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的特征為骨組織量的下降及其顯微結構的退化,從而導致骨的脆性增大及易于發生骨折。這是一種疾病的過程,而非人體骨組織正常老化的表現,在醫學上不僅可以治療而且也可以預防。盡管事實如此,骨質疏松癥還是一種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僅在美國,骨質疏松癥就已累及2500萬婦女,且大多數是絕經期婦女。由該疾病造成的各類骨折1年超過150萬例,包括250000髖關節骨折的病例。髖關節骨折后,20%的患者將在3個月內死亡,50%需要長期護理,僅有不到1/3的病人通過積極的治療能夠恢復至正常。從經濟學方面考慮,僅在美國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相關損傷的公共健康成本每年度就達到170億美元。因此,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顯得尤為重要。
絕經期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因素常包括:骨質疏松癥家族史,東方人或高加索民族后裔,體重偏低,某些內分泌疾病的侵襲,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飲食障礙(導致鈣缺乏),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問題,如習慣久坐的婦女、長期吸煙的女性、過量的酒精攝入,都有較高的骨質疏松風險。骨質疏松癥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中老年婦女發生骨折的風險。因此,通過有效的干預不僅可以改善婦女一生中各階段的骨健康,而且還能篩選出有骨質疏松癥風險的個體,并采取適當措施促進這些人的骨質量峰值的形成以及防止其骨量的丟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推薦方案包括:
●鈣攝入量1200~1800毫克/天;
●高風險患者維生素D攝入量400-800單位/天;
●經常做負重運動,增強肌肉的活力;
●避免吸煙及酒精消費要適度。
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手段包括骨礦物質密度(BMD)的測量,測量部位可以是脊柱或髖關節等中心部位,也可以是橈骨(手腕),跟骨(足后跟)或手等外周部位。通過BMD的測量可以預測測量處將來發生骨折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并不能通過橈骨(手腕)或跟骨(足后跟)的測量結果來預測未來脊柱或髖關節處的骨密度問題。因此,專業醫生通常會建議測量身體重要部位的BMD,如脊柱和髖關節,因為這些地方的骨折可能會造成患者的高死亡率。
通過BMD測量我們可以得到每個解剖部位的確切骨密度數值。然后,可將這些數值與其他相同年齡的婦女(Z—評分)或年輕的成年人(T—評分)進行比較。因此,T—評分可定義為與正常婦女或男子在青年期所達到的骨質量峰值比較所得到的標準差數。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原則規定:患者骨密度低于青年人均值以下-2.5個標準差或T—評分小于-2.5即可確定為患有骨質疏松癥。當T—評分大于-2.5但小于—1時可診斷為骨質稀少,而骨礦物質密度正常時的T—評分在1之內或更高。
骨質量減低與將來骨折的風險增大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而骨密度測定法可有效地用于已明確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及那些存在骨質疏松癥風險者的鑒定。
一旦患者被確定為處于發生骨質疏松癥的風險中,或已經發生了骨質疏松癥,治療干預是必要的。這當中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制定運動計劃、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以及藥物治療??捎糜诠琴|疏松癥治療的藥物有激素替代治療(HRT),阿侖膦酸鹽,雷洛昔芬和降鈣素。盡管HRT和阿侖膦酸鹽顯示出使骨密度增大的程度要高于雷洛昔芬或降鈣素,但它們均已經通過前瞻性隨機化試驗證實可維持或增加骨質密度。
骨質疏松癥的預防顯然要勝于治療。預防應始于兒童期并應維持終生。有效的預防計劃必須強調自兒童期至成年期要達到骨質量峰值,自成年期至中年要保持骨質量及自中年至老年期要防止骨丟失。這是一個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適度營養和充分補充鈣和維生素D,以及使用諸如激素替代治療、阿侖膦酸鹽、雷洛昔芬和密蓋息等必要藥物的終身過程。由此可見,預防是控制骨質疏松癥這種世界范圍內威脅每一位婦女的“流行病”的關鍵。
(編輯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