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一詞,從其字形直觀地解析:“禾”與“口”構成的“和”,表示“大家口中有糧吃”;“言”與“皆”組成的“諧”,表示“人人能開口表達意見”。除了吃飯,還可以有別的訴求
有幸生活在改革浪潮中的這一代中國人無疑體驗到了更多變遷,從一日三餐的內容到春夏秋冬的衣飾,乃至目光所及的周遭景物,幾乎總是一年一個樣。追溯這種種變化的源頭,人們往往能發現執政黨中央全會的“第一推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調動了億萬農民生產積極性,吃什么,能吃飽嗎?就不再是讓國人傷透腦筋的問題;十四大之后,“市場機制”從禁忌成為了舉國一致的目標。今秋這次全面完整地闡述構建和諧社會方略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將讓老百姓體驗到什么樣的變化呢?
和諧一詞,從其字形直觀地解析:“禾”與“口”構成的“和”,表示“大家口中有糧吃”;“言”與“皆”組成的“諧”,表示“人人能開口表達意見”。除了吃飯,還可以有別的訴求,十六后六中全會公報提出要“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公報將政治、文化、社會權利與經濟權利并提,是把社會問題提到了與發展經濟同樣重要的位置上。這就意味著,在和諧社會里,人不僅可以追求經濟權利,還要如馬克思所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國家要引導經濟發展,同時要解決社會問題。這個大轉變將怎樣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要達到的9大具體目標。在這些目標走向實現的過程中,人們將再次看到周遭的無盡變遷:民主法制不斷完善,人們不會再為尋求司法公正遠行千里;城鄉、區域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扭轉,更多同胞將共享發展帶來的繁榮;社會充分就業,大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將不再為就業徹夜難眠;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沒錢不敢看病、農民缺醫少藥將成為往事。
社會和諧既是老百姓的迫切訴求,也反映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回顧思想史,社會主義思潮的萌動,正是有感于早期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公正、不人道。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1803年發表《全世界和諧》文稿,第一次提出要用“和諧制度”代替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資本主義稱為“病態社會”,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指出新社會的“和諧”不是“個人和諧”,而是“全體和諧”。
這種善良的思潮感染著人們,為爭取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合理權益呼吁變革,正是在這種思潮的批判和警惕之下,市場經濟體制才得以避免墮入“壞的市場經濟”,多數人的權益在現代社會得到保障。從歷史的緯度觀察,要求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思潮的靈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規律的新認識、新發展,表明執政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這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將社會主義的本質總結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六中全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全會公報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當前中國發展到了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得以確立的歷史階段。市場經濟強調利益驅動、多主體分散決策,它比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要復雜得多,因而也更需要社會的和諧。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在人均1000美元這個階段,如果社會利益格局嚴重失衡、社會分化日益加劇,將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增加,不僅不能繼續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倒退。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起來,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以和諧促發展,推進改革開放事業。
社會要發展,穩定是前提,六中全會提出了更高層次的穩定要求。全會公報說:“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追求社會公正前提下的和諧穩定,以制度建設保證社會公正,是公報的又一亮點。
沒有底線,不加限制的所謂“穩定”只是將社會矛盾暫時掩蓋,不是真正的穩定,也絕不可能持久。上有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制度保障,下有全體社會成員發自內心地和諧相處,自覺維護安定團結局面,惟此方能踏入“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的社會主義建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