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治水并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治水史的民族。中華民族也是一個重視并善于觀察水、思考水,從中形成卓越智慧的民族。被胡喬木稱為“如此江山如此人”的毛澤東,是華夏江河大地的兒子,也是從華夏江河吸取卓越智慧并為中華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名、詩、身、心都與華夏江河結有不解之緣。
名系江河
毛澤東一生用過許多名、號。小時乳名“石三伢子”,青少年求學時期取號“子任”,1929年在蘇區工作時用過化名“楊引之”,1947年轉戰陜北時化名“李得勝”。此外,毛澤東還曾用過“事任”、“自任”、“馬任”、“國彬”、“趙東”、“允滋”等名字。
毛澤東一生用過的許多名字中,寓意深、志向大、知者廣、影響遠的是他的名“毛澤東”和號“潤之”,特別是“毛澤東”的名字更是婦孺皆知、無人不曉。
“毛澤東”的名字不像他的另外一些曾用名只在某一時期使用,而是終生使用的名字。
“毛澤東”的名字也不像他的另外一些曾用名只在某些特定范圍或特別原因下使用,而是在他的論著、文電、書信和與人交往中廣泛使用的名字。
毛澤東是家族中的“澤”字輩,“澤東”是毛澤東的正名、譜名,意為潤澤華夏,恩惠東方。“潤之”是依“澤東”之名而立的字,也是毛澤東的一個號。“潤”與“澤”字義相近,均可理解為滋潤之意。
從昆侖雪山走來,像兩條巨龍由西向東,匯百川,潤中華,澤東方,歸大海。這就是長江、黃河的豐采、氣概。“澤東”、“潤之”不正是取意要像長江、黃河那樣潤澤華夏、恩惠東方嗎?
詩系江河
詩文要從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要像江河行地才有氣勢。對此,早年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文章須蓄勢,河出龍門,一瀉至潼關。東屈,又一瀉至銅瓦。再東北屈,一瀉斯入海。當其出伏而轉注也,千里不止,是謂大屈折,行文亦然。” 早在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就夸獎毛澤東的詩具有“山大王”的氣概。時勢造英雄,毛澤東詩的“山大王”氣概自然是時勢造成的,但這與詩人毛澤東取山川浩瀚之氣,也不無關系。
毛澤東的詩詞,有許多是以寫名山大河來抒發詩人的志向、抱負、情懷的。早年毛澤東的詩詞中對山川景物的描繪,主要對象是瀟湘、洞庭等江湖和衡岳諸山。1927年秋至1934年秋毛澤東的詩詞同贛、閩、粵革命根據地的山山水水結下了難分難解之緣。毛澤東和他領導的紅軍通過長征,在打破敵人一次次圍追堵截的同時,也經受了長江中上游高山大河的洗禮。這些高山大河以其廣闊、崇高、壯麗的英姿出現在毛澤東一首首關于長征的偉大史詩中。
在毛澤東的詩筆寫到江河的詩詞中,最傳神、最富魅力、最有影響的是1936年寫的《沁園春·雪》和相隔20年后的l956年寫的《水調歌頭·游泳》。這兩首詞分別代表了毛澤東對革命和建設、對奪取政權與治理國家的追求。
紅軍長征勝利后的l936年,是中國共產黨擺脫共產國際教條主義的束縛后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一年,是革命力量從挫折走向勃興的一年。毛澤東到達黃河流域后的心情,就像大曲折而后直瀉大海的黃河一樣,峰回路轉。他那首名震文壇的《沁園春·雪》正是經過大曲折后,在黃河氣勢的感召下于l936年2月寫出的。1925年,毛澤東在湘江邊思索:“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927年,毛澤東在長江邊憂慮:“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1933年,在“左傾”路線統治下被排擠在紅軍領導崗位之外的毛澤東在大柏地發問:“誰持彩練當空舞?”l935年2月,遵義會議后在婁山關,毛澤東想到“而今邁步從頭越”。1936年,毛澤東在黃河邊自信地回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沒有毛澤東那番經歷的人是寫不出《沁園春·雪》的。沒有毛澤東那種對黃河百折不回、氣勢奔放的感悟也是寫不出《沁園春·雪》的。
195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第八個年頭,也是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中國的經驗,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的一年。從這年2月開始,毛澤東用了兩個半月時間,向34個部門作調查,形成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基本方針。后來,毛澤東曾說:“前八年照抄外國經驗。但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的一個月后,毛澤東啟程南巡。他三次暢游長江之后,揮筆寫下了《水調歌頭·長江》。1957年《詩刊》1月號發表時,改題為《水調歌頭·游泳》。實則,詞的上半部分主要寫游泳,下半部分主要寫長江建設。上半部分的結尾,妙用了《論語·子罕》的兩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達了詩人珍惜時光,早日開發長江,運用長江之水建設國家,造福人民的愿望。毛澤東設想:不僅要修好武漢長江大橋,使自古稱為“天塹”的長江,南北暢通起來;而且要在三峽建起一座巨型水壩,使流逝的江水變為電能、變為缺水地區的資源,并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問題。
詩言志。長江、黃河的雄偉氣勢對詩人毛澤東的志氣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詩人毛澤東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遠大志向時,長江、黃河又是最好的依托。
身系江河
毛澤東的許多詩詞不僅同他喜歡山、喜歡水分不開,而且同他喜歡游泳分不開。他從小就酷愛游泳、酷愛到波濤中擊水,以此磨練意志,增強體質,尋找詩的靈感與美的享受。毛澤東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甚至于他的大智大勇,也可以說與他喜歡置身于大自然,喜歡置身于江河湖海中游泳分不開。
毛澤東還是孩童時就喜歡在韶山的水塘中游泳。青年毛澤東,湘江是他的游泳池。有詩為證:“攜來百侶曾游”,“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后來自我作注時曾寫道:“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毛澤東認為鍛煉身體的最好方式是游泳。其一,游泳能接觸自然,全身都能投入水、空氣和陽光之中。其二,游泳是全身運動,可以使身體的各個部分得到鍛煉。其三,游泳是對心臟和胸肺的最好鍛煉。其四,游泳可以不想事,一想事就會往下沉,就會喝涼水,這樣可以調節大腦。建國后,毛澤東曾游過珠江、邕江、湘江、長江、韶山水庫、廬山水庫、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密云水庫、北戴河的大海。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住了好幾個月,幾乎每天都下海游泳。“要到大風大浪里去鍛煉自己”,這句話就是毛澤東那時在北戴河游泳講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是毛澤東在大海里游泳后寫出來的。
毛澤東對長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長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喜歡在長江波濤里暢游。僅l956年5月31日、6月2日、6月3日,他接連三次暢游長江。從1956年起,毛澤東幾乎每年都到武漢來一兩次甚至三次。每年在武漢住的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到幾個月。他喜歡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武漢,喜歡與奔騰浩瀚的長江為伴。直到1966年7月16日,毛澤東還以73歲的高齡,在武漢最后一次暢游了長江。毛澤東不僅多次在武漢暢游長江,還萌發過到長江三峽游泳的想法。
在毛澤東提出要游三峽的同時,也提出過要游黃河。毛澤東熱愛黃河。轉戰陜北時,他在黃河邊望著黃河水無限深情地說:“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啊!”他教育身邊工作人員:“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時任公安部長羅瑞卿曾組織一隊人到黃河中游試水,為毛澤東游黃河做準備。由于黃河泥沙含量太大,不便游泳,毛澤東未能暢游黃河。
心系江河
中國擁有眾多的河流。中國人民祖祖輩輩熱愛這些大河,從它們那里得到舟楫灌溉之利。中國人民也祖祖輩輩畏懼這些大河,怕它們泛濫無羈,毀壞田園家國。1934年,毛澤東在闡述中央蘇區的經濟政策時就指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水旱災害頻頻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吃飯和生存問題。治國安民,必先治水。一個興利除害,全面治理與開發江河的戰略設想在人民領袖毛澤東的心中升騰。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建國之初毛澤東在淮河大水后發出的偉大號召。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領導制定治淮原則、方針、步驟,成立治淮領導機構,解決治淮經費問題,協調上中下游三省團結治淮,簽署發布《政務院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豫、皖、蘇三省掀起了治淮熱潮,一年間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是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的叮囑。這次視察黃河是開國后毛澤東第一次出京巡視。此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毛澤東又三次視察黃河,了解、掌握治理黃河的情況。
“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這是1952年5月毛澤東為修建中的荊江分洪工程的題詞。“千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分洪工程,是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1954年長江大水,先后三次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分泄了1萬流量,使沙市水位下降近1米,保住了荊江大堤,減緩了武漢洪水的上漲速度。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這是毛澤東1956年三次暢游長江之后,以詩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治理長江、開發長江、修建三峽水利樞紐的遠大理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這是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時,針對我國北方缺水問題而提出的南水北調的設想。我國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全面實施宏偉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不現實的。但是,從長遠的戰略目標來看,只有實行南水北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干旱缺水問題。毛澤東在立國之初就提出了這一構想,這充分體現了戰略家的遠大眼光。
“一定要根治海河。”這是1963年海河大水后,毛澤東于11月17日給海河工程寫的題詞。根治海河是毛澤東“扭轉南糧北調”戰略設想的組成部分,對改變華北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華北的糧食產量,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大量地興修小型水利”,“保證遇旱有水,遇澇排水”。毛澤東要求把中央治水的積極性和地方治水的積極性結合起來,把防旱與防澇相結合,克服片面地防旱蓄水或片面地防澇排水的做法。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毛澤東不僅強調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探討了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問題。
毛澤東是人民的領袖。他的心系在江河治理上,并與人民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根治淮河、黃河、長江、漢水、海河等決策和新中國水利建設的蓬勃發展,突出地顯示了毛澤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與人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光輝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