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8日,北京市“2008”環境建設指揮部召開工作會議,宣布即日起至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將分階段整治城市環境秩序問題。
此次整治重點包括非法小廣告、黑車拉客、無照經營和流浪乞討等四種破壞市容行為。違法行為嚴重者,將被勞動教養。
北京此次整治共組織15個政府部門參與。城管部門負責查處在公共場所散發、張貼、噴涂小廣告的行為,對拒不執行處罰的,在取證后通知電信部門,對廣告公布的電話予以停機,待接受處罰后開通。
北京市公安局則將制定整治非法小廣告的執法保障方案,查處在車行道內散發小廣告的違法行為,對暴力抗法以及兩次以上散發、張貼、噴涂非法小廣告的人員,實施治安拘留、勞動教養等治安管理措施。
公安部門在五環路范圍內列出了多處非法客運重點地區,規定禁止上路的車輛類型。對借臨時停車名義趴活的“黑車”,將用監控設備進行非現場的處罰。以前的“一事不再罰”方法,改為同一地點發現的不再罰,轉移地點后再被發現的黑車將重復處罰。
在重點地區從事無照經營并被兩次行政處罰的人員,則將被行政拘留直至勞動教養。
流浪乞討行為也將成為打擊重點。對職業流浪乞討人員,政府將組建專門的救助隊伍進行勸阻。在找不到未成年人監護人時,政府將負起監管責任,對未成年流浪乞討人員實施保護性救助。對強乞、強討人員予以治安處罰,對雇傭、操控、殘害、脅迫未成年人實施乞討的人員,將施以刑罰打擊。
據《財經》了解,這是自2003年孫志剛事件后,官方首次在省一級行政區內,動用包括有爭議的“勞動教養”在內的各種手段,以治理城市治安問題。
2003年3月20日,武漢公民孫志剛在廣州被收容致死,引發全民義憤,并將矛頭指向收容遣送制度。2003年5月,騰彪等三名法學博士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國務院最終廢除了該辦法,并代之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將原先以治安管理功能為主的收容遣送站,改變成了純粹救助性質的救助站。
但以強制力為依托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后,很快給城市治安管理帶來了新的麻煩。由于大部分流浪人員本以乞討為生,強調“自愿受助”、人性化管理的救助站,非但沒有吸引他們,城市乞丐反而出現職業化的傾向。流浪乞討人員強討惡要屢見報端,組織、利用未成年人乞討和從事非法活動的犯罪更是屢禁不止。
各地隨后通過設立“禁討區”、實施“持證行乞”等措施,嘗試解決這一問題,但爭議一直未斷。
2005年,《違法行為矯治法》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當年立法計劃。按照該法律草案,擬以“違法行為矯治”全面取代“勞動教養”,把最長四年的勞教時間縮短至一年六個月的“矯治”期上限。
草案增加了被“矯治”人員的申辯權,并改變了原先由公安機關一家獨掌勞教審批權的情況。
被公安機關決定“矯治”的人員對決定不服,可以申辯還可以到法院申訴,由法院來裁決是否應該“矯治”。同時,草案規定當事人可本人申辯,也可請律師辯護,還可申請聽證。
但2005年4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召開,《違法行為矯治法(草案)》并沒有按照立法計劃如期提交審議,據記者獲悉,原因是“該法爭議較大”。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違法行為矯治法》立法進程,仍然停留在起草部門的征求各方意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