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今,談論任何話題恐怕都需要思考如何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成果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取得持續發展的主動權。
中國食文化的發展也同樣如此。
以往,我們討論中國食文化的發展,或更具體一點,討論某一特定區域(如上海)的食文化發展,著眼較多的還是如何保持本民族、本幫、本土的特色,而較為忽視怎樣面向世界,思考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大背景和大環境下的持續發展問題。
早在1983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及時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這一帶有全球戰略意義的三個“面向”指示,教育界自然首當其沖,去深入領會和貫徹。但實際上,這三個“面向”指示的適用范圍,遠不止教育界,文化、經濟、軍事、政治,乃至我國從自然科學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專業,都應考慮自身的三個“面向”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以為,這三個“面向”中的“面向世界”尤為重要。因為在這世界里發達和已取得優秀和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經驗之一,必定是現代化;他們的領先地位,也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抓住“面向世界”,就會帶動另兩個“面向”,就會從整體上拓展自己和發展自己。
今年9月16日,我國政府發布了國家“十一五” 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其中的“總論”、“原則”和“重點”部分,都有三個“面向”性質的內容,突出的也是“面向世界”。
綱要的“總論”中說,“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學的結合日益緊密,……要增強憂患意識,激發民族生命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創造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在“原則”中則強調,要“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前進動力。”在綱要的“重點”部分又指出,要“抓好文化‘走出去’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在“對外文化交流”部分,綱要提出了一些較為具體的實施細則,包括各種途徑、方法等。
我們食文化研究者經常討論的中國食文化、上海食物和如何繼承傳統,如何在2010年的世博會中發揮作用,如何在世界食文化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等問題,現在看來,都可以而且應該結合國家的這一文化發展的重要文件來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我個人學習綱要后,結合上海食文化的研究現狀,聯系以上內容,覺得有這么五大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中國食文化如何受國外文化的影響?
以上海為例。因為一直是個海納百川、融會四方的大都市,故開埠以來,自身的文化形成就帶有濃重的中外結合與融匯的特點。這在食文化上也充分地表現出來,如上海的就餐環境和設備、就餐形式和氛圍,乃至糕點(餅干、蛋糕、冷飲品等)、送禮食品、時尚食品制作所體現的文化特征等等。與此相關的從歷史到現實、從進入到吸收、從交流到傳播等的文化問題,都需要我們做較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因為這些也是上海食文化特征和影響上海食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國外食品是如何借助文化打入中國的?
不管我們怎樣看待一些餐飲的健康和營養問題,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以及歐洲的必勝客(比薩餅)等仍在中國盛行不衰。他們的成功秘訣,以往一些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學者比較關注,已有了諸如《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這樣的論文。但我們食文化研究者類似的研究卻不多。上述的論文是由一位美國加州大學的人類學家通過在北京的田野調查后寫就的。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消費者和麥當勞的經營管理者及其員工是如何在互動中將原本地道的美國食文化賦予中國文化的意義,北京的麥當勞因而成為被地方化了的、中國版的美國文化的一個代表的事實。例如,在中國的麥當勞強調的是適應中國的“慢節奏”、“現代化幸福生活”、平等、民主、環境浪漫又舒適等觀念追求,以及讓中國民眾體會外國餐桌文化,配合中國的社區教育、尊師重教、家庭溫馨等的文化操作。再如有一篇分析肯德基在中國成功的文章,則從中國人到肯德基“吃雞”、“吃快”、“吃派”、“吃名”、“吃文化”、“吃美國文化”等角度作了深入的分析。最近,我們又看到了這樣的信息:肯德基推出中式快餐“皮蛋瘦肉粥”,以滿足許多中國人喜歡早餐吃米食的習慣;星巴克在食譜里除了其傳統特有的濃郁芳香的咖啡外,又增加了具有中國口味的糕點。這些國外餐飲企業的成功操作會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迪。中國餐飲業如何在文化層面上做到這些,的確是應引起重視的。
三、國外是如何研究中國食文化的?
近年來,我國對國外漢學的研究如火如荼,這一研究范圍已從漢學(一般指漢語言文字和文學、文化)擴展為中國學(即研究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這中間,中國的飲食文化肯定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要馳騁在國際舞臺上,必須要知己知彼,而知己不僅需要自我的了解,更應該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實際上是一種從接受角度所作的研究。我們已在文學、美學等專業上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在諸如中國飲食文化上,還未將此作為一個重點來加以深探。
四、中國食文化的傳播如何發揮多元載體的作用?
國家的“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中提到要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時,例舉了許多途徑和方式,如節日文化交流,友好城市間的文化交流,中國文化節等展示,國外藝術節,國際性書展,電影、電視節目在境外的推廣,民間文化交流合作,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文化與非文化結合的傳播,“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等等。這些都可稱之為多元載體。一般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如此,中國飲食文化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載體,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在發揮多元載體的文化傳播方面下點功夫。
五、如何培育外向型骨干企業和品牌?
我們一直為中華美食及文化自豪,但在國外或國內的對外市場上,中國飲食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或外國人對之趨之若鶩。一般來說,外國人到中國本土來是能夠品嘗到中國的美食并感受到中國濃郁的食文化,但如將中國食品作為禮品贈送外國朋友,那我們常常是一些簡裝或原裝的茶葉之類;如在上海,糕點類若當場品嘗可以,作為禮品就較難出手。反之,外國人這方面就做得較好,如韓國、日本,他們可以家制一些精致食品(如各種糕點)送客人,也可在他們國內購到一些小巧玲瓏的精美禮品型食物。當然,近年來,隨著旅游文化的掀起,我國各地也在這方面動了一些腦筋,但如何使各地的食文化成為一種外向型的知名品牌,如何培育與之相關的企業,以及相關的中介、項目等等,還是大有文章可做。
“綱要”用“走出去”重大工程來概括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與操作實踐性,要求文化單位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步伐,擴大我國文化的覆蓋面和國際影響力。根據我們食文化研究的實際,我們是否也可以設計一下搞一個中國食文化“面向世界”的工程項目,將以上提到的五大問題逐一細化,真正做到在保護、繼承中國食文化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以面向世界的眼界與視野,大力傳承、傳播與推廣中國食文化。近年,就我們華東師大對外漢語專業而言,正在實施國家制定的“漢語國際推廣行動”重大策略,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的日益增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行動也會隨之展開(我們也已將此與漢語國際推廣行動融合在一起,擬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課題),我們食文化研究也不能落后,要先行一步,盡早、盡快地擬定我們的行動綱領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