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惠/編譯
什么是成功?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答案。不過,不管答案如何,絕大多數人總歸是懷著成功的夢想。世界不只是由成功者組成的,如何看待失敗是一門大學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對美國人的成功心理有過這樣一個評價:美國人對所謂的“物質或者是世俗的成功”有一種極度的崇拜。自富蘭克林記錄他自學成才、不懈奮斗的人生經歷的自傳出版以后,自我激勵方面的書一直在美國暢銷不衰。美國人比歐洲人更堅信通過努力勤奮地工作可以獲得比別人更好的生活。如果讓他們在一份高薪水低保障的工作和一份低薪水高保障的工作之間做出選擇,他們絕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失敗者就不會有成功者,因為沒有與失敗者的比較,成功者是不可能被凸顯出來的,但是你無法人為地操縱成功或是失敗的幾率。
由于失敗者的客觀存在,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如何對待這些失敗者。如果醉漢或者懶鬼一事無成,那么人們大可以說他們是咎由自取,可如果遭遇失敗的是那些誠實而勤勞的人呢?其中一種解決途徑就是給他們第二次機會。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歷史教授斯科特·桑達吉在他2005年出版的新作《我們都是失敗者》中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在19世紀中期,人們才將“失敗”的定義由商業上的不成功擴展到人生的不成功。
但是美國人有一個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從不認為誰是天生的失敗者。美國的學校比歐洲的學校更加強調學生要主動適應環境,而非消極逃避拒絕面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加強調“入世”,而非“避世”。在美國的法律體系中有不少涉及到破產的條文規定。在歐洲破產通常被認為是毀滅,而在美國,破產者通常被認為是承擔著風險的企業家。
在美國的歷史上充滿了這樣的實例:林肯曾經是破產的商店店主;亨利·福特曾經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IBM的締造者托馬斯·沃森在40歲時曾面臨著牢獄之災;瑪莎·斯圖爾斯——美國著名的“家政女王”創辦了包括雜志、家居用品等內容的營銷企業,經營活動遍及全球,2004年7月因涉嫌股票內部交易而被判處五個月的監禁。但這些人都沒有因為遭受挫折而放棄,他們一次次嘗試,從人生的谷底爬起,重新奮斗直到取得成功。
對于美國人的這種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評論家門肯曾有過苛刻的評價:典型的美國人“總是焦慮不安,同時受著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折磨”。美國的真人秀節目《美國偶像》中不乏天資平平之輩,而他們卻自我陶醉,幻想著成為美國著名爵士歌手弗蘭克·西納特拉第二。但門肯的話聽起來似平還是有些憤世嫉俗的意味。
總之,美國人崇拜成功,這一方面會激勵出很多的成功者,但是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失敗者。
[編譯自《大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