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國內知名度很高的黃俊欽、黃光裕兄弟因十余億問題貸款等受到官方調查;相關涉案方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前負責人等一干人,已因經濟罪嫌被捕。而細察黃氏兄弟貸款環節,系為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原罪”及其延伸。黃氏及其企業的個人命運沉浮自當繼續觀察,與此同時,前幾年曾在國內廣泛議論卻又不了了之的民營企業“原罪”話題,必將再度引起高度關注。
早在2003年,隨著多位《福布斯》上榜富豪的落馬,國內掀起了一場民營資本“原罪”的大討論。很多國內著名的經濟學家、企業家都參與了這場討論。盡管討論深化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但對于資本“原罪”問題的討論涉及了更深層次的權衡,即公正、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最終仍無法得出共識。
從目前所知黃氏兄弟案例的基本輪廓和懸疑,以及已為人知曉的其他一些涉及民企“原罪”的公開或半公開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所謂中國部分民營企業的“原罪”,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去20余年中,法治及相應的金融制度、市場環境漸次完善,民營企業則是在這個過程中沉沉浮浮,現在還能活躍在舞臺上的企業家情況各不相同:最終,有些靠自身的努力和勤奮積累財富,獲得成功;有些是通過特權和尋租致富;有些則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通過特權、尋租或制度內在缺陷,獲得企業發展稀缺的資本、土地、原料等等資源,再加上自已捕捉到住了迅速發展的商業機會,從而迅速積累財富。
后兩種情況,構成了現存“原罪現象”的主體;具體分析其“原罪”之內涵及延續性,情形亦大異:就“原罪”類型之內涵而言,可以觀察到的至少包括了“金融型”、“走私型”、“官商勾結型”(金融特權可包括在內但不止于此)、“逼良為娼型”等等;就“原罪”之延續性而言,即包括了抹平舊賬、“金盆洗手”、“覺今是而昨非”的群體,竭力抹平舊賬、步入健康發展途徑卻“有心無力”的群體,以及得意忘形、重復“原罪”模式的“罪上加罪”群體。
很顯然,因為“原罪”情形各異,如一些善意的境外學者所建議,以一次性的“登記補稅”來統一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很容易激起巨大的道德爭議。然而,“原罪”問題不可回避,也是中國經濟轉型走到今天不可忽視的基本事實。黃氏兄弟受調查事件及其必然的透明化,其實正把這一問題再度提到我們面前。
目前一些政府機構和部分官員及司法機構對“原罪”采取內心寬容、表面含混的策略,顯然越來越難以為繼。以筆者之見,主動有效的做法,應當是以專業方式對此問題進行嚴謹分類,確定不同的解決原則,在公義和務實的基礎上達成共識,進而以法律或法規的方式尋求一組可行的解決方案。啟動這一過程并不容易,但或遲或早,頻繁的“原罪”拷問將逼使我們直面現實。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本刊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