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至6月,倫敦大英博物館攜272件珍貴館藏文物在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館舉辦“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這是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多年來,首次將完整反映世界文明發展的綜合性展覽帶到中國。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她沐浴過輝煌,也經歷過磨難,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座雋永的豐碑。
源于一個人的收藏

大英博物館又稱國立歷史、考古、藝術及民俗學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圣彼得堡博物館一起并稱世界四大博物館。然而,如此名聞世界的的博物館卻起源于一個人的收藏,這個人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漢斯·斯隆1660年出生在英國奇里雷鎮,19歲到倫敦學醫,后來就讀于法國,在醫藥學、植物學和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頗深造詣。他通過投資生產提煉抗瘧疾特效藥——奎寧的原料而積累了大筆財富。
斯隆酷愛收藏。有一年在到牙買加為英國總督看病途中收集了很多動植物標本。他有錢以后,用2500英鎊買下老友威廉姆·庫爾騰的遺產,其中不乏自然標本、古代貨幣和徽章。德國醫生卡姆菲爾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長崎的醫官,藏品包括印章、繪畫和漆器等,這些來自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國的文物悉數被斯隆收入囊中。此外,他還收藏了文藝復興以來許多藝術大師的素描作品。他的藏品為大英博物館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大英博物館的籌建始于斯隆辭世的1753年。一開始,根據斯隆的遺愿,斯隆遺產托管小組提議英王以兩萬英鎊收購這批藏品,但國王不太情愿,英國財政部也故意拖延撥款議題。所幸,托管小組把斯隆的想法傳達給了議會。議會最終同意為藏品撥款,并且用發行彩票的方法集資。那時,英國與歐洲其他地方還沒有國家公共博物館,文物和書籍一般都是王室或大學的財產。為了讓斯隆的藏品能有妥善的安身之處,由41人組成的托管小組最初曾考慮過使用白金漢宮,但由于費用太高而作罷。后來托管小組以一萬英鎊買下位于倫敦布魯斯伯里區的蒙太古宮作為館舍,另用三萬英鎊購買政府債券,使大英博物館在七十年內每年有大約1200英鎊的利息收入,得以維持日常開支。
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開館。最初被允許進館的人并不很多,而且必須是中產階級以上者方可入內參觀,這與斯隆“將藏品公之于眾”的遺愿大相徑庭。隨著下層民眾要求參觀博物館的呼聲日益高漲,到了1805年,大英博物館才終于對外開放。
藏品背后的罪惡

大英博物館建成后,并沒有在斯隆收藏的基礎上止步不前,而是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引進自然標本、歷史文物和藝術品。約瑟夫·邦克斯爵士和威廉·漢密爾頓爵士是博物館早期的杰出貢獻者,他們為博物館搜集了許多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物,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斯隆藏品的不足。19世紀初,博物館更是大手筆從法國人那里收購掠奪的埃及文物。
1798年,拿破侖率遠征軍入侵埃及,帶去的考古學家在那里發掘了很多珍貴文物,轉手賣給了在那里的英國人。英國人將這些文物交給了大英博物館。這批文物中有埃及石雕、木乃伊、護身符和人形棺材等,而最有價值的要數羅塞塔石碑(因為發現于羅塞塔而得名)。這塊黑色花崗巖石碑高達1.12米,表面銘刻著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記載公元前196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頒布的法令。這些文字被英國有關部門公之于眾后,法國學者商博良用了多年時間進行研究,終于破譯,為一門新學科——埃及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由于這塊石碑的特殊價值,大英博物館以前僅在1972年將其送到巴黎展覽以慶祝象形文字破譯150周年。但為了表示對中國這次展覽的重視,大英博物館也將這個寶物帶到了首博,讓中國觀眾一睹其真容。
大英博物館收集東方文物的熱潮是在20世紀初。當時,波斯、印度和中國等地的文物被西方侵略者和文物販子運到了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有豐富的中國文物。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鎮館之寶”。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對中國敦煌的千佛洞進行再發掘,發現了許多可追溯到11世紀的經書和繪在絲織品上的畫。斯坦因是個文物大盜,他在旅行中“發現”的珍貴文物先是送到大英博物館檢驗,然后被英國、法國、美國、印度和伊朗等國家的博物館瓜分。
除了搜集中國文物外,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亞歐各地極有價值的文物,如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上的裝飾性雕塑、美索不達米亞烏爾王朝的牛頭豎琴、亞述帝國的浮雕與國王立像等堪稱人類文明瑰寶的頂級文物。
劫后重生

大英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并非一帆風順,也曾經受過磨難與創傷。1780年,倫敦發生騷亂,由于軍隊及時進駐,大英博物館方免遭一劫。
1933年,當納粹分子在德國掌權后,大英博物館管理者就預料到戰爭不可避免,于是抓緊轉移藏品以防患于未然。他們在諾丁漢郡找到一所寄存博物館藏品的房子,還借用了一條很少使用的地鐵隧道,不過后者濕度較高,不利文物保存。博物館職員按重要性給文物列出清單,隨時準備撤退,沙袋和防毒設施都在博物館內安置妥貼,博物館東面的地下室還用鋼材和木頭進行了加固。1939年8月23日,戰爭迫在眉睫,博物館職員和志愿者被連夜叫起,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了裝箱與搬遷。他們冷靜從容,動作異常快捷,秩序井然地將文物打好包裝并一件件貼上標簽,隨后分批轉移到指定地點,僅頭一天就有12噸文物被運走,到英德宣戰時,大多數藏品都已安全撤離博物館。剩下的一些文物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有的沒經包裝便裝車,有的由于體積太大不能轉移而被迫另想辦法,來自夏洛特女王島的圖騰柱干脆被就地隱蔽在了博物館的柱廊里面。1940年10月16日,一枚燃燒彈穿透房頂引燃博物館閱覽室,由于組織嚴密,火焰僅用17分鐘就被撲滅。戰爭期間,博物館共遭到七枚高爆炸彈襲擊,所幸均沒有造成大的破壞。1941年5月10日到11日博物館受小型燃燒彈襲擊時,盡管有正規消防隊相助,燃燒彈還是使博物館受到很大損傷。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大空襲過后,博物館的管理者把已轉移出去的文物二次轉移到威斯特伍德的一座礦井中,那里的通風設備較好,也有足夠的空間。二戰結束后,大英博物館開始全面復建,藏品陸續搬回“老家”。只是由于空襲中館舍遭受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許多分館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修繕完畢,其中有兩個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新開放。
如今,飽經滄桑的大英博物館雄姿勃勃地屹立在倫敦街區,吸引各國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可以說這是一座屬于全人類的文明寶庫,也是英國殖民主義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