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榮宴的沒落與科舉考試制度的衰敗直接相關。畢竟靠八股文試帖詩是無法治理國家的
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如果能夠熟背圣賢之書,寫出兩段八股文,諏上幾句試帖詩,隨便混上兩口飯吃,一般不成問題。
明清兩代,各地均設有官辦學校,根據治所不同,分別稱為府學、州學和縣學。這些官校接收的是通過層層考試的生員,即人們常說的秀才,非但不收學費,還供應伙食。據《明史選舉志》記載:“生員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師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背D昴艹约毤Z,餐桌之上又有葷腥,已是中等以上人家生活水準了。因此,進入這類學校者,當有足夠的熱量把八股水平提高一步,以報效國家。
眼見進入官學有這等好處,讀書人便爭相干起了這一行,遂造成供需失調,官學擴招勢在必行??蓢医逃涃M畢竟有限,養不起這么多只會寫八股的讀書人,于是只好將生員分為三六九等,考試成績優異者,可吃大米魚肉,為廩膳生員;擴招之后錄取的謂之增廣生員;增廣之外繼續擴招的,則為附學生員。三者簡稱為廩生、增生和附生。因此,看到古書中的“增生”二字,絕不能往“骨質增生”上想,其確切意思是沒有官家伙食可吃的生員。所謂窮秀才,大約指的就是這一路人。
不過,即便淪為增生、附生,也還有別的吃飯路子。其時社會上還有一些民辦官助的書院,由于有社會捐款,待遇比官學還高。入學考試成績優異者,每月還可領取膏火銀即生活補助。像清末福州的正誼書院,由總督、巡撫親自主持考試,每次錄取內課(超等)15名,每名給膏火銀四兩;外課(特等)85名,每名給膏火銀三兩;此外還有附課(一等)100名,不給膏火。清代管理州、縣兩級官學的官員為教諭和訓導,年薪只有40兩銀子上下。因此,書院學生每月能領到四兩銀子,起碼相當于正科級待遇??梢粤?。
不過,正誼學院入學門檻頗高,只招收舉人和五貢。所謂五貢,是各地生員中經過考試選拔,具備了到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就讀資格的一批人,包括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和副貢。增生之類想進入這一行列,比得骨質增生還要難。好在各地還有不少書院,入學條件不那么嚴苛,可供沒有這些名份的讀書人報考。自然,其膏火錢也少一些。
在官辦民辦學校中找飯轍的學子們,糊口雖易,養家卻難,因此還得繼續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努力成為舉人、進士,如此才有前途。一旦成為國家認證的這類中高級人才,讀書人的吃飯待遇自然大不相同,而且馬上便有一頓官方宴會可吃。
新科舉人參加的宴會名曰“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之上要歌吟《詩小雅鹿鳴》一詩,故而得名?!堵锅Q》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詩句,以“鹿鳴”作為宴名,是表達官方禮遇賢才的意思。因而該宴會一般由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主持。
新科進士參加的官方宴會,名稱則有很多。唐代叫聞喜宴,宋代為瓊林宴,元明清三代為恩榮宴。北宋之后,進士的排名均由皇上欽定,這些人既為“天子門生”,這頓飯也就以皇上的名義“埋單”。有幸享受如此待遇的讀書人,自應好好表白心跡。當年文天祥就寫過《御賜瓊林宴恭和詩》:“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云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比起《正氣歌》之類,此詩實在一般,好在尚不肉麻。
文天祥的皇恩感謝信中未提瓊林宴中究竟有何吃喝,后世典籍對此倒是有所記載。據《明會典》所記,天順元年(1457年)恩榮宴的定例是:“每桌炸魚、大銀錠、堆花、雙棒子骨、寶妝云子麻葉甘露餅、大油餅、風雞、火煨豬肉、煨羊肉、小銀錠、笑靨兒、醋椒豬肉、椒末牛馬、醋椒雞并魚、湯三品、果子五盤、雙下大饅頭、牛羊肉、飯酒五鐘”,總體還算豐富。
清代前期的恩榮宴也有較高水準,康熙六年丁未科狀元繆彤在《傳臚紀事》對此有過描述:“席用銀盤,果品事物四十余品,極天廚之饌,三鼎甲用金碗隨量盡醉。”到了晚清,恩榮宴便徒具虛名了。曾被光緒欽點為探花的商衍鎏先生,便有過赴恩榮宴的悲慘經歷:“果肴皆出裝飾,粗瓷竹箸,十余席羅列堂下東西,形式極為簡陋”,進士們剛剛離席,“堂役閑人爭進,將宴席之盤、碗、杯、著搶奪一空”。簡直不成體統。恩榮宴的沒落與科舉考試制度的衰敗直接相關。商衍鎏當上探花后,朝廷便正式取消了這一制度。畢竟,靠八股文試帖詩是無法治理國家的??上?,這點兒道理未必人人都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