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司法部聯合公布了《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將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根據該《辦法》,中國律師服務收費將實行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民事、行政、國家賠償等律師主營法律業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指導價將由各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司法行政部門分別制定。律師今后收費,必須在指導價規定的范圍內。
實行政府指導價的法律服務項目,實際涵蓋了所有需要到公檢法機關進行的訴訟業務。除民事、行政、國家賠償三類案件,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和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擔任被告人的辯護人或自訴人、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等,也被列在管理范圍之內。
“其它法律服務”收費,則被允許實行市場調節價,由雙方自行協商。按照一般的理解,“其他法律服務”應指非訴訟業務,其范圍包括公司業務、法律顧問、證券金融、知識產權、招投標、涉外業務、私人律師、律師見證、法律咨詢等服務項目。
《辦法》并規定:對以分解收費項目、重復收費、擴大范圍等方式變相提高收費標準的律師事務所及律師,將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照《價格法》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實施行政處罰。
據《財經》了解,此次統一律師行業收費,和此前管理規范不當、律師收費混亂有關。
自恢復律師制度以來,新中國的律師收費管理已走過三個階段。但由于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中國律師亂收費、高收費、私自收費的問題一直存在。
1991年,在當時大部分律師尚是國家干部身份的時代,國家物價局、財政部聯合發布《律師收費規定》,要求律師行業收費標準必須依照政府制定的價格執行。刑事案件每件30元-150元,民事案件每件70元-150元;經濟案件則按標的計算,從0.5%至3%不等。但是,這一規定反映出的輕人身權、重財產權的弊端,在出臺后一直被法律界指責。
1997年,國家計委、司法部頒發《律師服務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原《律師收費規定》同時廢止。但《暫行辦法》只在原則上把律師收費分為計件收費和按標的比例收費。由于缺乏細則性規范,反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律師收費投訴。
2000年4月4日,國家計委、司法部發出《關于暫由各地制定律師服務收費臨時標準的通知》,提出在國家制定統一的律師收費標準前,暫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在本地區范圍內執行的律師服務收費標準。各地的收費標準,大多由律師協會和物價局共同制定。但令出多門的結果,仍然無法解決律師收費管理混亂、投訴不斷的問題。
最著名的兩起因律師收費引發的投訴均出現在上海。1997年,上海名律師鄭傳本在為梅吉祥、梅吉揚故意殺人案提供刑事辯護時,收取了各種費用16萬元,引發眾人指責。2001年,上海天一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善美因為在一案件代理中實行每小時1000元的計時收費方式,在代理案勝訴后遭委托人起訴,并被媒體點名批評,斥之為“天價律師費”。但2001年8月,上海虹口區法院的判決支持了他的收費方式。
有學者評價說,相對于以往管理松散的收費制度,此次全國統一的《辦法》對關系到公民基本人身、民主權利的律師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保證了平民和低收入階層也能打得起官司,考慮了中國的國情,有利于強化律師的社會責任。
但也有律師對政府制定統一指導價的做法不以為然,批評其過度干涉了律師收費應有的契約自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