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九億中國農民的命運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土改”、“合作社運動”、“包產到戶”,中國現代史的每一個篇章,幾于都是由這些標志性的農村政策調整所開啟。“十一五”開端之年發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將開啟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經過50多年探索,新中國在農村工作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制定任何農村政策,必須尊重農民自主權,發揮農民積極性。
改革開放初期,著名農村政策專家杜潤生起草推廣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中央文件時,面對各種爭論,采取了“可以包干到村,可以包干到組,也可以包干到戶”的表述形式,把選擇的權利交給農民,推動了第一輪改革大潮。
“可以……,可以……,也可以……”這種尊重農民自主權,保護農民積極性的精神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同樣得到了反映。文件強調:“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提出“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跳出農村看農村,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大局中解決“三農”問題,是另一個寶貴經驗。事實證明,人均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局限于農村,局限于傳統農業,無論怎樣反復調整生產關系,也不可能讓農業生產效率趕上現代工業。不管依據哪種經濟學理論,小農經濟都支撐不起一個現代化的農村社會。加入WTO后,中國農民更要直接面對國際市場農產品的競爭。農業產業化,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解決城鄉二元對立是大勢所趨。
然而,社會主義的中國不允許以農村凋敝勾代價推動工業化,中國需要人道的、有尊嚴的工業化。當前,一些“三農”問題專家提出,農民擁有的有限的土地實際上相當于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農村經濟發展起來,就相當于提供了更為豐厚的保障,農民在工業化進程中將居于更有利的地位,農村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時可以要求更高的報酬。
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新農村并不與工業化、城鎮化道路相對立;只是將選擇城鎮化的恰當時機,將勞動力以什么條件向工業轉移的權力交給了農民,賦予農民更多的選擇余地
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城鎮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不能形成競爭關系,需要統籌發展,新農村建設需要城市的積極參與。一號文件開宗明義,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當作建設新農村首要的任務,要求“工業反哺農業”、“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城市責無旁貸。建設新農村,城市首先要提供的是物質產品,“水”、“電”、“氣”、“路”,這些現代工業文明的成就,不是每一個鄉村都能夠享受到。鄉村基礎設施欠缺是財政投資長期偏向城市形成的歷史欠賬,城市有責任引導各種類型的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村居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公共基礎設施。
城鄉之間最大的差異體現在教育、醫療以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上。要保障農村教育、醫療和高端服務業在高水平發展,保證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不至于虛擲,農民的支付能力是一個關鍵。在農民增收方面,城市能夠承擔的責任,首先是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上對鄉村多做讓步。
一號文件提出“三個高于”——“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這是繼全面減免農業稅之后,在財政稅收體制方面又一次有利于農村的調整。
長期以來,城市擁有對財政投資流向的絕對發言權,財政支出比例與城鄉人口比例不相稱。這種體制,能否保證財政、稅收政策繼續向農村傾斜,城市能否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上進一步對鄉村讓步,是對城市責任的嚴峻考驗。
向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是當前城市幫助農民增收的主要辦法。城市的責任在于按照現代文明提倡的人人平等的原則,接納來自農村的兄弟姐妹,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清理和取消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為務工農民建立與城市工人一樣的最低工資制度,勞動合同制度,職業安全衛生保護,社會保障制度,工傷保險,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以及解決子女上學等問題。這都是城市應盡的責任。
城市的諸多責任中,最重要的還是將現代化觀念帶到農村。比如,城市政府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的經驗可以促進鄉鎮政府職能從“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變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范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
城市承擔起責任,參與新農村建設,將走出一條更少痛苦,更多尊嚴的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