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投資者對所有中國大銀行一視同仁,采用以相對估值來定目標價的方法,似乎流于草率
在超大盤股工商銀行上市的推動下,H股指數創出了7500點的九年來新高。
同時,第一只“A+H”同步發行的工商銀行的招股也圓滿落幕。工商銀行A股與H股分別以3.12元和3.07港元的上限定價;在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前,A股和H股發行規模合計達191億美元,高于此前全球歷史最高水平——日本NTT移動通信公司在1998年創下184億美元的融資水平,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
工商銀行10月23日發布公告稱,A股網上發行中簽率約為2.03%;回撥機制實施后,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為3.277329%,創“新老劃斷”以來的新高;吸引資金規模高達6503億元人民幣,成為A股歷史上資金申購項目中凍結資金最高的項目。
同時,工行A股網下認購最終共獲得13.97倍認購,吸引資金規模達1307億元,刷新了此前中國銀行A股網下凍結1281億元的紀錄。
工行在香港公開發行最終共獲得近77倍的認購,吸引資金規模近4250億港元,成為香港公開發行部分凍結資金最高的項目。
此外,香港公開發行認購人數高達近百萬,為香港歷史上申購人數最多的發行項目。海外針對機構投資者的部分也超額認購30倍以上,眾多投資銀行甚至提前一天截止申購,以避免更高的超購額。
更讓人稱奇的是,如此規模的IPO,居然沒有給市場帶來任何下調的壓力;相反,受到投資者對可能分不到多少工行股票的憂慮的驅使,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建行和交行股票也開始有了起色,兩只股票都在10月以來上漲了將近10%。
而H股指數及香港藍籌恒生指數,同樣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分別創出九年和六年來的新高。
從很大程度上說,過去幾家銀行的上市都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甜頭,使許多投資者——不管是散戶也好,機構投資者也好——對工行IPO達到了一種如癡如醉的地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工行是一樁“不可不買”的IPO(a deal cannot afford to miss)。
尤其是從超大型國企在香港上市規模的角度講,工行IPO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所以面對這趟“末班車”,大家的心態都是惟恐被落下——香港的散戶再一次達到了奔走相告、言必稱“工行IPO”的地步;據說下的單子幾乎沒有限價的,怕的只是分不到股票,對開盤就可能有的15%升幅,似乎人人都是胸有成竹。而這一判斷的由來,完全是由于人們普遍認為所有中國大銀行的估價應該都差不多。
但在如此熱烈的追捧之下,不管是散戶還是機構投資者,分到的股票其實都極少。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熱鬧過后,人們會發現這一點點“最后的晚餐”并不能滿足大家逐利的胃口。其理由在于,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2005年上市時,廣大投資者對中國銀行的管理質量仍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價格都定在1.8倍P/B(市凈率)左右。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管理層和投資者的不斷溝通,在過去的一年中,股價才有了良好的表現。交行股價今年以來上升67%,建行也在這段時間內上升44%。
但輪到中行上市時,因為有了建行、交行的鋪墊,IPO價格已經定在3.05港元,大約在2倍P/B。
不幸的是,中行的股價在交易的第一天就一步到位,上升到3.40港元;雖然曾經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過3.675港元,但在此之后,又是一路下滑,跌回到3.40港元左右。
在過去三個月內,H股指數上升11%,但中行的股價如一潭死水,甚至還下跌了3%。對于中行的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如果你沒有在第一個交易日拋掉的話,過去三個月的機會成本是頗高的。
現在到了工行上市,面對如此的追捧,公司定價自然是在上限,3.07港元的價格意味著超過2.1倍的P/B。
那么,工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走勢是否會重蹈中行覆轍呢?怕的是很多人吸取了中行的經驗,在第一個交易日如果見到超過10%-15%的升幅,就會迫不及待地拋售。
我們認為,買中國的國有大銀行股票應該持有長期的眼光,而并非追逐短期的暴利。
現階段大家對所有中國大銀行一視同仁,采用以相對估值來定目標價的方法,似乎流于草率。特別是未來幾年,隨著金融市場的大力開放,面對外資真正的競爭,誰會是最后的勝利者,似乎仍未到作出定論之時。■
作者為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