也是促使美國人生活方式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普通公眾已經牢牢樹立了一種信念:保護好環境就是保護自身的生存空間。在節假日,常常會看到美國人或攜家帶口,或邀親朋好友,在公園里BBQ(燒烤),邊吃邊聊,悠閑自得,其樂融融。但事后大家總是將飲料瓶及其他廢物一一撿起來,按垃圾分類要求分別放入垃圾桶并將周圍環境清掃干靜,保持公園優美的環境。
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在美國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而且政府鼓勵公眾參與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推行自愿者項目、公共教育、公共事務、政策顧問等,其組織形式主要有技術顧問委員會、利益人委員會、社區和流域(水域)委員會和一般公眾。美國很多州都建立了能源與環境信息的公開網站,不僅將政府的環境與能源政策措施向公眾進行廣泛宣傳,而且公眾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反饋意見和建議。通過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發揮公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如美國環保局上世紀90年代推出了一套商品節能標識體系——“能源之星”,即符合節能標準的商品會貼上帶有綠色五角星的標簽,并進入美環保局的商品目錄得到推廣。這一計劃開始僅適用于電腦和辦公設備。但隨著“能源之星”在辦公設備領域的成功,美國環保局和能源部又把這一標識體系擴展到家用電器、照明、空調設備等方面,甚至包括新建住宅和商用房屋等。
美國“能源之星”計劃有一套“家庭能源顧問”網上分析程序,普通用戶在網上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家庭節約能源的建議。比如,人們登錄“能源之星”網站就會得知,一個美國家庭每年的能源開支平均是1500美元,如果能采用帶“能源之星”標識的家用電器、空調設備等,就能減少30%以上。哪怕將最常用的五個燈泡換成節能燈,也能節約電費60美元。
也許美國人在其他方面浪費的積習尚一時難以改變,但在節約能源方面已經行動起來了。美國人在家庭節能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它的成功經驗值得世界其他國家借鑒。特別是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作為一個人均能源儲量少的能源消耗大國,美國家庭的節能意識和方式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