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又名大栗、板栗,屬殼斗科植物。可作果品供食,是著名的干果之一。
栗子有很好的養(yǎng)身功效,極益人們冬季食用,是一種補腎強筋的食養(yǎng)佳品,有“腎之果”之稱。它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抗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還是一種健體抗衰、延年益壽的滋補食品,適用于腎虛脾虛、腰膝無力、食少便溏等病癥。其中,健脾止瀉者宜熟食;補腎強筋者宜生食。還可加工成栗粉,這不僅有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更可備以不時之需。李時珍《本草綱目》云:“以袋盛生栗,懸掛,每晨吃十余顆,隨后喝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不過,栗子多食易致氣滯,所以,凡濕熱內(nèi)蘊、小兒便秘、風濕腰痛者,不宜食用。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栗子對人體的養(yǎng)生、健身、治病等,應用范圍極廣,如:內(nèi)寒暴瀉如注者,可煨栗子20枚頓食;小兒泄瀉者,可用栗子5枚,柿餅一個,粳米適量煮粥食;凡脾虛泄瀉者,可做栗子扁豆羹,調(diào)糖服食;小兒腳無力,以至三四歲尚不能行步者,可每日進食數(shù)枚生栗子;凡氣管炎者,可將栗子燉肉食;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病癥者,可單用栗子生食;凡用于痢疾、健脾、止瀉等病癥者,可將栗子配伍茯苓霜、大棗、粳米熬粥食;因腎虛而使得腰腿酸軟、筋骨無力、齒根浮動者,可將栗子生食,也可配伍豬腰子熟用。
栗子與雞肉和牛蒡,就屬于食物的最佳搭配。牛蒡補脾造血,栗子健脾。脾健就更有利于吸收雞肉的營養(yǎng)成分,故而造血機能也會隨之增強。另外,用老母雞湯煨栗子效果也佳。
栗子與紅棗搭配,功效也很好。栗子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具有健脾、益氣、養(yǎng)胃、健腦、補腎、壯腰、強筋、活血等作用。紅棗補血,安中養(yǎng)脾,生津液。兩者合用適宜于腎虛、腰酸背痛、腿腳無力及小便頻多者。
相反,飲食調(diào)理不得當(或說飲食搭配不得當),顯然,便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問題。栗子當然也不例外,盡管它是被人稱為“腎之果”。比如:
栗子與牛肉相克:前面有敘,栗子甘咸而溫、益氣厚腸胃、補腎氣。而牛肉甘溫,安中益氣,補脾胃壯腰腿,從兩者食物的藥性看,并無矛盾之處。從營養(yǎng)的成分看,栗子除含蛋白質(zhì)、糖、淀粉、脂肪外,還富含維生素C(每100克高達40毫克)。此外還含有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和脂肪酶。但由于栗子中的維生素C極易與牛肉中的微量元素發(fā)生反應,從而削弱栗子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且兩者都不易消化,同燉共炒都不相宜。在我國古籍《飲膳正要》中也有“牛肉不可與栗子同食”的記載。近年來,還有人發(fā)現(xiàn)牛肉與栗子同吃會引起嘔吐等。
栗子還可做成人們喜愛的時尚菜肴,以及適合冬季進補的食療粥品。如:
桂花栗羹:取鮮栗子肉100克、白糖150克、干藕粉25克、玫瑰花瓣2瓣、糖桂花2克、蜜餞青梅1粒。先將栗子肉、青梅洗凈切成薄片,玫瑰花瓣捏碎,把鍋置入旺火加水400毫升燒沸,倒進栗子肉和白糖,沸后撇去浮沫,藕粉用水調(diào)勻后倒進鍋中,用勺子推勻調(diào)成羹,盛入湯碗撒上青梅、糖桂花和玫瑰花末。即成。
蜜汁板栗:板栗150克,金糕20克,橘餅和葡萄干各10克,冰糖150克,豬油50克。將板栗逢中逐個剁開,入鍋煮半熟后去殼再入籠用旺火蒸爛熟。將金糕、橘餅、葡萄干切成小丁,再把豬油、冰糖入鍋加水100毫升置入火上待溶化成蜜汁狀后投進橘餅和葡萄干丁炒勻,再把熟板栗放到鍋里,翻轉(zhuǎn)使蜜汁均勻地粘在板栗上,裝入盤后再撒上金糕丁。此菜便可食用了。
栗子糯米粥:將糯米50克淘凈入水煮沸,加栗子粉30克,共煮至粥面呈現(xiàn)粥油為度。此兩料均性溫味甘,有補腎強腰膝之功。《本草綱目》稱“栗子粥補腎益腰腳”,因此能益氣厚腸胃,適用于腎虛腰痛、腿腳無力、脾虛腹瀉。
板栗藥粥:取板栗肉30克、大棗10枚、茯苓6克、黃菊花3克、粳米60克。先將茯苓和黃菊花煎熬取汁;再用該汁同板栗、大棗和粳米一同按照常法煮粥服食。
古人云:“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唐人孫思邈語)看來,在入冬后的今天,我們能經(jīng)常吃一點有關栗子之類的食養(yǎng)佳品,這不但會給人一種口福,更會送人一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