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1906年7月9日出生于湖南瀏陽。1957年9月27日,擔任志愿軍政治委員的李志民被任命為高等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與李志民一同被任命的還有院長兼政治委員劉伯承和副院長陳伯鈞。10月,李志民離開工作達7年之久的朝鮮,到高等軍事學院就職。
確定正確的辦學方針
高等軍事學院(以下簡稱高院)位于北京黑山扈,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和高級速成系為基礎創建,是當時解放軍的最高學府。李志民擔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之初,主要是協助劉伯承、葉劍英(劉伯承因健康狀況欠佳離職后,職務由葉劍英接任)搞好政治思想工作和教員隊伍的培養提高,大力抓環境的治理。
1959年1月,李志民升任政治委員。他在中央軍委領導和劉伯承、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等元帥的關懷、支持下,與學院其他領導一起,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努力把高等軍事學院辦成陶冶將軍的熔爐。3月,
李志民在與其他黨委成員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教學工作要堅持“四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訓練與戰備相結合。使學院始終保持正確的辦學發展方向。
圍繞教學開展工作
李志民十分重視教員的選拔和培養。李志民經常宣傳毛澤東在抗大時強調的要重視教員作用的思想,他認為要使學校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發揮革命熔爐的作用,關鍵在于有一支很強的教員隊伍。李志民親自參與教員的選調工作,要干部部門在軍內外廣招賢才,優中選優。李志民愛護教員,對他們非常關心。1963年夏天的一個清晨,李志民得知軍事教員路精武患腦溢血,生命垂危,已送三○九醫院搶救,他馬上驅車趕到醫院,把院長、主治醫師請到病房,當面了解病情。他接受了醫院領導的建議,立即派車到北京市協和醫院請腦外科專家一起會診、搶救,終于使路精武轉危為安。李志民尊重和關心教員,使教員感到很溫暖,他們的教學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全院教學工作搞得很有起色。
李志民很重視教材的編寫。他在教學中既注重學習外軍的理論和實踐,更注重人民解放軍自己的經驗。李志民常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別人的經驗,而且更應尊重自己流血的經驗,尊重自己的實踐。30年來,黨在領導武裝斗爭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建軍經驗和作戰經驗,這都是我們學習科學的最寶貴的基礎。”他要求各教研部門自己動手編自己的教材。經過幾年的緊張工作,到1962年1月,學院編出了一大批教材。李志民看后欣喜地說:“這些教材不再是照搬外國的東西,而是‘以我為主’的,這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李志民相當重視學院和學員的作風建設。他認為,“學院是培養干部的地方,如果領導骨干能夠在學院學習的時候養成一種優良的作風,回到部隊就會對部隊產生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對于拖拖拉拉、疲疲沓沓的作風,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而要提高到革命意志的高度來看。一個具有堅強的革命意志的人,從來都是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的;而拖拖拉拉、疲疲沓沓,往往是意志衰退的表現,這是沒落的剝削階級的作風,而不是無產階級的作風。”李志民還常說:“活潑,是革命樂觀主義的表現。我們要使學院永遠充滿朝氣蓬勃的氣象,一掃暮氣沉沉的氣象。”為此,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李志民在學院組織了“將軍業余合唱團”,并自告奮勇擔任合唱團總指揮。6月1日,合唱團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開幕式,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聽說這件事之后,親自安排合唱團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看罷演出,周恩來上臺與李志民握手,連聲稱贊演出團搞得好。并當即指示要擴大合唱團的規模,還讓合唱團參加國慶10周年晚會演出。
10月3日的國慶晚會上,230名身經百戰的上將、中將、少將,身著禮服,胸佩勛章,整齊地站在大紅旗前,顯得格外威武雄壯。
“將軍業余合唱團”在李志民指揮下,演唱了《紅軍紀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個兵》、《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等四首歌。每唱完一首,臺下都長時間地熱烈鼓掌。八一電影制片廠將這一雄壯、熱烈的場面攝成彩色紀錄片,在國內外公開放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李志民很重視請高層領導和知名專家來學院授課。彭德懷、林彪、羅榮桓、賀龍、陳毅、聶榮臻等都曾到學院來視察或作過報告。楊獻珍、艾思奇、許滌新、薛暮橋等先后來學院講過哲學、政治經濟學。陳毅外長作過關于外交問題的報告,農業部長廖魯言作過農業問題的報告,商業部長姚依林作過商業問題的報告,錢學森作過尖端技術方面的報告,等等。當時中央各部委對高等軍事學院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大力支持。學員們對請中央各部委負責同志作報告,反映非常強烈,視為來北京學習的重大收獲。
重視高級干部讀書班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高級干部應讀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原著,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總參謀長羅瑞卿根據毛澤東的這一指示,找陳伯達列出了馬、恩、列、斯的30本書的書目。經毛澤東同意,中共中央宣傳部把這30本書印成單行本。毛澤東還批示要印“大字本”,以便老同志閱讀。當時軍委指示由高等軍事學院具體實施教學,決定采取輪訓的方式,每期學習3個月,每次學二三本書。
李志民和學院其他領導對這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光榮任務非常重視,決定抽調最好的教員組成專門教學組,由社會科學教研室副主任李方擔任組長,認真備課,編寫輔導材料和名詞解釋等資料,并在輪訓前組織試教。
高干讀書班共辦了4期,學員為來自各大軍區和總部機關的高級干部,除第1期只有四五十人外,其余各期學員都在100人以上。學員以自學為主,每個學習小組有一名教員輔導,有疑難問題,教學組經過討論后再作小結。
在李志民的具體指導下,高級干部讀書班越辦越好,引起了軍委的高度重視和關懷。1963年11月30日,賀龍、聶榮臻元帥來到學院,接見第2期學員并合影留念。參加讀書班的高級干部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認真讀書,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孜孜不倦。經過學習,他們普遍感到受益匪淺。他們畢業以后,回到工作崗位,還親自抓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親自輔導。一時間,全軍高級干部學習30本書蔚然成風。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得知高等軍事學院的高級干部讀書班的情況后,專門請高等軍事學院匯報30本書的教學情況,《人民日報》記者也來高等軍事學院采訪,介紹他們的經驗。李志民還專門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向全國高級干部推廣30本書教學經驗的文章。后來,林彪別有用心,貶低馬列,搞“活學活用”、“立桿見影”那一套,在錯誤批判羅瑞卿時,又把學習30本書作為他的“罪狀”之一,致使讀書班中斷。
在高等軍事學院的最后歲月
1964年,正當李志民集中精力抓學院工作的時候,突然來了一次院校整風。由軍委一名副總參謀長和總政治部干部部部長組成強大的工作組,直接領導高等軍事院校的整風工作。一開始他們將斗爭矛頭指向李志民,硬說李志民為“彭(德懷)黃(克誠)分子”。后來軍委一位負責同志發了話:“誰是彭黃分子,我還不知道?我是彭黃專案組的組長。”
工作組不死心,又立即把矛頭轉向政治部主任林浩,抓所謂“楊獻珍的大弟子”。他們借口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來高等軍事學院講過課,因而要揭“階級斗爭的蓋子”。那時社會上正指責楊獻珍的“合二而一”論,而楊獻珍在學院講課時批評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主觀主義思想,闡述了事物除了“一分為二”以外,還有“合二而一”的觀點。“合二而一”作為一種學術觀點,若本著百家爭鳴的精神,本不應與政治問題扯在一起。尤其讓人難以理解的是,30本書教學本來是有很大成績的,這時卻成了一大罪狀,批來批去,弄得人們對馬列教學也不敢搞了,造成教學思想的極大混亂。李志民與他們據理力爭,但無濟于事。高院經過這次災難性的折騰后,再沒有招收學員,教學工作全部停頓。
1965年春,李志民根據上級的指示,帶領高等軍事學校教職員和部分地方干部組成的工作隊,到河北省樂亭縣東石各莊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他們一到鄉下,就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對基層和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他不搞亂批亂斗那一套極“左”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幫助基層黨支部,密切黨群關系,建立起一個堅強的黨支部領導核心。
1966年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六通知”,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6月22日,總政治部發出《關于部隊院校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幾個問題的請求報告》,要求全軍院校要積極投入這次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了達到篡黨奪權的罪惡目的,給李志民強加罪名,煽動造反派不分晝夜地輪番批斗,甚至拳腳相加,進行殘酷迫害,還株連家屬。1968年國慶節,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李志民被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并被“保護”起來。
1969年2月2日,軍委辦事組發出1號文件,將原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政治學院撤消,合并成立軍政大學。高等軍事學院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這年10月,李志民和夫人劉平被趕到江西省高安縣渡阜農場,李志民被強迫改名李光,“監督勞動”達3年之久,他身心遭到嚴重摧殘。但李志民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斗爭,直至取得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1987年11月16日,李志民與世長辭,享年81歲,新華社播發的《李志民同志生平》中,對李志民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稱他是人民解放軍“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長期致力于院校建設的軍事教育家”;“他創建的革命功績,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