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一個人,和他一家人過日子
女友小凡結婚五年了,最近這幾天,家里總是鬧得雞犬不寧,夫妻在諸多方面都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在沖突不斷升級的時候,她開始懷疑自己多年前篤信的一句話——我嫁的是他這個人,不是他的家。講起自己的感情經歷,她無奈而追悔——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家庭結構很相似。我們都是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孩子,家庭成員多數從事教育工作。共同的家庭形式在客觀上助推了我們之間的感情。我們開始戀愛了。交往一年多后,我決定到他的家里看看。公共汽車在一個田埂旁的路邊停下,山坳里是綿延開去的數百戶人家。樸實而善良的兩位老人在村口等著我們。
我在他家住了一個星期。這期間,他的姐姐從不遠的小鎮趕回來住了兩天。他的父親是教師,在山村里很受眾人的羨慕。他的母親是家庭婦女,每天忙碌不停。他母親每次都會伸手向他父親要錢:“給點錢,我買點菜。”父親瞟她一眼,從柜子里的什么地方掏出一個包,給她拿了十元錢。她掐著錢出去了。后來,她要買點醬油,又從他父親那里要了幾元錢。一天,不知道是他母親說了什么,父親歪著頭,厲聲呵斥她。他母親一聲不響地退縮到一旁,像是被大人訓斥的孩子。
50多歲的母親忙著做飯,30歲的女兒——他的姐姐,卻在屋里看著電視,我只好跑出去給他母親打下手。餐桌上的氛圍總是很沉悶,似乎都沒有太多的話要說。或許是我們不熟悉?后來我才發現,他們家一直就是這樣的習慣。
回家后,我曾對媽媽一一細數在他家看到的情景。我說,他的媽媽在家似乎沒有任何地位和權利,他家的人也不大愛說話。他們是淳樸的,但有一些習慣讓人很難接受——可以在地面還堆著垃圾的時候支上桌子吃飯;幾乎分不清顏色的廚房抹布就那樣不分類別地擦了鍋臺又擦飯勺;在一堆人正在吃飯時,有某人就回頭往地上很響地甩鼻涕……我想起我家熱熱鬧鬧的每頓飯;想起家里掃了一遍又一遍的地面;想起父母的平等與和睦;想起從小在行走坐立乃至吃飯時注意的很多禮數與規矩;想起父母忙碌時,我們兄妹就跑前跑后幫忙的情景——我和他其實有太多的不同。我們各自的成長環境,養成的生活習慣,甚至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可能都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對憂慮重重的媽媽說,沒關系,將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和他家人過日子,不用考慮他的成長環境。
我嫁了,義無反顧。
沒想到,結婚剛兩個月,我們就在家庭財權上有了爭執——他執意要我把每月的所有收入都悉數交給他管理,每次需要花錢我再向他要。我很生氣,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互不相讓,最后誰也不管誰的,各人管理各人的。
不和諧音不止出現在財權上。我希望任何事情都能平和地溝通,但他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口吻;我喜歡吃飯時親親熱熱地和他講白天的事,可他卻一言不發;我想看哪個電視,必須是他也愛看的,否則,他手里會一直拿著遙控器;我喜歡家里整潔有序,他喜歡隨意;我想和他談談,他說我是整一些沒用的事;我堅持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他則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令孩子驚恐不已……我們就這樣矛盾著、沖突著、對立著、碰撞著。久了,我們彼此都懶得交流。除了說聲下班時買什么菜回家,或是捎袋洗衣粉、接孩子之類的,我們基本沒有什么共同話題。生活不僅僅讓我很疲憊,也讓我很寂寞。思慮再三,我決定走出婚姻。
我終于明白,一個人總是帶著成長的痕跡生活的。家庭環境就是土壤,不同的土質必然培育出不同的小苗,必然會習慣于一直以來的水分、溫度和空氣。家庭習慣,其實是他潛意識里一生的習慣。從小形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一生里都是難以改變的。我也終于明白,其實,嫁一個人,不是就嫁他本人,而是嫁他的全部——他以及他的家庭環境。
他婚姻的現時態與將來態,都可查詢
女友的一番講述讓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其中曾講過“潛存意象”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婚姻中的夫妻關系的類型、模式是我們童年期以及社會化過程中心理體會的反映。我們對愛人的選擇是受潛意識操縱的。潛藏在我們心中的父母形象被稱為“潛存意象”。它決定了你選擇愛人的類型和處理夫妻關系的模式。
是的,在家庭中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響會被帶到小家庭中去。假如你在童年時通過苦肉計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婚后你可能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你的愛人;假如當年只有父母的吼叫和打罵才能使你馴服,那你在婚后也容易以這種方式對待你的孩子;假如一個男人崇拜他的父親,那他就會學習父親的言行舉止,效仿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妻子。在父權至上的家庭中,兒子當然會選擇繼承父親的傳統。
小凡的丈夫是很崇拜父親的——據說,在談戀愛的時候他曾這樣表示。而在一個山村,能在外掙工資是一件驕傲的事情。他父親心理上的優越感形成已久,對家庭婦女型的妻子有絕對的主導權。看著父母的如此相處模式長大,小凡的丈夫理所當然地要在各方面控制小凡。而他不愿意與小凡交流,也是家庭習慣使然。無論小凡做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他都習慣于挑剔和指責,在精神上把自己凌駕于小凡之上。
從表面看,似乎小凡和丈夫之間沒有什么原則性的問題。其實不然。生活本身就是無數細節的鏈條,細節就是內容。拋開細節,哪有婚姻?而這些細節往往最消耗婚姻的耐力——因為它總是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思想觀念左右著那些細節。在細節上的固執,反映了一個人在思想上的固執。
因此,要嫁一個人,一定要知道他從哪里來。要把目光從他的身上移開,延伸開去,望向他的來時路。從那里,你能找到他的影子。他在婚姻里的現在時和將來時,都可以在他的家庭背景中找到參考。然后,你再決定自己是否可以接受他和他的一切。(編輯/李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