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法視實踐理性為生命,它便不得不格外重視法的實施即實踐過程,不得不格外重視訴訟程序。
程序至上的特點在早期普通法中的一個體現就是訟師制度。訟師身兼證人(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雙重身份,訟師的數目比較龐大,有半專業性的,有純臨時性的;訟師制度表明,知情人在糾紛解決中有充分發表意見和做出裁判的機會。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樣的訴訟程序是理性和公正的,而公正的程序通常能夠產生公正的判決——當然,這樣的公正是具有時代性的,是歷史的和相對的。
除訟師制度外,鄰居、裁斷人進行調查也有嚴謹的程序,令狀中對開庭時當事人應當帶上自己的支持者(證人)都有細致的規定,如何證明、證明什么也都有明確的要求,關于送達的規定也極其詳細,甚至神明審判和決斗審也有具體的程序要求。在庭審中,那些最強有力的人物——法庭的設立者(審判長)、在地方上很有實力的訟師——總是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法學界對程序的重視也有十余年的歷史了,但這種重視遠沒有擴展到法律界或曰法律的實踐界(司法界和行政執法界)。可以認為,實踐界對程序的重視至今仍停留在泛泛而論的層次。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各種正當程序權利得不到充分滿足,當事人要求法院調查自己難以獲得的證據的申請經常被無理拒絕;在刑事訴訟中,訴訟參與人甚至律師不能充分地發表意見,公訴人的法律素養、政策水平和程序正義意識都亟需提高;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仍然沉睡在往昔的行政特權幻境中,粗暴地藐視原告甚至藐視法庭。在所有各種訴訟中,法官無疑具有主導審理過程的作用,法官可以控制甚至操縱審判進程,甚至可以完全脫離審判過程而制作判決。在此情形下,欲獲得實體的公正,法官必須具有極高的法律(法學)修養和極強的程序正義意識;遺憾的是,中國的法官在整體上顯然遠遠達不到這種要求。于是,程序正義得不到保障,進而實體正義也無從談起,導致當事人以至公眾對判決普遍地不信服,出現了上訴率、申訴率長期偏高的局面——訴訟過程中講理(法庭辯論)不透徹,判決書又不充分說理和論證,怎能服人?
解決的辦法不外乎:讓訴訟參與人進行徹底的辯論,充分保障當事人要求證人出庭的權利,法官應在判決書中進行透徹而全面的推理和論證。當然,這會導致庭審過程漫長、訴訟成本過高等問題,也使目前難堪此任的法官隊伍面臨更大的挑戰。對于前一問題,可采取提高庭前(庭外)和解結案的比例予以解決;對于后一問題,則必須采取提高法官素養和更換、淘汰法官的辦法予以解決,這必然會使現任的很多法官心懷不滿,但只能這樣做——法官隊伍整體素質不能勝任公正而高效的司法,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英國普通法的形成——從諾曼征服到大憲章時期英格蘭的法律與社會》,(英)約翰哈德森著,劉四新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第一版。本文摘自“譯者前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出版社新書錄
《反思現代性》,(以色列)S.N. 艾森·斯塔特著,曠新年、王愛松譯, 三聯書店2006年10月第一版
《沸騰的歲月》,(美)約翰·布魯克斯著,萬丹譯,中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雷蒙阿隆回憶錄:五十年的政治反思》,(法)雷蒙·阿隆著,楊祖功等譯,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另一種回憶錄》,季羨林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掃起落葉好過冬》,林達著,三聯書店2006年10月第一版
《財產理論》,(美)斯蒂芬·芒澤著,彭誠信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斗爭的動力》,(美)道格麥克·亞當、西德尼·塔羅等著,李義中、屈平譯,譯林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法國大革命史》,(俄)克魯泡特金著,楊人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經濟倫理學:康德的觀點》,(美)諾曼·鮑伊著,夏鎮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我的名字叫紅》,(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沈志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本刊10月薦書
《幸福與經濟學:經濟和制度對人類福祉的影響》,(瑞士)布倫諾·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著,靜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科學與假設》,(法)彭加勒著,李醒民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第一版
《心智、知識與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學及其基礎研究》,馬永翔著,三聯2006年8月第一版
《哈特的一生:噩夢與美夢》,(英)妮古拉·萊西,諶洪果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地圖的發現》,楊浪著,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