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絲綢之路起點—— 古長安西行約130公里,便會被蒼龍般逶迤于左側的秦嶺伸出的一只巨爪擋住你的腳步,這就是地處陜西岐山縣境內蜚聲中外的五丈原。
五丈原側望似一道土嶺,實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公里,拔地40多丈。原體突兀而起,原頂平闊,東西北三面壁坡陡峭,且均有河水阻隔。南面背依巍巍秦嶺,緊扼褒斜古道,北控東西通道,形成堅固鐵閘。
這里,曾是戰(zhàn)旗林立、金戈鐵馬的鏖兵之地。
這里,曾是魏蜀統(tǒng)帥帷幄籌謀、兩軍對壘、用智斗勇的爭鋒之地。
這里,曾是諸葛孔明六出祁山、壯志未酬、鞠躬盡瘁的獻身之地。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從秦嶺的斜谷關出而伐魏,駐扎五丈原上,與魏國司馬懿的抗擊軍隊對壘百余日,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進退兩難,以至憂慮成疾,在此逝世,時年54歲。
歷史的云煙,雖在昔日戰(zhàn)場的遺址上空翻過了十幾世紀,但隨著《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煌煌巨著的代代傳閱,人們愈加懷念諸葛亮興蜀伐魏的建樹和業(yè)績;愈加對這顆智慧之星的早殞而惋惜;愈加向往五丈原這一歷史名地。
深秋的一天,我們隨如織的游人踏著當年軍士汲水的“盤盤道”,登上五丈原頂。佇立原頭,俯瞰廣袤的八百里秦川,但見滔滔渭河蜿蜒東去,兩岸沃田茵茵,使人頓覺視野無垠,心曠神怡。回眸望去,眼前一座廟宇掩映在蒼翠叢簇的古槐松柏之中,這就是始建于元代的五丈原諸葛亮廟。廟門上是“五丈原諸葛亮廟”豎匾,門廊兩側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楹聯。邁入氣宇軒昂的廟內,高大的獻殿,琉璃瓦向上扶擁著千姿百態(tài)的脊獸,屋檐下、梁檁上、墻壁面彩繪著諸葛亮文治武功的故事壁畫,筆法流暢,色調和諧,呼之欲出。細觀那生動的畫面,仿佛置身當年群雄爭斗的千軍萬馬之中,親眼看到諸葛丞相日理萬機、廢寢忘食的情景……
穿過獻殿,風格別致的八卦亭即在眼前。亭身高大空闊,彩繪絢麗奪目。8根立柱托起八卦屋頂,玲瓏精巧,卦象環(huán)生,變幻無窮。大殿正中,是諸葛亮坐式塑像,羽扇綸巾,鶴氅皂絳,儀態(tài)端莊,好似仍在此處運籌帷幄。兩邊是姜維、楊儀、關興、張苞、王平、廖化塑像,其雄風赳赳,英氣猶存。
特別引人注目和感慨的是殿中墻壁上鑲嵌著的40塊大青刻石,每塊0.7平方米,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就刻在上面。據說,岳飛手書“兩表”時心潮澎湃,“揮涕走筆”,故其運筆如龍騰蛇舞、雄健磅礴。在這前面,還刻著明太祖朱元璋所題“純正不曲,書如其人”8個遒勁大字。從岳飛書后的附言看,此刻石的墨本,書于南宋紹興八年八月中旬某日,當時岳飛行軍經過南陽,遇雨宿于廟內。次日,住廟道士出紙求字,岳飛隨即飛筆疾書前后《出師表》送給他。又從此刻石后尾附刻的四位收藏者的跋語看,墨本經過多次輾轉,到清朝時,落入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桓之手,袁在西安刻之于石。光緒四年,岐山縣令方鴻賓在重修諸葛亮廟時,復拓取在西安的石刻,重刻石上,鑲之于壁。至于袁氏所得墨本則不知下落。于是,僅存此處的岳飛手跡石刻,就已成為珍品。對此,人們稱之為“兩絕”:一是諸葛亮的文章寫得絕;二是岳飛的字寫得絕。
古往今來,士人憑吊諸葛亮無不頌讀他心似明鏡、志若鴻鵠的華章—— 前后《出師表》。陸游過四川夔州時,夜讀《出師表》,留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的警策名言。
出廟門,再回首,整個廟內建筑,錯落有致,恰似諸葛亮當年軍營氣象。
此古原何曰“五丈原”?文管所同志告訴我們,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后狹,最狹處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刮起五丈塵柱;三說原高50余丈,原稱50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五丈原與周圍的古跡、傳說多與諸葛亮及這段歷史有關。
我們立原南望,在五丈原的靠山處,平地上有突起的兩道土墻,當地人稱之為“旮旯城”。當年諸葛亮就在這里筑城作堡設中軍帳。城中曾出土過蜀軍軍釜,人稱“諸葛鍋”。城后的山上有一塊平展的大石,據說諸葛亮常與楊儀在此石上下棋,此山也被稱作棋盤山。附近的一個村莊,因《蜀志》記載諸葛亮病逝的當晚,一顆紅色有芒角的星沉落于此,遂改名為“落星村”。
原下有上下兩泉,人稱“諸葛泉”。上泉為蜀軍飲用,下泉為飲馬之處。千軍萬馬每日飲水數量相當之大,故汲水的人馬硬是在原北的陡坡上踩出了1條道。此道有13道彎,今稱之為“盤盤道”。
在距“諸葛泉”約1公里的渭河南岸邊,是當年蜀軍先鋒魏延駐防的前哨營地,故名“魏延城”。今為岐山縣五丈原鎮(zhèn)所在地。
沿著“旮旯城”的舊址向山跟前行,即到古堡斜道的北口—— 斜谷關。只見重巒疊嶂之間,一條大路伴著一條遍布石頭的小河,迂回曲折地并排伸展出來,山腳與山腳相扣,形成一處天然要塞。對此,蘇軾有詩云:“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望五丈原,郁曲如長蛇。”據史料記載,諸葛亮面對路途遙遠、山路崎嶇、糧草不繼等困難,在此發(fā)明了令魏軍膽寒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出斜谷關,我們又來到“古葫蘆峪遺址”,即渭河南岸的葫蘆峪。當年火燒葫蘆峪之戰(zhàn)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葫蘆峪實際上是一條溝,有四五里路長,溝口臨渭河,呈葫蘆狀。溝里樹木茂密,雜草叢生,朝下探望難見其底。當憶起諸葛亮用計賺取魏兵,用大火燒之的史實,文管所的同志和我們一樣很是激動,亦不乏幾多遺憾:如果不是大雨不遲不早下在節(jié)骨眼上,就是10個司馬懿也早化為灰燼了,此谷中曾出土過三國時的箭鏃,溝里的石頭,因火燒也變得一半白一半黑,我們細瞧,少許大石上仍留有火燒過的痕跡。
離開葫蘆峪,我們又去了與五丈原遙相呼應的高地“三刀嶺”。這里是諸葛亮以“女人服”譏辱司馬懿速戰(zhàn)速決之地,也是司馬懿看破諸葛亮用心,不但不怒反而穿上裙衫,在此處向諸葛亮遙拜,致使諸葛亮氣郁滿胸、臥病不起的不祥之地。
文管所的同志還介紹說,五丈原自魏蜀在此首開戰(zhàn)場后,相繼又多次成為鏖兵之地。前秦皇帝苻堅與晉刺吏司馬勛、氐族首領茍渴與秦將軍姚諶分別在此角逐。1949年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戰(zhàn)役中,人民解放軍與胡宗南部隊也曾幾次在五丈原展開激戰(zhàn)。
滄桑巨變,今天的五丈原,既有著名的歷史名勝,又有當代新建的景點。其最為矚目者當數斜谷關水庫的“亞洲第一土石高壩”。此壩高114米,登臨壩頂,極目四野,滿眼翠綠,那壩中平濤安瀾,碧水如鏡,乘船暢游,如在畫中。
哦,千秋五丈原!世人面對它,撫今追昔,贊之嘆之無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