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梅從1933年從事學運和兵運工作;1936年至1948年轉戰豫東、豫西、豫南等地,開辟根據地;1949年任二野十八軍五十三師政委,渡江作戰;后進軍西藏,任西藏軍區副政委、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等職。在其革命歷程中,王其梅就人生道路的選擇與自己的父親有過三次大的抗爭。他違父所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革命的道路。在鮮為人知的感情糾葛中,父子倆演繹了一首愛與恨的交響曲。
出身地主家庭的王其梅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沖破封建家庭的藩籬,毅然出走北平
1913年12月27日,王其梅出生在湖南省桃源縣仙瑞鄉(今三陽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王家坪。在姐弟7人中,他是長子。他的父親王明皆,任過三陽鄉團總(鄉長),為當地有名的大地主。隨著家業和權勢的增大,王明皆把滿腔希望寄托在長子王其梅的身上,希冀他長大后光宗耀祖,擴大家業。
王其梅在父親的殷切希望下,進入當時桃源最好的縣立一高漳江小學讀書。漳江小學的前身是漳江書院,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宋教仁等人曾在此就讀。在這里,王其梅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進步思想的熏陶,從此對社會不公乃至整個社會制度逐漸萌發不滿情緒。1927年,桃源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王其梅在縣城親眼目睹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感受到農民運動的偉大力量,幼小心靈中的進步火花被進一步點亮,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這場運動中。他積極參加游斗地主豪紳,用燒毀家中麻將的實際行動支持農民協會提出的禁賭活動。
作為農民運動打擊目標的王明皆,不得不拋棄財產和田地,攜家人四處躲逃。對于兒子的革命行為,他極為不滿,給予了嚴厲的訓斥:“爾讀圣賢書,應知君子群而不黨,以明哲保身而貴,歷代說客起義造反之徒有幾個善終者,爾宜慎之。”接著,又在1929年想通過訂親來拴住桀驁不馴的兒子。年僅16歲的王其梅,對父親所訂親事極力反對。正在常德省立三中讀書的他給父親的信中寫道:“年青(輕)發(生)育,有損后代,求學時代有誤學業,古禮三十而娶,梁任公先生曾論早婚之害,讀圣賢書當遵古訓也。”王明皆看到兒子的來信,勃然大怒,立即差人召回王其梅,令其膝跪床前,厲聲大罵:“學校離家近在咫尺,教爾已會寫字,竟敢訓我,爾為大,怎堪作諸弟模范。”訓斥之后,便以不供學費和與他斷絕父子關系逼婚。王其梅無奈吞食家中鴉片以示反抗,因食后反胃嘔吐,未造成大的傷害。后來,在母親苦苦哀求下,王其梅不得已屈從結婚,但迫使父親同意了自己提出的“結婚不同寢”的要求。
父親的高壓,并沒有讓王其梅真正屈服。1930年冬,初中即將畢業的王其梅,悄悄從家中拿了一些金銀首飾,準備只身逃往北平繼續求學。當他在家門前的延溪河乘船北逃時,被家里人發現,追趕到碼頭。船剛剛離岸,父母苦苦勸說他回家。船在河中滯留了好一會兒。此時,王其梅去意已決,催促船工快點離開。父母怕他跳水身亡,不敢再逼,不得不讓小船漸漸駛向對岸。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寒風中的父親流下了一行眼淚。王其梅生前追憶這段經歷時,深有感觸地說:“那次出逃,是由于農民運動的影響和對封建家庭的不滿,而企圖赴北平求學,尋找個人出路。”
面對身陷囹圄的兒子,父親托人開導。王其梅并不領情,他作好了長期坐牢的準備
1935年3月,在北平參加學生運動的王其梅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7月,被押送到北平軍人反省院。當時,王其梅的父親再次得到兒子的消息,是在1936年。在清華大學做校醫的侄子王其楷捎給家中一封信,王明皆才知道。王明皆又急又恨,立即變賣了部分家產,將所需費用悉數寄往北平,同時修書一封,叮囑侄子無論如何要多開導開導王其梅,并想方設法將王其梅贖出來。
王其楷按照伯父的意思,來到獄中,對戴著腳鐐手銬站在鐵門里的堂弟說:“你又不缺吃少喝,不好好讀書,盡干這些危險的事,自己坐監,吃苦頭,使家里人為你擔心。你究竟圖什么?現在家里要我用錢托人把你贖出來,你只要悔個過,馬上就可以出去,你還是寫個悔過書,去好好讀書吧,別再胡鬧了。”王其梅聽后,對堂兄說:“我沒錯,無過可悔,我的事以后不用家里再管了。”堂兄深知王其梅倔強的脾氣,于是留下部分錢,悻悻地走了。
王其梅并沒有接受堂兄的開導,而是作好了長期坐牢的準備。后來,在黨的營救下,飽受牢獄之苦的王其梅才得以出來。
在河南省西華縣,父子倆久別重逢。兒子不改初衷,父親抱憾而返
1936年冬,王其梅在北平出獄后,被黨組織派往河南省西華縣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后,任中共西華縣委書記,公開身份為西華縣普理學校校長。
這年夏天,他的父母打聽到兒子在西華縣一個小鄉村教書,便不遠千里去找他,準備勸說他回湖南老家。王其梅的父親到了西華縣凌頭崗后,見這里地瘠民貧,和魚米之鄉的湖南桃源相去甚遠,便對他說:“月是故鄉明。家鄉有你許多同學,有的做了縣長,有的當了縣黨部書記,你卻在這里當窮教員,不如回湖南,何愁找不到一份好差事。”王其梅對父親笑了笑說:“我愛這個地方,已經把這里視為我的第二故鄉。我愛這里的民眾和我所教的學生,他們對我已有了感情,我怎么能走呢?再則,現在全國都在抗日,我就是不直接去前線,也不能越走離前線越遠啊。”“革命的事、抗日的事叫別人去干,少了你不成?”王其梅的父親說,“我年事已高,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操持偌大的家,已經力不從心。你作為長子,應回家替父撐立門戶。只要你回故鄉,我死可瞑目了。”
王其梅對父親的勸說給予了解釋、寬慰,并告訴父親:為了國家、為了抗日,他不能回湖南。王明皆從兒子的言行中洞悉了其身份,他望著自己的兒子,唉聲嘆氣地說:“這個孩子已經不是咱們的了,再勸他也無用了。”他在西華只住了短短的數日,便回到了桃源。
直至父母病逝,王其梅也沒有回老家桃源。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他所熱愛的革命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