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是黨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
還在倒時差中的盧偉光,被記者的電話打斷了休息。
“我在美國已經看到中國新聞報道。昨天(12日)結束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顯示執政黨有意在制度層面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也預示著今后頭等大事之一,就是解決突出的社會矛盾?!?/p>
盧偉光是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位被稱為“森林大王”的民營企業主,在巴西擁有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前年,他隨同胡錦濤主席出訪拉美四國。
盧偉光認為,沒有和諧的社會環境,民營企業做不到可持續發展,也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有大的作為。
盧偉光不知道,他在美國就開始關注的“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時下中國最熱門的詞匯。
明確方向
“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是黨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敝醒朦h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表示,她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理念的進一步提升。
10月11日下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隨后通過的公報中,關于“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高新民認為,促進黨內和諧的理論提出,應該追溯到十六屆四中全會,盡管當時沒有明確提出黨內和諧的理論,但是其中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從而為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隨后,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講話,這一理論精神再次得到體現。
“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目的是集中研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問題。”中央黨校黨建資深專家葉篤初認為,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
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曾慶紅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也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各級領導班子。
高新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這一提法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后,被正式公開提出的。
但高新民表示,這一提法并沒有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開發表。
時隔一年之后,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
葉篤初表示,公報中用一整段的篇幅,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這一理論進行了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對于黨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進行了明確。
同樣,高新民也認為,公報中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十六個字,對黨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任務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確。
高新民表示,十六字方針的提出,進而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了各級黨委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對于一些地方黨委運用權力去干預行政事務的現象將會得到遏制。
不和諧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本身是黨提出的,”中央黨校劉海濤教授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執政黨的核心作用自不待言。
劉海濤還表示,在黨與社會、黨與社會成員的“矛盾”中,執政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解決的途徑是,加強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實現黨內和諧。
對于黨內的不和諧因素,高新民認為,由于目前社會上有很多階層,黨內存在不同社會身份的黨員,他們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從而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社會訴求。

高新民舉例說,下崗身份的黨員和掌握權力的黨員訴求在某些方面肯定是不一樣的,由于社會結構帶來的黨員身份多元化,因此,黨內面臨如何協調不同身份黨員的訴求的問題。因此,提出黨內和諧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帶動了黨的領導方式以及工作機制的轉變,由此帶來了科學民主化以及黨內民主意志統一等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目前黨內存在的不和諧因素?!?/p>
一直關注公共治理的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認為,黨內和諧首先是一個學術概念,黨內和諧也是對和諧社會進一步的理解。
同時,汪玉凱認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取決于公共治理的和諧,而公共治理的和諧又取決于執政黨自身的和諧,所以現在提出黨內和諧是順理成章的。
目前社會中的種種不和諧因素,都與黨內自身的不和諧有直接聯系。汪玉凱認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使共產黨面臨巨大的執政考驗。除了以高超的領導藝術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以外,黨自身能不能保持權力行使的公正性,能不能保證所擁有的權力在國家治理過程中不至于發生腐敗,公共政策的制定能不能代表公平正義,能不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考驗很大,而這些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都是極其重要的。
“黨內不和諧是整個社會不和諧的重要表現,也是公共治理不和諧的重要源頭。如何解決黨內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他說。
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有助于實現黨政關系的和諧。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導盧先福認為,共產黨執政以后,黨政關系如何處理好,如何和諧,一直在探索,但是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盧先福認為,黨的權力過大,權力過分集中,這跟市場經濟制度完善是有關系的。目前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還比較嚴重,特別是有些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的案件仍時有發生,這不僅損害黨的先進性,而且也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維護黨內和諧的重大戰略任務來抓。
制度保障
“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一對于如何促進黨內和諧,高新民認為公報中已經進行了高度概括。
近日,曾慶紅在接受《學習時報》采訪時表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歸結起來,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一個是不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同時曾慶紅強調解決“不適應”,就是要增強全黨同志對新的歷史方位和執政使命的適應力;強調解決“不符合”,就是要幫助全黨同志增強對長期執政條件下各種消極腐敗因素的免疫力。
9月中旬,曾慶紅在《學習時報》上撰文分析了黨建工作的形勢和任務時指出,在這次換屆工作中,要認真總結過去一些干部“帶病上崗”、“帶病提拔”的教訓,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同時,要嚴格按照中央紀委、中組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在地方黨委換屆工作中進一步嚴肅組織人事紀律的通知》的規定辦事,堅決防止突擊提拔干部,嚴肅處理“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和搞拉票賄選等問題。
實際上,早在8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就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規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回避暫行規定》等三個法規文件。
對于目前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葉篤初表示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重視,三個文件的頒發表明中央在黨員自身建設方面已經開始著手建立長效機制。
同樣,六中全會的公報中再次強調,“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健全防范腐敗的體制機制,加強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監督,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p>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在黨的建設理論中也是全新的提法。
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理論的提出,充分表明黨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完善黨內的和諧,才能推動和諧社會的建立。
對于擁有7000多萬黨員、在發展中的大國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實現黨內和諧,不僅是領導人民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也是黨的本質屬性的要求。
在六中全會公報公布不久,分析人士認為,黨內和諧主要是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其中輿論認為,組織和諧表現為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個人與組織、少數與多數、組織之間、黨員之間(包括黨內干群之間)關系的和諧。各級組織決策科學、民主:紀律嚴明,執行有力;運轉高效有序。黨內政治生活民主,黨員思想活躍,尊重多數,保護少數,具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糾錯防錯機制。組織和諧以思想和諧為前提,以民主集中制和黨規黨法為保證,以發展黨內民主為關鍵。
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勝利閉幕了,黨內權威專家稱,六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第一個加強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它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p>
高新民表示,為了完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營造黨內和諧,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