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_Carrot
PHOTO 盧毅剛
COSMETOLOGlST 謝丹丹
CLOTHING SPONSOR_showing
你在出國、回國前后,有沒有體會到所謂的“CulturalShock”(文化震驚),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更愿意用“文化沖擊”來形容‘cultural shock’,因為“震驚”這個詞更多地表達了一種不相容,拒絕接受的狀態。
“Cultural Shock”其實都體現在生活上的小細節,衣食住行的。像廣東人提到豉椒鳳爪就兩眼發光,但外國人卻覺得這種軟軟的節狀食物很惡心。不過也很好解決,在外國朋友面前不吃它就是了。還有中國人比較喜歡便宜行事,喜歡抄捷徑,像經常抱怨英國銀行或其它服務業的規矩手續繁多,服務差,甚至還不如國內的銀行,但從英國人的角度看來,所有的既定規則都是馬虎不得的,你再怎么抱怨,都得一步一步來。呵,其實想一想,人家雖然麻煩,可還是世界金融中心呢,可見有時候規矩多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你在英國深造,在美資機構任職,是否也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文化沖突”,外資企業是如何處理他們與本土文化的沖突?
英國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溫潤而保守的,比較重視規則;而美資機構則相對aggresslve許多,強調行動的有效和及時。美資企業的員工可能會有種感覺,好像老板老是在不斷地下命令,而有時候因為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員工并不能很貼切地把自己的意見和感覺傳達給上司,上司也覺得下屬怎么都搞不懂狀況。其實這些問題都能通過有效溝通來緩解。像定期舉辦員工接待曰,講解公司政策,還有一些讓全體員工甚至家屬參與的節日慶祝活動,都可以雙方互相增進了解、體諒各自的文化背景。
找個臺北情人,是否也會發生“Cultural Shock”,它是一種障礙還是樂趣,或者說你們如何去調節?
臺北是一個相當注重細節的城市,彬彬有禮,連7-11的小弟也客氣得讓初來乍到的我感覺有點受寵若驚;而廣州則相當平民,直來直往,大而化之,但骨子里頭還是規矩多多。像我老公第一次去我家吃飯,我爸媽一直對他說,多吃點,最好把菜全部清掉。我老公家里從小的教育是桌子上不可以留剩菜的,長輩都下命令了自然不敢怠慢,所以他就老老實實地把桌上的菜全部掃掉,撐了個半死。但我爸媽心里又在嘀咕了,說這個人怎么這么老實不客氣,聽不懂客氣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的應對進退都有細節上的差異,但“Cultural Shock”與其說這是兩個人相處間的障礙,不如說是兩個人都本該面對,去相互體貼、協調的“cultural difference”。像上面的小誤會說清楚了還覺得挺好笑的。我老公少了增肥的壓力,而我爸媽也認識到自己太龜毛,以后減少犯這種表里不一的毛病,皆大歡喜。
碰上“Cultural Shock”,不要老是有種正統心態,想著以前我們那兒都要這樣做的,怎么現在不可以,也別像個小媳婦似的悶在心里,表面上好像是體貼對方,但某年某月發起火來又把這些陳谷子爛芝麻拿出來數落,特矯情。文化差異嘛,有笑料的拿出來互相取笑,臺北的例子拿到廣州娛親娛友,廣州的笑料拿到臺北去,反而可以拉近親友距離,而平時多替另一半注意,提醒一下,化差異為情趣哦。
你覺得“CulturalShock”的經驗對個人成長來說,具有什么樣的價值?
“CulturalShock”對個人來說,是非常好的體驗,讓人學會體諒,包容和不斷地學習。世界那么大,懂得欣賞對方的差異,也才會讓自己被理解,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