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沒有國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過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學堂;告別采菊東籬下的世外桃源,文化的觸角伸入到現代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沉甸甸的不僅僅是學者的書包,而是文化給與世人的饋贈。
華人在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將筆墨紙硯更有機地溶入于全球文化之中。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他們都是古老的中國文明與世界溝通的紐帶。龍的傳人們在世界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在文化的汪洋中任意遨游,他們正影響著這個世界。

(中國)余秋雨——文化行者
相關領域:人文研究
個人語錄:
“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律抹殺。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的霸座進發。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
成就殊榮: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撰寫《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后更以親身歷險和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
在大陸公布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獨占了4本。他的作品《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亞洲十大最重要的華語書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考察,他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中國文化學者。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世紀影響:
他始終是一個風云人物,余秋雨三個字也始終是熱門的關鍵詞。在中國當代文化界,還沒有一個人像余秋雨那樣獲得過如此毀譽參半的評價。但是他憑著在文化的造詣,他成為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中國)朱大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相關領域:文學批評
個人語錄:
“我注定要成為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成就殊榮:
當代著名文化批評家,學者,小說及隨筆作家。以新銳的思想和獨特的話語方式見長,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
2001年,朱大可回國定居,但他心靈上回歸“故里”,卻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的文學批評集《聒噪的時代》出版,這被文化圈內普遍視為朱大可“復出”文壇的標志事件。重返中國文壇不久,朱大可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文學“離婚”。“我跟文學離婚已無可挽回。”——朱大町的這個聲音,幾乎傳遍了文化圈。在最新的《守望者的文化月歷》中,一些人看到如今的朱大可,視野已經從文學領域,轉向更為寬泛的文化批評領域。
世紀影響:
朱大可在百般表達著他對當代文學的厭倦的同時,文字卻又難掩他心中對文學的愛與痛。作為“文化守望者”,朱大可試圖對中國文化做出“正確性”判斷,以個人之力抵抗潰退文化大潮。
(中國)王小慧——光影定格者
相關領域:攝影藝術
個人語錄:
“假如上帝只允許我帶走兩樣東西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這兩樣東西是日記本和照相機’。”
成就殊榮:
1998年,入選由著名的跨國出版社PRESTEL編撰的《150年攝影大師作品集》,是入選該作品集60位攝影家中唯一一位中國人。1990年開始,在德國家等世界各國舉辦“光與反光”、“本質之光”、“感性的花和抽象人體”、“紅孩兒”、“從眼睛到眼睛”、“花之靈”,“花之性” “花之惑”、“女人”等攝影展覽,并在中國舉辦“Looking and Thinking'’等多次德國攝影家作品展覽。
世紀影響:
以過人的天賦、不知疲倦的精力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旅德藝術家王小慧游刃有余于多種藝術樣式的創造過程之中。“習慣在人們看膩地方按下快門”,尤其是由上海學林出版社推出的回憶錄《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展示一個華人攝影家的獨特視覺,并有效傳播了華夏文化。
(中國香港)楊瀾——文化產業布道者
相關領域:傳媒、慈善文化
個人語錄:
“文化的外延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本身能看到的東西,就像我們弘揚中國文化,不是非讓外國人頭中國的山水畫。文化是看不到的思維方式,東方的思維方式是內斂和含蓄的,所以更需要鼓勵創新和想象力。”
成就殊榮:
楊瀾似乎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是被媒體和大眾定義好了的角色符號。正大綜藝的斗年造就了楊瀾,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話筒”出國留學震驚了很多人,最后一期節目中“難忘那朵蘭花”的話語說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聲。13年的電視新聞報道及訪談節目主持方面經驗讓這位智慧女人更有魅力,其《楊瀾訪談錄》深受世界華語觀眾歡迎。
她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導演了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倫比亞電視網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
三次大的轉折,讓楊瀾更清晰自己未來的道路。世紀之初,楊瀾將陽光文化業務方向定為建立一個以歷史和人物傳記為主題節目的巨大資料庫。并一心投入到傳媒與慈善中去,以自己的全力去支持和幫助需要幫助的國人。
世紀影響:
楊瀾敢于以文化為賣點,并真正靠文化賺取利潤,如此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的理念讓文化有著更新的詮釋。楊瀾似乎不滿足于被簡單定義為一個成功者,她更愿意讓大眾接受她是一個幸福的人。楊瀾也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現出米的傳統美德而更為大眾欣賞,無疑是我們社會對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
(中國臺灣)李敖——中國當代最杰出的批評家
領域:政治文化
個人語錄:
“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也是我的故鄉,所以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回去不是那種帶著鄉愁,或是回到故鄉的感覺,我想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出來我和別人絕對不同。”
成就殊榮:
李放有著中國傳統文人擇善固執的秉性。50多年,始終堅持毫不動搖的國家統一意識,贏得了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尊敬。
李敖的文筆自成一家, 自喻百年來中國人寫白話文之翹楚。著作等身,以評論性文章最為膾炙人口,《胡適評傳》和《蔣介石研究集》為其代表作。李敖在很早的時候就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大陸型學者”。西方傳媒更譽之為“中國近代最杰出的批評家”。
世紀影響:
李敖可以用手中的筆,尤其在“神州文化之旅”用他的“薄薄的兩片嘴唇”,溝通海峽,拉近兩岸同胞心的距離。以他獨特的人生經歷與觀察視角給人們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在兩岸引起新的風潮。李敖的生活可稱得上文壇40年,政壇40載。
(美國)張曼君——教育奇葩
領域:文化教育
個人語錄:暫無
成就殊榮: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張曼君與華裔社區領導人共同創立了華裔教師家長協會,幫助新移民學生家長克服各種困難。她一向以敢言著稱,為華裔學生爭取了許多平等權益。張曼君與墨裔聯合會以及31個社團組織了轟動一時的南加州多元族裔聯盟,設立解決族裔糾紛的課程,此課程被阿罕布拉學區馬凱博高中確定為正式選修課程,成為全美此類課程的典范。為表彰她促進族裔和諧的貢獻,洛杉磯族裔和諧委員會授予她“安德森族裔和平獎”。自1996年起,張曼君榮登美國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世紀影響:
被譽為教育界“奇葩”的張曼君,是備受美國主流和華人社區關注的布什內閣主管全國雙語教育的最高官員,她的人生奮斗和成功經歷,堪稱美籍華人第一代新移民的楷模。百年大計,重在教育。她將全部的心血注入到幫助年輕人成長,促進族裔和諧上。幼時的“通才”在步入世界名人錄后,也預示著華人在世界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美國)麥禮謙——首部華人創業史作者
相關領域:歷史研究
個人語錄:暫無
成就殊榮:
1925年,祖籍廣東省南海縣的麥禮謙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一個華僑家庭,父母親是做成衣的工人。受命運的驅使,麥禮謙加入了“美國華人歷史學會”,成為一名真正的華人歷史研究工作者,后任該會會長。他又曾先后到舊金山州立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講授美國華人歷史課程。1980年,他參與主持美國華人歷史文物大型展覽“甘苦滄桑兩百年”的設計工作。1985年他把這個展覽的有關文字資料翻譯成文后,于次年移師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展出,為國人了解美國華人生活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資料和證據。
迄今為止,他所收集的有關華人歷史的剪報已達五個檔案柜之多,有關美國華人歷史的著作(包括與人合著)已達十多本,其中花費5年時間完成的35萬余字的《從華僑到華人》,更是一部美國華人史的經典力作。
世紀影響:
麥禮謙以一部美國華人創業史,將華人參與開發建設美國兩個多世紀的業績載入史冊。這部歷史性的收藏,從此讓后世都能了解華人對世界的建設貢獻,也勢必能再現和擴大華人在世界史上的影響。
(美國)黃炯愷——白宮學者
相關領域:政治文化
個人語錄:
“現代社會的發展有兩大趨勢:全球化和亞洲崛起。美國必須學會分享舞臺。決策人員必須有一些海外經驗。”
成就殊榮:
白宮發布了2006—2007年14個“白宮學者”名單,名單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中國名字一黃炯愷。
黃炯愷在加州比佛利山長大,喜歡跑馬拉松,因為各方面表現杰出,曾被《今日美國報》選為“全美最佳高中生”。牛津大學畢業后,他回到美國開始給弗吉尼亞州科技部部長當副手。兩年后,州長華納指派當時28歲的黃炯愷出任科技部長,使他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州政府部長。執掌科技部長的大印后,他應邀到斯坦福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作訪問學者。黃炯愷獲將與另外13個“白宮學者”一起作為特別助理,與白宮最高層政府官員共事。
世紀影響:
“白宮學者”,一個令人羨慕的位置。黃炯愷將中國的名字寫入美國的歷史,同時也在影響美國政治文化的發展。也代表了華人在政治文化上,成為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
(美國)吳志強——美報界華裔最強人
相關領域:新聞傳播
個人語錄:
“在新聞界,沒有‘天是重復”
成就殊榮:
吳志強父母于上世紀50年代由香港移居美國,他現任《紐約每日新聞》頭版總編輯,成為該報的第三把交椅。《紐約每日新聞》副發行人鄧恩看中吳志強敏銳的新聞觸覺、果斷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及創意,遂聘請他出任總編輯要職,更把他視為未來接班人。吳志強稱,主管一份報紙就是擔當新聞篩選決策人,果斷是致勝的因素,做錯決策比不做決策好。
世紀影響:
吳志強作為第一個華裔名字出現在美國媒體管理層中,迄今為止也是華裔在美國報界管理層中擔任的最高職務。這一切表明華人的聲音正向世界“傳播”。
(法國)程抱一——東西方文化擺渡人
成就殊榮:
程抱一原名程紀賢:法蘭西學院院士。1948年,他隨父親來到法國,就讀巴黎匕大并獲博士學位,后應聘任巴黎三大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法文長篇小說《天一言》獲“法蘭西文學院法語文學大獎”。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授予他榮譽騎士勛章,表彰他杰出的文學成就。
世紀影響:
作為—名思想家、作家、詩人、翻譯家、美學家和教授,程抱一在異國他鄉55年的旅居生涯中,致力于有機地融合東西方文化。法國漢學家魯瓦曾在給他的一封信中說:“英國詩人及作家吉普林說過,東方和西方永遠也不能相遇。他大錯特錯了。您用自己的行動,生動地駁倒了他的論斷。”法蘭西文學院院長則稱贊他“用法國文化的精華豐富廠中國文化,又以中國文化的深邃豐富了法國文化”。
(中國)李振盛——世界攝影品牌實踐者
相關領域:攝影藝術
個人語錄:
“當時我只是意識到,必須將這個動亂的時代記錄下來。我并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為了革命,還是為了我自己,或為了將來。我只知道必須用相機作為記錄工具。盡可能多留一些歷史瞬間的痕跡,以防止人類記憶的失落。”
成就殊榮:
2003年6月,由法國文化部主辦的題為《李振盛:一位中國攝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環球攝影展覽在巴黎首展3個月,創下參觀人數的歷史記錄。隨后需耗時15年左右在世界各國巡展,目前歐美觀眾數已近?0萬人,僅倫敦、巴塞羅那兩地均超過10萬人參觀。影展及畫冊采用的作品,均選自李振盛從1963年任《黑龍江日報》記者起,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調到北京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新聞系任教之前20年間所拍攝的十萬張珍貴歷史圖片,講述李振盛從“四清”到“文革”運動十多年親歷的曲折故事及其心路歷程。近年來,李振盛教授先后應邀在哈佛、普林斯頓、紐約、倫敦、柏林大學等十多所國際名校舉辦學術演講會。
世紀影響:
國際主流媒體稱贊李振盛的那些照片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紐約時報》評論,“從某種意義來說,李振盛是當今中國的英雄。”攝影界泰斗布勒松說:“半世紀以來,你和我在東西方不同時空、不同國度里各自實踐著‘決定性瞬間’的理論,我們都是用鏡頭在為歷史留下見證。”張愛萍將軍曾親切地對李振盛說:“你為人民記錄了歷史,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人民會感謝你的。”美國《瀆者文摘》、《美國攝影》以兩頁篇幅專文介紹李振盛和他的《紅色新聞兵》,稱贊這是“近年來最重要的攝影畫冊之一”,并說“它已成為20世紀一個時代的標志”。李振盛的文革攝影展逐漸成為了一個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