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他不僅為人類指明了防病健體、養生益壽的重要途徑,同時也道出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但是,運動必須適時適度才有利于健康長壽。如果不順應天時地利,急功近利,超過個人身體承受能力,不僅無益于健康,反而會給機體帶來損傷。有鑒于此,WHO于1969年依據當代人們身心健康的需求,提出了運動處方,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現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一種健身方式。“生命在于科學運動”已成為新世紀人們遵循的養生健身基本原則。
所謂科學運動,即是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體力狀況、健康水平、體育基礎、生活環境和鍛煉目的性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學鍛煉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依據個人的鍛煉目的,科學地決定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頻度和最佳的運動時間。
★運動形式:
(即運動方式)
一般認為有氧運動最適合中老年人的養生健身,或患病康復強體的體育鍛煉的方式,它是運動方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鍛煉方式。對增強心血管系統運氧能力,消除體內代謝產物,調節做功肌肉的攝氧能力等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持之以恒進行鍛煉后,會促使心率減慢、血壓平穩、心臟輸出量增加,有益于防病、治療、健康長壽。常用項目很多,如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在諸多方法中,最安全、方便、容易堅持的運動方式,是步行(即快步走)。
步行:不是散步。慢吞吞、懶洋洋背著手邊走邊閑談,以談為主的步行運動也有益于身體,但達不到強身健體的鍛煉目的。標準步行運動姿勢,應該是仰首闊步,目視前方,雙手的擺動頻度及幅度加快和擴大,大步流星地快走。正如美國史基摩爾學院心理學家莎拉·史諾拉斯指出:“人們只要昂首闊步一會兒,便可以使精神獲得興奮。”美國心臟病專家懷特博士曾告訴人們:“臨睡前進行一次快步走,對睡眠的幫助不亞于口服一片鎮靜藥。”
奧地利科學家發現,每天快速步行三四次,每次15分鐘,可以有效地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因為快步行走時,腓腸肌不斷地活動,從而將滯留在曲張狀態靜脈內的血液往心臟方向輸送,可有效減輕血液對靜脈壁的壓力。科學研究表明:快步走有利于提高氧消耗,增加心臟的工作量,促進血液循環。當人們走步時,肌肉系統猶如一臺輔助泵在不斷運轉,幫助將全身的末梢血液輸送往心臟,對延緩骨質疏松進程大有好處。
研究證明:快步走能降血脂。據《美國醫學協會之刊》報道,每個月大步流星走上6次,每次30分鐘,可以大大降低過早死亡的危險,這正如人們常說的大步流星走出“壽數”。總之,有氧代謝運動有益于延緩緊張、改善睡眠、促進健康長壽。
★運動強度:
因運動強度太小達不到鍛煉目的,太大容易造成機體損害。而其強度因人而異,不能強求一致。如何掌握適合不同人的運動強度呢?向大家推薦一種簡易確定運動強度的方法,即“靶心率”判定法。
何為“靶心率”?即“最大心率”(心臟功能的發揮已達到極限的心率)的60~70%時的心率稱為“靶心率”,或“運動中適宜心率”。研究認為,當人體在靶心率范圍內進行運動時,一般都能收到最佳的鍛煉效果。
最簡單確定“靶心率”的方法,即為170與年齡之差,如年齡為70歲,其“靶心率”即為100次/分鐘。
★運動頻度:
健身運動,是一種耐力性體育運動,是慢功夫,開始是每周一次,每次以30分鐘為限,以后量力逐漸增頻。國內有人提出:堅持有氧代謝運動的要點,是一、三、五。一,即一天至少一次;三,每天運動不少于30分鐘,最好一次完成。如體力不佳,可分為2~3次,每次10~15分鐘;五,每周至少運動五次。日本有位體育科學家推薦三種中等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的組合,可供大家參考。
1,為15分鐘的70%靶心率運動;
2,為30分鐘的60%靶心率的運動;
3,為60分鐘的50%靶心率的運動。總之他的主張是運動強度越大,則應持續時間越短為佳。我認為每個人的運動量,以自覺身熱無倦怠感為度。
★最佳鍛煉時間:
有人說:“競技場上出英雄,晨練場上出壽星”,是鼓勵人們晨練,認為早晨空氣清新,是人們健身運動最佳時間。
隨著體育運動科學的進步,人們改變了上述觀念。雖然早晨空氣中的塵埃比其他時間少些,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較其他時間多,氧卻比其他時間少得很多,加上早晨氣溫較白天其他時間寒冷,尤其早春、深秋和冬季。故晨練使易患有心臟腦血管疾病的人在突然受到寒冷空氣刺激后,機體外周血管收縮,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據醫學統計表明:清晨不僅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也是猝死最多的時刻。故晨練會增加心臟負擔,還能使人體分泌的腎上腺素增加,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臟負荷。
尤其在大雪天氣更不適宜戶外運動,因霧中的小水珠中往往吸附或溶解一些地表的有害物質,如酸、堿、胺、鹽、苯、酚以及塵埃、病原微生物等。霧的形成,使這些有害物質滯留積聚,得不到擴散、稀釋,污染相應加劇。人如果在霧中鍛煉,由于加大呼吸量,會把這些有害物質吸入體內,可引起呼吸系統和過敏性疾病。另外晨練者在運動時,由于肌肉和骨骼的活動加劇,體內必然產熱量增加,為了維持機體熱平衡,需要借助排汗來散發體熱。但是因霧天,氣壓高,空氣濕度大,汗液不易蒸發,不利于皮膚的散熱,有礙肺的氣體交換,致使鍛煉者感到胸悶、憋氣、疲倦、周身不適悶熱感等供氧不足之癥狀,極易誘發傷風、感冒疾病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危險。
同時晨起鍛煉,會消耗體力、精力,給白天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負影響。那么鍛煉最佳時刻是什么時間較好呢?根據人體生物鐘運轉規律特征和空氣新鮮度來說,午后4~6點為鍛煉的最佳時間。因這段時間綠色植物經陽光照射吸收了空氣中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氧,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較為有益,也有利于解除一天繁忙工作中的疲勞,通過有氧運動能有力地調節體力和精力,更有益于改善夜間的睡眠。英國醫學家曾對一些志愿者作過研究,這些志愿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在每天上、下午分別進行相同種類和等量的運動,運動后的疲勞程度相同。兩組成員都按規定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并用電腦記錄儀監測他們的睡眠狀況。結果發現,早晨和上午運動的人,晚間睡眠的情形與平日差不多,而下午運動組,晚間入睡情形比平日好得多。
據科學家對人體生物鐘運轉規律特征的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臟含糖量最低時間,此時鍛煉易出現低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此時鍛煉主要依靠脂肪分解運動的能源——糖,而脂肪作為能源物質源進入血流后,可導致血液游離脂肪酸濃度增高,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幾率增加一倍。所以大家應積極在午后4~6時參加健身運動。此時不會產生能源代謝紊亂和器官機能運轉的超負荷現象,也會避免或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