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清盤人在內地無所作為,再次凸現兩地司法銜接空白
“我們這一行,真的是一點都不容易。”10月下旬的一天,黎嘉恩在香港對《財經》記者發出一番感慨。
黎的身份是德勤重組及財務調查服務組中國區副主管合伙人,他與同事勞建青今年7月以來的角色,正是涉及8億元“失款事件”的香港上市公司海域集團、海域化工的臨時清盤人。
此兩家“海域”,同為出身內地的港商葉劍波家族控股,主營資產是位于廣東佛山、珠海的數間鋁廠和化工廠。7月間,海域集團發布系列公告,自曝內地子公司高達8.42億元的銀行存款不翼而飛,并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清盤。此案一時間驚動粵港,成為香港上市公司近年來最大的丑聞之一。
臨時清盤,即是香港法律中的破產前調查程序。臨時清盤人獲法院授權,可接管公司進行調查,并向法院匯報,以作出是否正式清盤的判決。黎、勞二人自7月24日被委任為臨時清盤人,赴內地調查海域子公司賬目。
7月以來海域自報“失款”,乃至自行申請清盤,均為董事會中葉劍波家族之外的董事所為。10月間,一封發自香港的舉報信寄至《財經》編輯部,指葉劍波操控內地海域子公司賬目,在公司臨時清盤后仍大量抽逃資金,并阻撓臨時清盤人查賬。
廣東省公安明確表示未曾立案調查海域境內公司,臨時清盤人亦至今不知中國證監會是否介入調查。因缺乏內地司法支持,香港證監會及警方的調查,均無力觸及海域在內地的公司資產。“海域事件”也再次折射出兩地司法及市場監管上的銜接漏洞。
事發
“海域事件”暴露于公眾視野,源于7月11日海域集團(香港交易所代碼:1220)的一則公告。公告稱,2006年7月8日起,海域集團與其廣東一家子公司的財務總監失去聯絡,佛山海域賬上600萬元現金消失,因此懷疑佛山公司存在違規。
隨后,公司審核委員會委托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赴內地查賬,核查結果更為糟糕。7月17日,公司發現另一內地子公司的財務經理失蹤,會計賬簿下落不明,電腦記錄也遭刪除。當日,海域集團宣布停牌。
變故陡生,引起海域債權人的驚慌。2005年12月與今年3月,海域集團曾先后發行1.2億美元、3500萬美元的五年期債券,債券在新加坡上市。海域事發后,債券價格急跌,縮水90%。
同時,香港債權銀行也加緊保全資產。建華銀行最早向海域集團索償639萬港元本息;隨后,海域集團及其香港子公司陸續收到償債函,要求即時清償總額8100萬港元的欠款。海域系另一上市公司海域化工(香港交易所代碼:2882)的下屬子公司,也被南洋商業銀行追債1200萬元,又遭恒生銀行追討500萬元。
停牌一周之后,海域集團、海域化工于7月24日發表聯合聲明,稱公司旗下三間內地子公司的現金及銀行結余出現重大差異:截至今年3月底,賬目顯示三家子公司銀行結余總額為8.8億元人民幣,但7月20日的銀行結余僅為3800萬元,差額高達8.42億元。
當天,海域集團、海域化工自行申請清盤。同時,香港證監會、香港交易所也發表聲明,稱海域事件已交由警方跟進,并引用《證券及期貨條例》調查海域。
8月8日,兩家上市公司再次披露德勤進一步調查的結果,稱失蹤款項中,有6.68億元于7月16日、17日從海域內地子公司的銀行賬戶中轉出。公告并稱,上述子公司負責人已向海域董事會表示,他們對這些轉賬毫不知情。
至9月底,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拘捕三人。三人涉嫌在海域香港子公司制造虛假交易,偽造賬目,涉案金額接近6億元。
舉報
10月間,一封發自香港的舉報信,卻披露了海域事件背后的一幕。信中稱,早在今年6月底,海域集團原審計師普華永道在例行審計中,發現海域內地工廠賬目中的客戶賬目確認函存在造假。多名客戶均稱,客戶賬目確認函上的公司蓋章是假冒,甚至表示從未與海域有過生意來往。
普華永道當即報告海域集團董事局主席葉劍波及公司審核委員會,并提議聘請獨立第三方會計師展開調查。對此,海域集團董事局內部發生重大分歧。
葉劍波提出,要由負責內地工廠運作的董事進行內部調查,同時由廣信律師事務所負責調查。總部位于廣州的廣信律師事務所是海域化工上市時的法律顧問,但海域集團副主席許浩明、審核委員會主席李君豪等人均堅持,必須由獨立第三方作調查。
據了解,海域集團、海域化工在內地工廠的業務向來由主席葉劍波獨自負責,身為兩家上市公司副主席的許浩明無力控制。
雙方僵持一周后,葉劍波被迫同意由德勤介入調查。但在內地公司財務總監相繼“失蹤”,會計記錄“丟失”的情況下,德勤在內地的調查可謂艱難。
7月15日下午,海域集團香港財務部終于收到內地工廠現金數據的傳真,發現現金大幅外流的情況。公司當即召開董事會,但葉劍波中途離場,此后管理層與其失去聯系。
直至7月17日下午,李君豪接到葉劍波來電,葉稱在內地嘗試控制情況。當日,已是海域內地子公司第二名財務人員失蹤之時;而7月16日和17日,亦是日后海域公告所稱6.678億元從海域內地子公司銀行賬戶轉出的日期。
轉賬事實暴露后,受到公司其余董事的壓力,葉劍波同意清盤,但要求公司委任臨時清盤人的公告必須讓他過目。之后,葉劍波胞妹、海域集團執行董事葉蘊鋒拒絕簽發公司支票聘請臨時清盤人,許浩明被迫私人墊付數十萬元。
7月26日,曾被懷疑失蹤的葉劍波突然向香港多家報紙發去一份聲明,自稱為維持內地子公司運作,防治資產流失,他正在內地進行各項補救安排,并協助德勤對各子公司的調查。
此時,包括李君豪在內的海域集團、海域化工六名獨立董事已相繼辭職,兩家上市公司的審核委員會已空無一人。
內亂
時至8月,葉劍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指責許浩明,稱海域遭銀行追債,全是許浩明執意聘請清盤人所致;德勤將全部子公司的財務公章收走,也令公司無法展開正常運作。至此,海域內部矛盾已呈公開化。
“在海域內部,以葉劍波和許浩明為首的雙方長期不和。”接近葉劍波的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
現年48歲的葉劍波出生于廣東東莞,上世紀80年代闖蕩香港。葉在1991年創建海域,主營鋁材制造和貿易。1997年,海域集團率先在香港上市,主要資產是位于廣東佛山的數間鋁廠以及香港的相關貿易公司。2001年后,葉劍波開始涉足精細化工業務,在珠海設立工廠。2003年,又將海域化工推向香港主板。
至今,葉劍波實際持有海域集團31.14%的股份,其胞妹葉蘊鋒亦持股4.49%;同時,海域集團又是持股海域化工73%的絕對控股股東。葉氏家族成為兩家海域上市公司的控制方。葉劍波如今已是香港商界名人,除擔任全港各區工商聯名譽會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還是廣東省政協委員。
許浩明也非等閑。他在1989年-1997年間任職于香港聯交所,曾出任上市科執行總監兼副執行總裁,還曾擔任香港廉署審查貪污舉報咨詢委員會委員。2001年,許浩明受葉劍波之邀加盟海域,出任海域集團、海域化工董事局副主席。許還在海域集團持有2%的股份,在海域化工持股1.95%。
葉、許二人何以從當初的聯手發展至今天的反目,外界難窺其詳。就在臨時清盤人進駐內地調查時,葉劍波也聲稱已委托內地警方及律師進行調查。他堅持認為,根本不存在8億元資金被挪用的事實,而只是“派生存款”問題。
派生存款,是指銀行通過發放貸款等方式創造的存款。客戶在向銀行貸款后,往往并不提取或全部提取現金,而是轉入其銀行存款賬戶,于是就在原始存款基礎上,形成一筆新的“派生存款”。
廣信律師事務所全朝暉律師向《財經》記者透露,他們曾就德勤提交的初步調查報告作出法律意見,傾向認為所謂內地子公司資金轉移問題,應為派生存款產生,絕非公司自身的現金資產。“對我們的意見,德勤沒有表現出很大的駁斥。”
另據透露,德勤已發現海域內地工廠的營業額和資產存在夸大現象。以往顯示的銀行現金存款,都是瞞著香港上市公司管理層,以所謂“派生存款”的形式從內地銀行借來充數,并非工廠自己的存款。具體操作手法,即以一筆存款作為保證金,反復開立銀行匯票以虛增存款;同時虛增銷售收入和盈利,從而使報表中的資產增加。
至今,德勤仍未就派生存款調查作出公開聲明。“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資料,如果說一些而不說另一些,就會有人站出來說我們在誤導。我們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懸案
香港高院委派的臨時清盤人在進入內地調查時,曾向內地多家銀行發函,要求對方停止向海域內地子公司支付各種款項。
海域內地子公司在經營中的大額流動資金,均由內地多家銀行作為結算行,“債權銀行紛紛向我們投訴。他們不明白,一個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怎么有權利要求銀行停止支付貨款?他們既不是司法部門,也不是政府部門。”全朝暉解釋說。
這正是德勤真正的“軟肋”——具有香港法律效力的臨時清盤人身份,在內地卻無所作為,甚至得不到內地債權銀行的支持。
“在香港,法院的命令大于一切。清盤人拿著法院開出的清盤令,可以直接接管公司。”臨時清盤人黎嘉恩說,“但在內地我們做不到,我們連向當地工商管理局申請更換企業董事都做不到。無法更換內地公司的管理層,也就無法控制和托管企業資產了。”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海域事件”反映出香港與內地司法對接的兩個問題——
其一,對境內相關企業行使境外法院發出的清盤令,應該履行何種程序?其二,即便境外企業已經被判令破產清盤,但對其在內地的運作正常的子公司,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黎嘉恩認為,正是由于兩地司法程序無法銜接,令海域案中有人借此人為制造種種障礙。
內地相關債權銀行向《財經》記者證實,中國證監會曾就“海域事件”向有關銀行問詢,但尚未向海域管理層問詢。
黎嘉恩寄望于內地監管機構伸出援手。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簽定的《監管合作備忘錄》,就已開始加強互利協助和信息交流的嘗試。
中國證監會一位官員向《財經》記者表示,如果香港方面需要對內地公司采取任何執行措施,只有通過香港司法機關向內地司法機構申請完成,否則沒有任何效力。眼下有跡象顯示,在香港單方面司法行動不力的情況下,海域矛盾雙方有意在公司內部進行整頓重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