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皮底下許多老建筑都因著城市改造的匆匆步伐而蕩然無存,在廢墟上新建起的高樓與眾人搭界不多,于是嘆吁老建筑衍生出的許多物事印象也銷聲匿跡了。僥幸的是老宅對面那家室內菜場還未列入拆遷對象,仍在正常營業。當有關部門規劃將散布在街頭巷尾的集市菜販“引市入室”時,論規模資歷年歲,它絕對是可以在那些簇新而又顯粗糙的室內菜場面前擺擺老資格的。歷經近五十年滄桑,雖然有過翻修的經歷,但它仍在原址頑強地生存著,仍然受到周邊居民們的青睞。路過這家菜場,心中會涌起一番別樣的情致,好比久不謀面的朋友,忽然有一日相遇,打量過后會不由贊嘆:“你還是老樣子吆,一點沒變!”
老樣子的模樣,情不自禁又憶起老樣子的物事;雖然已經有幾十個年頭了,菜場里頭的許多故事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1
“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憶?”這首詩詞很恰當地描繪出了上世紀60年代日日進出這家菜場的市民心境。當時說起上海的小菜場,是絕對沒有室內室外之分的,必定都是建筑在室內場地,或是倚著小馬路兩旁搭建的簡棚陋屋,或是正規建造的大屋頂大場地平房,老宅對面的菜場屬于后者。
它是與周圍工人新工房一同建起來的,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其面積其氣派,從誕生之日起就贏得眾口贊譽,工房人家一直稱其為“新菜場”,幾十年來都無法改口,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仍定為“外賓參觀接待單位”。外表雖很不錯,只是在這樣一個計劃經濟的年代,卻無法擺脫商品供應捉襟見肘的窘境。記得頭回有美國代表團隨行人員來訪,幾日前居委會老阿姨就挨門挨戶發通知,說是“不卑不亢以禮相待”,關照那一日不要上菜場去,至于原因則閃爍其辭模棱兩可。偏偏鄰舍中有一人欲去探個究竟。到了那一日拎著竹籃踏進菜場,但見里頭雞鴨魚蝦南貨北果應有盡有,還有外國友人拍照參觀,一些個居委會干部挎著籃子煞有介事買上幾樣,歸去時不走原先路線,而是統一朝菜場后門——倉庫一角走去。心中有疑團不去理會,鄰舍大大咧咧學居委會干部也買上幾樣,兀自朝回家方向走。走在路上便覺得過路人拿異樣目光朝他籃子打量,前腳進門后腳就來了居委會人:錢如數退還,東西全部提走,目光里分明是敵視的樣子。白忙活了一場,但也算開了回眼界,他自嘲說當了回群眾演員……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開秤時的起哄及搶購情景。
1966年“文革”掀起后,有批斗有辯論有游行有武斗都很激烈很熱鬧,只是在我這個少年眼里,外面的激烈熱鬧程度當數菜場開秤時分。這樣的場景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和料及的。
那年頭往往要在早上5點去排隊買菜,而家中每逢有客人來或有啥待客事,則要在凌晨三四點就起床趕赴菜場。菜場一般是早上6點開秤營業,這時候每個攤點前都是一條長蛇陣,無奈隊伍排得再整齊,個個前胸緊貼后背,到開秤時必然方寸大亂!記得一次我起個大早隊排在第四位,看著柜臺后邊的整筐菜蔬心中暗喜:父母交待的任務能圓滿完成了。約莫開秤前一刻鐘,忽然涌來了一大群青年人,說是青年人也只是十六七歲。他們都拎著菜籃,一個個涌在攤點柜臺前,有年紀大的叫他們到后頭排隊去。他們眼一瞪:“我們看看也不可以?”仗著人高馬大,誰也不敢再說什么。開秤的鈴聲響了,說是看看的青年人此時個個奮勇當先,撇開排隊的人朝上擁去。氣力自然是他們大,他們要買菜你能夠阻攔嗎?一時間原先排好的隊伍頓時大亂,有渾水摸魚朝前擁去的,有亂哄哄嚷成一片的,眼睜睜看著這群不按規則出牌的人行事。有幾個老媽媽撫著胸口道:“讓他們這些殺千刀的先買吧,買了回去一家門吃了拉肚子!”只是等他們買了以后這隊伍早不成隊形了,攤點前亂成一鍋粥,誰力氣大個子高誰就占先。可憐我雖然排著第四位,到頭來卻是空手而歸。
傻子是只當一回的。有一天忽然在起哄的人群中瞧見了我同學的哥哥,他說:“你怎么擠得過人家,該叫你哥哥來……”一想知道我沒有哥哥,忙改口說“你擠到我前邊來。”于是我也奮勇當先,使出吃奶氣力終于擠到他跟前,終于也買上了回蔬菜。內疚歸內疚,只是若不這樣就沒有我的份,我能夠不干嗎?把握機會坐享其成撞上誰都一樣會干,況且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
2
在這樣一個物資極端匱乏的年代,居民們憑借這家菜場,在有限的條件下照樣將自家的餐桌料理得有滋有味。
不知道目前上海人家是否還有腌制咸菜、西瓜皮的習俗?在當時可是約定成俗的風氣。雪里蕻上市季節,每戶人家都要買上一大筐,菜場的服務也真不錯,工作人員騎上黃魚車,將你們買下的菜挨家挨戶送上門,于是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忙碌開了,趁著上班前的工夫,將每棵菜洗凈晾曬開來,下班到家趕緊尋出瓦缸,灑一層鹽碼一層菜層層壘起,碼上三五層就喚孩子赤腳使勁踩一踩;待碼到缸沿口才歇手,然后用油紙蓋上,而后在上頭壓上幾塊大石頭……以后的日子它就成為當家菜了,咸菜豆瓣湯、咸菜冬瓜湯、咸菜清湯、咸菜炒毛豆、咸菜燉臭豆腐,至于咸菜炒肉絲、咸菜黃魚湯則是待客過節的稀罕菜了。
夏令時節偶爾吃上次西瓜,連孩子都知道西瓜渾身是寶。瓜皮用來腌制,是下早飯一道很好的菜肴;瓜子細心搜集好,留著過年是一款炒貨零食,那樣的情景那樣的滋味,相信每個過來人都會有深刻的印象。
工房人家的主婦都是心靈手巧的廚藝大師,尋常菜蔬到了她們手里都會變出一道好吃的佳肴。譬如茄子,油燜的面炸的清蒸的都身手不凡。又如臭豆腐干,條件稍好人家用油炸方式烹制,炸得金黃松脆,而后放上毛豆燒煮;普通人家舍不得用菜油,大都是采用清蒸方法,將蔥姜擱在臭豆腐上,放鐵鍋里蒸熟,也是一款讓我饞涎的好菜。上世紀80年代某大報開設過一個《巧珍當家》欄目,應征精打細算巧理廚藝的體會文章,其中不少做法正是先前那個年代人生活的寫照。其中一篇文章介紹說買回的青菜,外頭的老葉黃葉用作包餛飩的菜餡,菜心用來作湯,當中部分炒菜吃,如此操練之法,新家家戶戶誰個不是這樣的!在當代某些人眼里,完全是不屑一顧的,而那是實實在在的一段歷史片斷。
將飲食盡可能料理稍好些的例子信手拈來。樓上大媽有個拿手菜——素雜燴湯,就是將各式豆制品放上調料燒煮的湯肴。無奈當時豆制品都是要憑票供應的,每人每旬區區4分錢。但是老人家很會算計,她在每個月的10號,會關照子女將上旬的豆制品悉數買下。當時的豆制品是按旬計劃供應的,到11日又叫子女將中旬的憑票供應豆制品悉數買下,這點數量似乎還不夠,于是又將自家下旬的豆制品票與鄰居對換中旬的,三旬的豆制品集中在11日這天供全家盡興吃上回“素雜燴湯”。豆制品的品種自然是全按照大媽吩咐購置的:面筋百葉素雞油豆腐烤麩豆干豆腐粉絲,反正只要是柜臺上有賣的,應有盡有全要買到家。大媽將這些貨色切碎放到大鍋里煮熟,而后兌上幾大碗水再煮,開鍋后放入大蒜辣椒等調料,淋油勾芡后端上桌,這一大鍋子的素雜燴湯自然讓他們家的孩子歡呼雀躍,吮指回味。鄰家孩子看了眼饞,央求自家母親也燒上一回嘗嘗。母親開始推脫說做不來這菜,孩子說去問問人家大媽就是了。母親被逼急了才說了大實話:“一個月的豆制品就這么一頓給報銷了,你舍得我可舍不得!孩子呵,要懂得細水長流一世不窮。”
3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菜場一成不變的格局被打破了,說這世界變化快也罷,說逐步適應市場經濟也罷。有人欣喜:這么多年了,除了不斷冒出的政治術語外,眾人說的話做的事穿的衣買的菜都是幾十年一貫制,是到了該變變的時候了。窮則思變是人世間規律,只是一下子變得眼花繚亂,讓人無所適從一下子也接受消化不了。老年人報怨說看不慣,中年人感嘆看不懂,青年人則無動于衷愛理不理,同我們這個正在變化著的社會一樣,菜場的變化讓人莫衷一是。
隨著雨后春筍涌現的農貿集市崛起,大批外鄉人沿街設攤叫賣比比皆是,各類五花八門票證的作廢棄用,新室內菜場眨眼間變得冷冷清清難以為續了。許多懷舊之人還會上菜場來轉一圈,但看到價高質次的菜蔬,看到生硬態度的營業員,原有的情趣頓時煙消云散,莫名地嘆上口氣,終于也不來光顧了。
終于到了撐持不下去的地步,于是也學其它商場的模式,或改變經營品種轉換其它商品,或索性將柜臺攤位出租轉包,菜場在新人的眼皮底下消失了。它今天擺出了服裝羊毛柜展銷架勢,震耳的音響聲中,有顧客踏入進去,鼻腔里似乎有魚腥氣油膩氣,腳底下踩著濕漉漉潮糊糊的地皮,恍惚覺得這里氣氛不對;明天這里成了個體戶承包經營的擂臺賽,東邊賣收錄機電唱機電視機,鬧哄哄的音樂震耳欲聾。西頭在賣化妝品洗發水染頭膏,賣菜出身的女營業員如今一個個涂抹得彈眼落睛:黑黑的眼圈紅紅的嘴唇,人未到跟前就嚇得打回票。原先賣豆制品的柜臺如今是清倉物資大甩賣的展銷點,而原先醬菜咸菜的攤頭有人正站在上頭拿著電喇叭亂吼一氣:“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反正市場上賣什么這家菜場就有什么攤點,一窩蜂趕熱鬧,到后頭什么都不長久,什么都做不贏,室內菜場里的柜臺好比在變古彩戲法,一會兒就變個樣,還沒等人看清,眨眼就又變了樣。新人家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常常會拿這家菜場作比喻:“不要學它們三心二意變花樣,朝三暮四到頭來啥事也做不成!”
后來索性整體出租給人家,開出了“家俱大賣場”;一年不到又改換成了“農貿產品批發市場”;后來又招商開起“小吃廣場”……只是都屬于曇花一現的產物而已。無論如何變換,終究換不回早先門庭若市川流不息的景象,盡管里頭已經裝潢得富麗堂皇,地磚鋪地,面磚貼墻,玻璃、鏡子、霓虹燈管樣樣俱全,遠非先前水泥地坪石灰刷墻可比擬。
4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它終于又回歸到室內菜場行列中來,像莽莽撞撞瞎闖蕩一番的問題少年而迷途知返浪子回頭。新居民對它的舉動自然是欣喜的,議論說久分必合是人世間的發展規律,面向大眾才具有生命力。
只是經營方式再不是先前“大一統”的大鍋飯了。每個攤位都承包給了個體戶,菜場的主管將內部區域劃分成幾大塊,各自領域經營不同品種的農副產品和蔬菜,就像外面其它室內菜場一樣。老樹萌發新芽,舊貌換了新樣,因為天天在老地方、老辰光做著老客戶的買賣,所以不像街頭巷尾流動攤販有短斤缺兩現象,所以回頭客越來越多,又因著里頭花色品種齊全,上這里轉一圈盤算好的貨色都能買到,遠不是露天三三兩兩的小攤販所能做到的,老店新開的室內菜場一下子恢復了過去興旺熱鬧的場景。
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日趨活躍的時代里頭,它的發展趨勢和日后走向眾人都不能預料。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絕對不可以再回頭開什么“家俱大賣場”,去經營什么羊毛衫化妝品皮鞋服裝之類東西。有段時間傳聞這里要停業,改造成什么超市,但以后就沒了聲音。有居委會干部透露消息,說菜場方面來征求意見,居委講盡管開出的超市也有蔬菜等農副產品供應,但是品種肯定沒有現在多,尤其是價格,新里許多弱勢群體是不會去買什么凈菜袋頭菜的!考慮到廣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及方便靈活價廉等因素,這家室內菜場依然生存著。
新菜場,你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菜場故事多,蹉跎復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