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馬/譯
53歲的賽麗·托馬斯被送進了倫敦一家醫院大廳內,即將進行骨盆手術。在通常情況下,她將被施以鎮痛麻醉,并將被注射大量的鎮靜藥劑。但這次托馬斯的手術非比尋常,她遵循著麻醉師的指導,輕聲地說著:“100,睡吧;99,繼續睡吧;98……”
在對托馬斯催眠成功的幾分鐘后,她被送入了手術室。在沒有任何麻醉劑的作用下,醫生對她實施了長達30分鐘的手術。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催眠師一直陪在她的身旁,監視著她的催眠狀態并確保在她意識分散的時候強化催眠效果。
“在我數完95以后,接下來的事情我完全不記得了,”托馬斯在手術后感嘆說,“這真是太神奇了,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睡眠狀態。”
托馬斯的這次手術并不像你認為的那么奇妙。從1990年開始,數以千計的病人在手術前被施以催眠術,作為麻醉術的替代或補充。催眠的適應人群也很廣,從疝氣病到腫瘤切除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利時的利芝大學醫院伊麗莎白博士通過催眠的手段為5100位病人解除了病痛。她把催眠術、局部麻醉以及術前鎮靜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病人們對手術效果相當滿意,”伊麗莎白博士興奮地說,“我們現在接收的病人來自世界各地。”
1845年催眠手術曾在印度風靡一時,但在第二年便被當地法令禁止。在過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公眾眼中的催眠手術只不過是騙取病人錢財的手段。1958年,美國醫學協會批準催眠術在內科及牙科治療中的應用。從那時起,醫生通過催眠手段來減輕頭痛、抑郁癥、慢性疾病對病人造成的痛苦。但是催眠術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是從歐洲開始的。新的研究表明,催眠不會像麻醉那樣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伊麗莎白博士分析說:“催眠手術中的藥量還不到普通麻醉手術的1%,這樣患者就可以避免嘔吐、疲勞、器官協作能力降低等反應以及大腦認知能力的損傷。1999年,她的一篇關于甲狀腺手術的研究報告表明,患有同種程度的甲狀腺疾病患者,在手術中被分別施以催眠術及麻醉術后,身體恢復速度大不相同。前者只需15天便可恢復正常工作,但后者則需要28天左右。
與此同時,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對催眠對抑制疼痛的效果進行研究。在2004出版的一期《局部麻醉與疼痛醫學》雜志中刊登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塞巴斯蒂安博士的一篇研究報告。研究通過生熱電極來測量12名健康志愿者在正常情況下的痛閾(疼痛指數8-10),而這些志愿者在接受催眠后,他們的疼痛反應驚人地降低(疼痛指數<3),其中一小部分疼痛感竟完全消失了。對志愿者腦部進行掃描的結果更加驚人。在通常情況下,疼痛信號通過腦干與中腦到達大腦皮層,疼痛的感知正是在這里產生的。在塞巴斯蒂安博士的研究報告中,志愿者在接受催眠后的腦部掃描顯示,疼痛信號在傳導至大腦皮層之前的路徑與前者大體一致,但是首要的疼痛感發生器大腦皮層,并沒有像往常那樣接收到這些信號,疼痛感也就無法產生。
這些新發現激起了美國醫學界對催眠的研究。美國醫生開始對不適合使用麻醉手段的手術或是對麻醉劑過敏的人群采用催眠的方法進行鎮痛。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精神學及行為科學的博士大衛,在為一位帕金森患者進行復雜的腦部電極植入手術時,成功運用了催眠的方法,使患者在手術臺上保持鎮靜。他還曾通過催眠,有效地消除了一名兒童患者在膀胱導管手術前的焦慮。在催眠的同時,他經常運用脊柱硬脊膜間注射來增強并持續催眠術在手術中的效果。
目前,人們對催眠的認可度越來越高。盡管如此,推廣催眠術的倡導者們并不建議它徹底取代麻醉手術。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被催眠。在某種意義上講,大約25%的患者對催眠術的反應不是很強烈。其二,有些病人要求使用全身麻醉,希望自己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手術。
[譯自國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