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生成是一件何其美妙又自然的事。它無形,但其生成與發展自有規律;這規律與人類所主宰的現實世界唇齒相依。人類流動,語言是不得不隨身攜帶的行當,它甚至隱隱含意著身份證明——你開口說話,語言總或多或少地暴露了你的身世背景,即便明明大家都說著普通話,卻沒有誰的口音是真正“普通化”的——京片子、山東腔、湖南口音……語言有它的隱喻,而且總是在拋給線索以及作出種種暗示,這是不由你隨意涂改或抹煞的。
但語言本身也有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那里也有勢力和影響力多寡之別。強勢的壓倒弱勢,侵蝕它、影響它、改變它,甚至強暴它,再生出些什么混種或變種的語言來。語言的世界也像人類現實世界一樣的殘酷與暴烈,可這正是語言得以精彩發展的原故。這世界是容不得平靜安逸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語言就和其他文化一樣,須要經歷各種沖突去撞擊出火花與生機。
生活在馬來西亞這多元種族的國家,由于民族之間代代歷經著的沖突與協調,語言的生長也分外偏激與暴戾。尤其是“弱勢”的語言,譬如華語或種種方言,無不須要苦苦掙扎方得以生存。也正因為“掙扎”,這土地上的華語在吸取養分時幾乎是饑不擇食的。
家國上的政治和歷史撫育過它,殖民的背景潤飾過它,友族的親切問候和色彩豐富的文化打動過它;對中國母體的懷念牽引著它,對香港電視與電影的長年著迷改造了它,即便連兩岸的隔閡也撕裂了它——這里的華語粗糙、簡陋、雜亂又滿布傷痕,它到處烙印著種族與歷史的痕跡。
在這里,人們看大陸港臺制作的電視節目,也常常閱讀來自大陸港臺的華文讀物;報紙上繁體標題與簡體內容相安無事,人們口頭上稱之為“巴剎”(馬來文pasar的音譯)在書寫時會自動轉碼成“菜市場”。但大家說的華語既不同于大陸的普通話也不像臺灣的國語,各族所說的英語有幾分好萊塢又有幾分大不列顛,就連粵語也說得跟香港人的大有差異。這里的語言史擺不脫“濫交”的出身,什么話都說得不精不純,但大家說久了卻不知不覺,即使碰上人家的流利京片子,大馬華人也半點不以自己的雜腔亂調為忤,有的甚至以為人家的頻頻翹舌才叫可笑。
去年隨團到西安游覽,有一回在車上,馬華幫游客們與北京大學畢業的導游小姐爭辯“打井”與“挖井”哪個比較正確,后來因為游客人多勢眾,七嘴八舌之下,倒把導游的“正宗”普通話大大取笑了一番,差點沒讓甚以語言才能自傲的導游小姐氣得哭起來。我在那冷眼旁觀,倒不真在意誰的說法正確,其實心里還真希望馬華幫再恃勢凌人一點的。語言這事,要斗血統講究名門正宗,馬華這一盆潑出去的水永遠不可能再玉潔冰清,但語言是文化藝術之一,“純”本來就不是一種優勢,“雜”反而更具擴充與開拓的可能。因此,碰上人家純正流利的華語,不管是哪里的華人都應該有那樣的自信,不亢不卑,遇上該爭辯的時候,還是得爭辯。
因為接受了“蕪雜”的現實并且以“蕪雜”自喜,馬華文學才得以開天辟地,探索出自己的路向和語境來。啊,說起語境,現在還太早了些,馬華有的是一片又一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