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公司在前程無憂網站上登載招聘廣告,其“美編/設計工程師”的崗位要求上寫著:湖北、河南人請勿投簡歷。有關人員認為該招聘信息存在地域歧視,而該公司有關人士解釋稱,這只是公司企業文化和地域文化偏好,無可厚非。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地域歧視”問題再次引發熱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青海省西寧市某商店掛出一條橫幅——處理河南壞蛋,每斤一毛錢。有河南人前去抗議后,店方改為——處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錢。近年來,有關地域歧視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 2000年,深圳寶安某模具公司曾因一則“不招四川人”的招聘廣告差點與四川人對簿公堂。2005年6月,在北京亞運村大屯地區某村,由于惡性治安案件頻發,當地有關管理部門對村內所有東北人進行驅離。
2005年3月,深圳龍新派出所在轄區內大街上懸掛出“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和“凡舉報河南籍團伙敲詐勒索犯罪、破獲案件獎勵500元”的橫幅,引來很大非議;深圳當地的一些市民也認為,警方打擊犯罪分子有明顯地域歧視。不久,河南籍市民任某和李某將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告上法庭,并要求被告在國家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這也被稱為中國首起地域歧視案。在強大的輿論的壓力下,懸掛歧視河南人橫幅的民警被處分,并挨戶向轄區河南人道歉。
中國目前地域歧視相當普遍,而且形式多樣。根據搜狐網的統計,有接近一半的人有受歧視經歷,其中有43%的人認為地域歧視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緣故,還有近10%的人認為是社會文化傳播因素和國民心理因素。
世界上法治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對歧視問題相當重視,很多國家制定有《反歧視法》。法治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反歧視運動有著百余年的歷史。以美國為例,從最早的反種族歧視到工人要求平等就業,到二戰以后婦女解放,再到黑人運動,都是反歧視的運動。當今,反歧視逐漸走向深化并進入政治、宗教等領域,與人權法治運動的互動關系極為明顯。
在中國香港,法律明文規定,在教育、雇工等方面,禁止對公民進行“一切的身份歧視”。政府部門中設有專門機構,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歧視現象主動進行監督,并受理公民相關的申訴。法院有權對涉及“公民歧視”的案件行使管轄權并依法做出裁判。這一系列措施,從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平等權的真正實現。
中國憲法第33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雖然為我們反對歧視、實現平等權利提供了法律武器,但該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目前中國沒有“反歧視”的專門立法,導致行政、司法等部門在有關“消除歧視”方面的職權與責任混淆不清。因此,一旦遇到“歧視事件”,相關各部門由于無法可依,自然也無法作出積極的處理。有關各方只能在私下里協商解決。這也是近年來有關歧視事件總是在輿論熱議一段后不了了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