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歲末,備受矚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43歲的湖南大學校長鐘志華教授從52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作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大學最年輕的校長,鐘志華教授本來就是一位新聞人物。消息傳來的當天,湖南省眾多媒體的記者云集湖南大學,欲采訪鐘志華,可校黨委宣傳部怎么也與他聯系不上。失望的記者們只好根據以往的資料發了個短消息。事后得知,鐘志華當天因為一個試驗一直工作到很晚,有人由此感慨地說:“怪不得鐘教授這么年輕就能當院士!”。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對鐘志華來說,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是科技攻關的力量與使命。
“在國外干得再好,也難有真正的自豪感”
鐘志華1962年出生在湘陰一個農民家庭,幼時貧寒的家境使他更加發奮學習,1978年跳級參加高考,1982年剛20歲就從湖南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瑞典勒歐大學。1988年5月相繼在瑞典獲得勒歐大學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學博士學位,同年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30歲的他被林雪平大學先后聘為“終身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成為瑞典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鐘志華歸國之前,自己和妻子都有了綠卡,房子、車子俱全。他的一些研究項目還被幾家外國大公司采用,并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和子項目負責人參加了歐盟高科技項目,職業和收入甚至連許多外國人都羨慕不已。但令他魂牽夢縈的是祖國,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那片熟悉的土地。
得知鐘志華想回國創業,當時的湖南大學黨委書記劉光棟教授發出了熱情的邀請。他很直接地問鐘志華:“你回湖南大學工作需要些什么條件?”鐘志華說:“我只要求建一個汽車專業的試驗室,至于住房,只要給一小塊地皮,我自己掏錢蓋就可以了。”
1994年,湖南大學從當年僅有的400萬元基建維修經費中拿出200萬元并按他的設計興建了一個汽車實驗室,并聘請他為車輛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實驗室建好了,可設備經費仍無著落。為了爭取時間,鐘志華數次到當時的學校主管部門機械工業部,說明研究的方向和意義,終于得到部領導的認可與支持。劉光棟教授回憶說,鐘志華那時也只30出頭,機械工業部沒有誰認識他,真佩服他的勇氣和韌性。
對鐘志華回國并出任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很多國外的朋友和老師迷惑不解,不知他“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究竟圖的是什么?
鐘志華后來在“入黨申請書”中對此作了回答,他說:“10多年的留學和國外工作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一個有民族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在國外干得再好,也難以在別人的富裕和強大面前有真正的自豪感和輕松愉快感。即使從自然的感情講,回到養育自己的祖國和家鄉服務也是應該的。”“我回國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一個已經現代化的祖國的安逸生活,而是為了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以履行自己的職責。”
鐘志華回國后的行動表明,他所追求的確實如此。
最大的愿望是讓“中國制造”更加響亮
一位哲人說過:什么是成功?那就是當人家放棄的時候,你卻一直堅持。
薄板沖壓成型過程計算機仿真及應用技術、汽車碰撞過程的計算機仿真及在汽車被動安全設計與改進中的應用,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這一重大項目是機械制造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泛應用于汽車、輕工、航空等領域,如汽車車身中的金屬件就幾乎全為沖壓件。過去傳統的沖壓工藝和模具設計是工程師們依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先設計出工藝和模具的初步方案,再經反復的試模修模,才達到零件設計要求。傳統方法不僅耗時費錢,而且難以達到質量要求,所以國內汽車業普遍選擇從國外進口。
1996年1月,“薄板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理論、計算方法和關鍵技術及在車身制造中的應用”課題正式立題。當時,年僅36歲的鐘志華和他的好搭檔——35歲的李光耀領銜,與成艾國、楊旭靜、肖文洲等科研人員組成課題組,打響了一場攻克機械制造難題的戰役。
在實驗室里、計算機前,2555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勞作,辛酸和艱難都刻在鐘志華那絲絲白發之上。終于,這一機械制造領域的難題被攻克了,同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至今,他們的成果已在國內10多家汽車和模具生產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僅在湖南同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使該公司模具產品合格率由50%提高到98%,近3年累計新增產值1.3億多元,利稅1900多萬元。該成果還被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選作并行化汽車設計制造軟件平臺,一期投資1億元人民幣,成為上海市2000年的一號工程。在2003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以鐘志華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經過長達10年的攻關,又成功開發了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碰撞仿真分析CAE系統軟件,完成了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與改進、安全氣囊設計理論及技術、新型碰撞吸能結構與方法以及工程應用關鍵技術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裝備。此外,課題組還提出并開發了自適應安全氣囊新理論、設計方法及仿真與試驗的成套技術與裝備,為減少安全氣囊對車輛乘員造成誤傷及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氣囊的保護作用提供了有效對策,提出了多種車型的整車安全性設計等,并在企業成功實施,僅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3種車型碰撞安全性的成功開發和應用,就新增產值30多億元、新增利潤1.2億多元、新增稅收2.3億多元。
在2005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鐘志華再次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這項名為“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與改進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鐘志華的最大愿望是能夠力求真正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點工作。他的目標就是盡快提高我國機械工業的競爭力,讓“中國制造”這幾個字更加響亮,讓中國的機械產品走向世界。
最大的喜悅是研制更多的產品造福老百姓
“給咱們的老百姓設計一款舒適、安全、成本低的小汽車。”這是鐘志華多年的夢想。
在無數次的實踐中,他發現普通汽車對撞時,由于是平面接觸,會100%頂死。而菱形汽車是點接觸,對撞時車體只有30%~50%的重疊,而且菱形車中間的兩個輪子,正好可以保護乘員。他發明了國際首創的機械儲能式汽車碰撞試驗牽引裝置,實現了低功率和短跑道條件下的近似勻加速牽引,其性能達到國際同類水平,成本卻只有國外產品的10%。
2001年8月17日,中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新概念汽車在湖南大學誕生了。在2002年北京國際車展上,鐘志華的類菱形新概念車引人注目,獲得了國內外專家的贊許。資深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輛具有優良碰撞安全性能的菱形汽車,是汽車行業內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新概念汽車。
讓科技成果造福老百姓一直是鐘志華的心愿。早在研制類菱形新概念車前,農家子弟出身的他就下定決心要研制一種成本低廉的適應南方水田小、泥腳深的聯合收割機。
為了搞聯合收割機,鐘志華沒少吃苦沒少流汗。
因為收割要趕季節,他和同事們進行收割機的試驗都是沒日沒夜地干,想盡可能實地測算到更多更詳盡的數據,干到晚上兩三點是常有的事,肚子餓了便買幾塊餅干吃。有一天竟從早上8點干到第二天的早上6點半。他每次都是打赤腳下水田,自己開收割機。有一天天氣酷熱,他和同事們在望城縣的學士鄉搞試驗,有農民問:“那個開收割機的小伙子是誰?”他的同事說:“這是我們湖南大學汽車學院的院長、博士生導師!”農民們聽了都不相信。
對收割機這個項目,鐘志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深厚的感情,經常是臨時接到有其他任務的通知從田里出來穿上鞋就走,下了飛機就直接趕到田頭。這是一個計劃外的項目,沒有經費,他自己掏腰包,他還打算以自己的私房做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有人問他:“你搞收割機到底花了多少錢?”他回答說:“不管花多少錢,我都要把它搞成功。”
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他終于研制出了3種原理和性能先進的機型,突破了困擾我國農機行業幾十年來收割機不能在深泥腳田作業的重大技術難關,獲兩項國家專利。為確保收割機使用的可靠性,他先后研究試制了幾十臺樣機,現有六代不同的超輕型水稻聯合收割機樣機問世,目前正在實現商品化。專家們認為,鐘志華的這項技術有可能使我國小型水稻聯合收割機研制和產業化獲得突破性進展。
“跟著鐘教授做事,再苦再累也值”
回國后的鐘志華,恨不得把國外學到的知識全部施展出來,他在指導20多個博士生、碩士生出色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幾年來還急國家建設之所急,承擔和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擔任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后,為了使學科水平上臺階,他提出年薪10萬招聘學科帶頭人。而他自己卻向全院宣布“院里改革未完成之前,我不拿一分錢津貼”。他領頭做的項目,課題經費提成大部分給了其他參加者做補貼。為了院里的工作,他與國內外聯系非常多,但他從未在院里報銷過電話費。他的愛人和小孩都在北京,自己一個人在這邊,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但家庭生活的困難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工作熱情。學院的老師說:“跟著鐘教授做事,再苦再累也值!”
2005 年7月,鐘志華正式出任湖南大學校長。湖南大學早就提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學校現有研究生院,有1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6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面對未來,他充滿了自信,既把提高學校綜合實力放在首位,使湖南大學在“十一五”期間取得更快的發展,又把人才培養視為學校的立校之本,提出從各個方面創造有利條件,為本科教育教學一線的老師“搭臺子”、“架梯子”、“引路子”,使他們安于、樂于教書育人。在教育部最近對湖南大學進行的優秀本科教學評價中,專家組對他的辦學理念給予了高度評價。
“良馬不念秣,壯士不茍營。”鐘志華院士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拓荒者”,在他的眼前有一片又一片的綠洲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