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垃圾食品”,在全球炒得沸沸揚揚,但一本具有爭議的新書指出,根本不存在“垃圾食品”。
英國教育大臣凱利向“垃圾食品”展開“圣戰”,承諾把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食品趕出校園。凱利表示,這一行動的目的是要確保孩子在學校能有健康的選擇,而且教育當局也會派員監察學校的食品標準。
然而,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垃圾食品”呢?為什么學校里油膩的炸薯條和漢堡被稱為“垃圾食品”,但高級餐廳提供的法國鵝肝(80%是脂肪)和香橙鴨(鴨是最多脂肪的家禽之一)卻被認為是美食呢?
在字典里,“垃圾”的解釋是“沒有用的、被丟棄的物品;廢品;沒有意義的”。換言之,“垃圾食品”也就是沒有用的廢物嗎?
一些科學家質疑“垃圾食品”的定義,他們認為這一名詞是對某些人的生活方式所作出的道德批評,而不是嚴謹的科學分類。
新書《惶恐的國家:挑出我們被告知的食品和健康的神話》的編委、英國薩里大學醫療生物化學系教授馬克思說:“垃圾食品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修飾語”,食品只有好壞之分,即沒有變壞和已經變壞的食品。他表示,飲食習慣才有好壞之分,把食品貼上“垃圾”標簽,是“我否定它”的另一種說法。
馬克思教授說,沒有一種食品比另一種食品對人們更好,它們都是不同成分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因應環境的需要,人類的身體會吸收所需的養料,并把不需要的排除。
他指出,人們不應該聚焦某一種食品,而應該注意飲食習慣。
[摘自香港《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