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成立只是直面國際反腐敗挑戰,而不是找到了應對挑戰的藥方
10月22日至26日,來自全球137個國家和12個國際組織的近千名代表云集北京,參加國際反貪局聯合會(IAACA)成立大會。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是由各國反貪機構組成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實施,加強世界各國反貪合作。該公約于2003年10月31日經第58屆聯大審議通過,兩年之內,即有140多個國家簽署,70個國家批準,并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成為最快生效的聯合國公約,足見國際社會對聯合反腐的期待。
此次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第一次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目標即定位為“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實施《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并試圖使得聯合會成為“開展國際合作、打擊腐敗犯罪的常設機構”。
為人關注的一個特點是,這次會議由中國最高檢察院承辦,出席成員也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包括眾多被透明國際“清廉指數”列為腐敗最嚴重的國家。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于反腐有著更迫切的需求和熱望。
事實上,中國承辦這次會議,更深遠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一個不同于現有反腐敗國際合作模式的新論壇,在打擊逃亡貪官、追繳流失資產方面,建構強大的威懾力量和框架機制;協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和步伐,建立南南合作的新模式;在反腐敗領域確立自己關心的政治議程,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讓紙老虎長出牙齒”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對《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下稱《公約》)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也認識到,這樣一個國際公約注定是國際社會各種政治勢力博弈、角逐的產物,它不可能不反映出各種利益交換的結果。
具體而言,《公約》至少在四個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資產追回缺乏操作機制;對私營領域賄賂腐敗問題關注力度不夠;政黨腐敗問題被排除在《公約》適用范圍外;《公約》監督和落實難以執行。這些缺陷如果得不到彌補,《公約》只是一只“沒有牙齒的紙老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際反貪局聯合會需要有所作為。
在國際反腐行動中,追繳貪官境外資產歷來是一個重點內容。此次會上,國際合作追繳流失資產成為與會者的熱切呼吁。
過去,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追討被貪官轉移的資產時收效甚微。比如,當年菲律賓通過法律程序,在瑞士追討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隱匿的資產。然而20年過去,菲律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仍分文未得。再如,尼日利亞為了追繳前總統阿巴查轉移到國外的資產,采取與其家屬和仆從“對半分”的形式,總算追繳了部分資產,但損失之巨大也不言而喻。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生效后,有效地消除了發達國家用以阻擋發展中國家要求返還外逃資產的“雙重犯罪原則”(即在請求國和被請求國都被認定為犯罪行為——編者注)借口。
但是,由于各種法系、各種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的巨大分歧;今后各國追繳外逃資產的工作,仍然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因此,如何真正貫徹落實并執行《公約》,面臨眾多挑戰。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成立只是面對挑戰的開始,而不是找到了“藥方”。
合作打擊貪官外逃的可行性
在這次會議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現在會場,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重申中國政府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和高度重視加強國際合作的立場。從會上傳達出來的信息,對中國目前的反腐敗斗爭尤其是解決外逃貪官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據中國官方部門的統計,到2005年底,中國外逃的經濟犯罪嫌疑人有500多人(其中多為貪官),涉案金額達700億元人民幣。但目前中國只與世界上26個國家簽訂有引渡條約,西方發達國家中只有西班牙同中國簽訂有雙邊引渡條約。
在與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沒有雙邊引渡條約的情況下,以參加國際組織的方式,發揮《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約束力作用,對于引渡或遣返外逃貪官無疑是一個積極嘗試。
根據此次年會通過的國際反貪聯合會章程,該組織的宗旨是向各國反腐敗機關打擊腐敗提供國際協助,促進國際合作,以便調取和提供證據,追查、扣押和沒收腐敗犯罪的收益,追訴在逃的犯罪者。
中國最高檢副檢察長王振川在接受采訪時樂觀地表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生效實施和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成立,將有效地推動國際反貪合作,為檢察機關緝捕外逃貪官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署執行主任安東利奧·科斯塔(Antonio Costa)、美國司法部廉政署執行主任愛德華·努西(Edward Nucci)在接受采訪時也都認為,通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和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機制,幫助中國解決遣返貪官問題是具有可行性的。
2004年4月16日,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前行長余振東由美方移交中國警方,這是第一個由美方正式押送移交中方的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愛德華·努西告訴記者,余振東之所以被成功遣返,主要原因在于其在美國認罪;中國有關方面也承諾他在中國所判刑期將與在美國相一致,不會判死刑,他本人也同意被遣返。
愛德華·努西指出,刑事被告如果在美國被判刑并服刑之后,很有可能還是會被遣返;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罪犯在美國服完刑后,很可能會被遣返回自己的祖國再次受審,并被處以更重的刑期。
愛德華努西認為,對于外逃到美國的貪官來說,選擇同意被遣返回國,其實對他們更為有利?!八裕诿绹耐鈬缸锵右扇撕退麄兊拇砣诵枰煤脵嗪?,哪種選擇對于他們最有利?!?/p>
不過,國際檢查官聯合會主席、丹麥王國總檢察長亨寧·福德(Henning Fode)謹慎地指出,鑒于國際反貪聯合會的會員之間并沒有強制性義務,在遣返外逃貪官問題上,這個組織只是通過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而間接對此問題產生影響,并不一定能有立竿見影之效?!?/p>
本文作者之一廖燃為“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亞太區主任、國際反貪局聯合會首屆年會參會代表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是由各國反貪機構組成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實施,加強世界各國反貪合作。
成立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構想,始于2003年12月在墨西哥梅里達舉行的簽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高級政治會議。今年4月19日至20日,世界20多個國家的反貪機構以及聯合國、國際檢察官聯合會、亞洲預防犯罪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或代表,在聯合國維也納總部舉行了關于成立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磋商會。與會代表聽取了中國最高檢察籌備小組代表所作的關于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發起過程的報告,一致同意成立國際反貪局聯合會,并決定首屆國際反貪局聯合會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由中國最高檢承辦。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的、非政治的、非贏利的、司法性的國際組織。聯合會將向各國反腐敗機關打擊腐敗提供國際協助,促進國際合作,追查、扣壓和沒收腐敗犯罪的收益,追訴在逃的犯罪者等。聯合會執委會由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總顧問及至少三名普通成員組成。聯合會應每年同時舉行一次例行年會及年度會員大會。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為有效遏制腐敗犯罪,聯合國大會于2000年12月通過決議,決定制定一項反腐敗國際法律文書,并將公約定名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屆聯大審議通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并決定于12月9日至11日在墨西哥梅里達召開的高級別政治簽署會議上,將公約開放供各國簽署。聯大同時決定,將公約開放簽署的首日即12月9日定為“國際反腐敗日”。
除了序言,《公約》分為總則、預防措施、定罪與執法、國際合作、資產的追回、技術援助、實施機制、最后條款,共八章七十一條?!豆s》建立了五項重要法律機制——預防機制、刑事定罪與執法機制、國際合作機制、資產追回機制、履約監督機制。
該《公約》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140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70個國家批準生效。
中國于2003年12月10日簽署,2005年10月27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加入,2006年2月12日該公約對中國生效,并適用于香港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