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與稼駿共赴象山故里。數(shù)十年一別,故鄉(xiāng)今非昔比,村村通公路,處處建高樓。故鄉(xiāng)人甚至一改千百年的飲食舊陋,注意飲食養(yǎng)生,新的觀念甚至超前于我們上海人,不由令人感慨萬千!
到象山,不吃點海鮮,大概不算到過象山。即使不愛吃海鮮的人,到了象山也會情不自禁地爭吃幾口,因為這里的海鮮鮮活誘人,誰也不想錯過這大飽口福的機(jī)會。象山靠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天然漁港,沿海居民大都以漁為業(yè)。捕上來的魚蟹還鮮活亂跳地就馬上下鍋,這種新鮮美味,在上海,怕是很難嘗到的。
象山人愛吃海鮮,而且講究原汁原味,所以大都用來清蒸白灼。他們甚至不愿放蔥姜酒之類調(diào)味品,因為新鮮,所以很少有討厭的腥味。對于上海人愛吃的紅燒糖醋類的菜肴,他們更是不屑一顧,認(rèn)為魚蝦不新鮮,才只能用調(diào)味來解救,吃不到海鮮的原汁原味,那才“嘸吃頭”。香港著名作家蔡瀾曾在《蔡瀾談吃》一書中寫道:“把生的食物變成熟的,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白灼了。原汁原味,灼完的湯又可口,何樂而不為?”其實,白灼得好也不容易,并不是放一些水,一汆了之。蔡瀾先生又寫道:“要灼得剛好,實在要有多年的下廚經(jīng)驗才能做到。”像蟶子、蛤蜊之類,時間與火候是關(guān)鍵之道,掌握不好,不是生來便是老,風(fēng)味大減。
象山縣屬寧波市管轄,那里人的飲食習(xí)慣,和寧波老鄉(xiāng)是一致的,過去因為保鮮不易,故捕上來的海鮮都采用鹽漬保存。所以,寧波人都習(xí)慣于咸的口味。筆者小時候曾在象山住過一段時間,那時農(nóng)村又很貧困,常吃的菜幾乎都是咸澀的“龍頭烤”(一種腌得很咸的小魚),吃得我直到如今一見就怕。但現(xiàn)在新一代的年輕人都注意飲食保健,他們吃海鮮都講究一個鮮活,而且還必須是野生的。象山人認(rèn)為養(yǎng)殖的魚蟹味同嚼蠟,他們也是不屑一顧的。當(dāng)然野生魚蟹的價格往往高一倍以上。在上海,買幾只活的海鮮大概并不困難,而野生的活海鮮怕也是價格不菲,更困難的是我們往往無法分辨野生和養(yǎng)殖的區(qū)別,做了沖頭還稀里糊涂,豈不冤哉!
一天, 孫媳素媛帶來幾只野生的活梭子蟹,她將蟹平鋪在鍋底,不放任何佐料,只灑幾滴黃酒在鍋內(nèi),便將鍋放在爐上用中火烤,十余分鐘后聞到蟹的焦香味便揭開鍋蓋,咬一口,便感到那帶著一絲甘甜的蟹肉,又鮮又香。素媛告訴我:這樣的烤蟹幾乎是原汁原味,脆香可口,不損失一點營養(yǎng)。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將海蝦、蟶子之類的海鮮大都用此類方法烘烤食用。
甥孫迎偉家中也備有寧波人愛吃的糟貨。但決無那種咸得發(fā)苦的澀味。他們年輕人懂得飲食養(yǎng)生,所以都用鮮活海鮮酒糟,不放鹽,然后放進(jìn)冰箱里冷藏,隨吃隨取。這樣的鮮活糟貨雖然沒有鹽漬的保存時間長,但糟香撲鼻,清淡可口。那天,他們端出來一盆糟蝦和一盆糟蟹。那糟蝦只只還是嫩紅色,就像剛剝出來的鮮蝦,因為剛從冰箱取出,咬一口,酒香溢嘴,而且清涼爽口,鮮嫩無比,實在是夏令佳味!那糟蟹更是鮮香無比,肉嫩如玉漿,入口難忘。
一次,迎偉驅(qū)車將我們載到泗洲頭一家專燒農(nóng)家菜的飯店。那飯店坐落在路邊山腰上,裝飾簡單樸實,五六張圓桌就放在兩棵已有幾十年的葡萄棚下。雖說也有空調(diào)包房,但我們還是選擇葡萄棚下,那帶有濃郁農(nóng)家味的餐座。迎偉和老板熟識,不用點菜便將店里幾只招牌菜燒將出來。一只燜燒山雞,酥爛入味,很適合老年人的口味。據(jù)說此雞是農(nóng)家散養(yǎng)在山上,所以鮮香得很。尤其那碗白蟹蛤蜊湯,鮮得真要掉得下眉毛來。我說回去也要學(xué)著燒一碗這樣的湯,迎偉笑著說:“這道菜是這里的特色招牌菜,有些店家也曾嘗試著燒,但都沒有這里燒得鮮美,所以,這家店雖然地處僻陋,卻回頭客甚多,生意極好。”可惜這道菜初上桌時,顯得過分粗陋,香與味雖說上品,但在色上面欠遜不少,如只看一眼,就很難勾起食欲,這是美中不足之處。飯后,已是垂暮時分,我們趁興漫步在這山道上,一抹夕陽鑲出天際金黃色的余輝,遠(yuǎn)處綿亙青山也漸漸隱沒在蒙的夜色中,那池塘的倒影,仿佛涂上了莫奈筆下的色彩,婀娜而多變。歸鳥清脆的啼鳴、青蛙整齊的歡歌和遠(yuǎn)處山風(fēng)吹來的沙沙聲,仿佛一曲令人心醉的田園交響曲,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象山的溪水清澈澄湛,游魚可數(shù)。這溪魚雖小,卻是一道美味。允法表兄是釣魚高手,那天上午我也跟著他去一試身手。溪魚要比河魚易釣。釣餌一下水,魚群就搶著爭食。不一會,表兄便釣上了二十余條小魚,而我僅釣上了六七條。表嫂將魚用油在鍋里略煎一下,便放一些醬油等調(diào)料。表嫂告訴我:“這溪魚骨嫩味美,不需吐頭與骨,可整條嚼吃。”我一試,果然骨酥如肉,鮮美可口。據(jù)說這種魚,飯店也有供應(yīng),價格可不便宜。
象山還有一樣著名土特產(chǎn)——象山大白鵝。這里的白鵝體壯肉肥,白切鵝肉是一道極美的佳肴。小時在象山,很怕白鵝,因為公鵝很兇悍,常會主動攻擊陌生人。據(jù)說有人寵養(yǎng)它來看家護(hù)院。迎偉去訂購了一只,我用它烹制成五香醬鵝,大家都說味道極佳,吃得津津有味。
象山原來交通不便,解放前,從上海乘船到寧波,還要徒步走上幾天。所以,過去我很怕回故鄉(xiāng)。現(xiàn)在,從上海到象山,乘長途客車,僅5個多小時便到了。便捷得很!小時記憶,故鄉(xiāng)是很貧窮落后的,現(xiàn)在已是村村通公路,處處是樓房了。因為山清水秀,許多地方已開發(fā)為旅游勝地,游人如織。有許多上海人還在那里購房定居,避暑消夏。真是舊貌新顏,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