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看病難、看病貴”是中國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這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其中,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客觀原因,有藥價虛高的社會癥結,也有國人求醫態度和求醫方式的緣故。不管是大病、小病,不管是普通感冒、腹瀉還是疑難雜癥,一股腦兒全部涌向大醫院。為此,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求醫模式,對此,您有何看法和選擇。
(編輯 李 軍)
趙春:社區醫院得人心
百姓有病看不起,并不是個什么好兆頭,在這個“十字路口”,國家做出了大力發展社區醫院的決定,好像一場“及時雨”,人們“久旱逢甘露”,喜出望外。
社區醫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親民。醫院建在社區里,本身就很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再加上它相對低廉的診療費用,使得它跟老百姓的距離又近了一截。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醫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服務態度普遍較好,大夫也盡心盡責。
一次,我拿著在大醫院開好的注射劑,到社區醫院扎了一針,前后只花了1元錢,而同樣的治療在大醫院連掛號費帶注射費,還有一次性注射器的費用,加起來至少得6元。還有一次,我在社區醫院做心電圖檢查,價錢便宜得令我吃驚,居然只需9元,要知道,這樣的檢查在大醫院沒有二三十元是下不來的。經過這兩次親身體驗,我已經記下了社區醫院的好,有個什么頭疼腦熱的,自然也就不去麻煩大醫院了。
大醫院的門檻高得讓人邁不進去,老百姓自有辦法應對。傷風感冒扛一扛,稍有不適找社區,買藥只認大藥店,不知那些大醫院有沒有想過自己以后的日子會不會好過呢?你看,大醫院的競爭對手正在茁壯成長,它們就在社區里,就在百姓身邊。
黃河浪:社區醫院,讓我如何信任你
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這話說得雖俗氣,但實在。無論你是武松還是張飛,病來如山倒,任你是蓋世豪杰也只得乖乖的把自己交給醫生。此時,醫生的話就是圣旨。醫生說,要按時吃藥,你就得按時服下苦澀的湯藥;醫生說,不可喝酒,那即便是酒仙李白也得戒酒。
不過,當你去了醫院,卻發現看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有時,醫院的選擇也會讓你十分為難。
當前,國家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正在大力提倡“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求醫模式,我也曾積極響應。然而,前不久的求醫經歷卻讓我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大打折扣。
那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碰傷了膝蓋,膝蓋上立刻腫起一個小包。不一會兒,這個包就從湯圓大小變成了雞蛋大小,等我趕到社區醫院,膝蓋上的包已變成鴨蛋大小。醫生讓我照了X線片,幸好沒有骨折。我問醫生是否該用冰袋冷敷,被告知不可以。至于為何膝蓋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腫得那么厲害,他也說不清楚。他建議我回家臥床休息,要側臥,將腫起來的部位朝下,利用自身的重量壓住不讓它繼續腫脹。
對于這個結果,我心懷忐忑,不知膝蓋的傷情到底如何?回到家后,家人讓我立即去市級大醫院求醫,在那里,我得到了和社區醫院截然相反的意見。醫生說我的膝蓋之所以腫脹得如此厲害,是因為摔跤后膝蓋內的毛細血管大面積破裂出血所致,應該局部冷敷緩解。
摔傷只是一個非常平常的事情,我不解的是,如此簡單的問題社區醫院的醫生居然無法正確處置,這樣的醫療水平,讓我如何信任?從那以后,我有點小毛小病都是直接到市級大醫院就診,盡管費錢費時間,可心里踏實,再不必擔心被誤診誤治。
陳鏡光:病不擇醫,能治就行
誠如飲甘飫肥,可以口福,粗茶淡飯,亦能養生。無論是珍饈佳肴,還是五谷雜糧,于人有益,皆可擇而食之。正是本著這樣的態度,我每遇上求醫之時,常抱以“病不擇醫,能治就行”的心態看病,結果不僅醫好了病,還省了錢。
2000年夏季,一天,我中午回老家看望父母。父親剛從農田打完農藥回來,正吃午飯間,父親突然狂嘔不止,面色赤紅,豆大的汗珠成串滾落,全家人頓時慌了,母親急忙要打120求救,我考慮到家離縣城有10多千米路,無論是去還是等都要有較長時間,于是建議趕快到附近的村衛生室救治。正商議間,父親癥狀加重,身子近乎癱軟到地上。父親的病情刻不容緩了!我立即把他架上摩托車讓他抱緊我,直奔村衛生室——沒有排隊掛號,沒有繁瑣手續,進門就醫,衛生室丁醫師一眼看出是農藥中毒,對我說,若再晚一會兒來,你父親就危險了。他邊說邊快速配藥輸液,半個小時后,父親終于緩過神來,到了晚上,基本痊愈。時至今日,父親也沒因那次農藥中毒而留下半點后遺癥。后來,我無意發現,那次為父親治療總共只花了100多元錢, 而到縣城醫院救治,至少得花上500元。況且,當時病情刻不容緩啊!
當然,我并不是主張逢病就往小醫院治,而是認為不管大醫院還是小醫院,能看好病就是好醫院。只要是有資質、技術過硬的醫院,而不是街頭流動的無證游醫一類的就行。況且,遇到難治之癥,小醫院也不會隨意接手,而且還會很負責任的建議你轉到大醫院去救治。
華占和:社區醫院的優勢是“情、全、活”
社區醫院雖小,但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優勢就體現在“情、全、活”上。只要不斷完善,社區醫院就一定能承擔好社區居民的診療重任。
情,是在社區醫院里洋溢著的溫情、友情。社區醫院的醫生與社區居民比較熟悉,對每家的經濟狀況、身體狀況都比較了解,一般不會開出大處方或重復檢查;診療過程也是十分輕松,在彼此親切的交談中,補液、注射、換藥、檢查等醫療服務也在不知不覺地進行。溫馨的人文醫療環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全,是指社區醫院的全科醫生。社區醫生在乎時的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也許醫術并不十分精湛,但見多識廣,內外婦兒等常見病的診治都行,日常養生保健也能說個一二三四。特別是對社區的慢性病患者,社區醫生對他們的病情比較了解,便于比較病情的前后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及早發現潛在危險。
活,是指經營上的靈活。在社區醫院就診,手續簡便,隨到隨看,無須排隊,不用奔波。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還可以提供上門診療服務,這極大解決了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也解決了子女的后顧之憂。
趙衛宏:社區醫院應該小而專
我自己一般只在確信自己患的是小毛病時,如感冒、頭痛、腹瀉等,才會在社區醫院開點藥,而一旦自己搞不清是什么病時,就不敢在小醫院看了,生怕因為社區醫院的診療水平不高誤了自己的健康,而是去大醫院檢查、治療,哪怕多花點錢也無所謂。倒是我家小孩有病時基本都在社區醫院看。社區醫院有一位大醫院退休的兒科老醫生,水平極高,不管什么毛病都是手到病除,深得居民信任,附近幾個社區的兒童基本上都在這兒看病。
因此,我認為,要想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根據我國目前的狀況,社區醫院不必辦成“小而全”,應該以“小而專”、“小而精”為特色。即有規劃地將社區醫院辦成一個個和大醫院專科診室相對應的專科醫院,如兒科醫院、婦科醫院、心血管科醫院等,其醫生可由大醫院的專家定期來坐診,同時將社區的醫生送到相應的專科進修,這樣,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就和大醫院同步了。而診療設備方面,因為是“小而全”、“小而精”,設備也以專科設備為主,檔次可相應提高。如此,患者就可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相應的社區專科醫院就診。一般性疾病可就在社區醫院治療,大病、疑難雜癥則可由社區專科醫院轉診到上一級大醫院治療。
周瑞海:我贊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
我贊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醫療模式,而且,這么多年來,我也是堅持這么做了,效果不錯。
“小病在社區”有諸多優勢。一是及時,診斷、治療、用藥、護理都很及時,不必排隊等候;二是節省,不僅節省時間,也節省了醫藥費,還節省了路費,節省了精力;三是價低,住院費、檢查費、藥費、治療費均較三級大醫院低。一般性的頭痛腦熱、感冒發燒、已確診的慢性病、小傷等,此類疾病社區醫院就能診治,去大醫院既沒必要又浪費時間和金錢。有一次,我老伴腰痛,社區醫生為慎重起見,讓我們先到大醫院檢查,CT檢查提示不是腰椎間盤突出,而是一般的腰肌勞損,回到社區醫院,醫生開了腰痛寧讓我老伴服用,同時結合腰部中藥熱敷、推拿理療,還非常耐心地教給我老伴自我腰部保健的方法,半個月后,老伴的腰痛癥狀就消失了,活動自如。
“大病進醫院”也是有好處的,當然也是必要的。大醫院的醫生不僅醫學理論豐富,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醫療水平高,且處于醫學發展的最前沿,新技術、新手術、新藥物大多是大醫院先開展使用,有了疑難雜癥,在大醫院會診、檢查、治療都有優勢。此外,大醫院的分科細,專業性更強,疾病的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大醫院里的醫療設備先進、齊全,藥品種類齊全,新特藥多,可以滿足治療不同疾病的需求……有了重病、大病、疑難雜癥自然還是到大醫院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我曾患過敏性哮喘,需要進行脫敏治療,社區醫院由于條件所限,不開展此項治療,我在市醫院做了3個月的脫敏治療,病情得到了有效緩解。
我的社區醫院與大醫院相結合的診療模式,為我節省了許多時間,也節省了許多醫療費用,也沒有耽誤疾病的診治,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方舟:外國人看病首選社區醫院
法國:社區醫療樣樣管。
在法國,基礎的醫療保健服務大部分以家庭醫生服務的模式提供。大部分執業醫師的工作集中在社區醫療。幾乎每一個家庭都通過年度簽約的形式聘用一名家庭醫生。家庭醫生除執行醫療工作外,更能提供廣泛的醫療專業信息、正確的就醫途徑并宣傳保健知識,是家庭每一位成員的健康咨詢顧問。家庭醫生還是一位知心的朋友,與家庭每一成員維持良好的關系,可隨時讓服務對象找到他,以解決突發性的緊急醫療情況。
德國:社區護理護士唱主角。
在德國,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區護理就在德國衛生行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在社區護理服務中主要有家政人員(從事家政事務)、護理員(協助護士做好生活護理)、護士(主要從事護理專業工作)。無論是護士還是護理員,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醫院工作經驗,其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老年人、兒童、術后恢復期的病人、慢性病人和傷殘人等,服務內容為慢性病的預防、自我保健康復和護理工作。每個護士站每周碰頭2~3次,所有護士一起討論護理計劃和在病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護士站的每名護士均配有現代化通訊工具,遇事隨時聯絡,每7個護理站歸一個總部管理。
日本:老人孩子婦女分別管。
日本的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別行政區都設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國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類保健機構中保健護士達到2萬余人。在社區,居民進入40歲即開始建立“健康手冊”,接受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診查等。日本保健所和保健中心對結婚、妊娠、分娩、孕產婦和嬰兒,直至學齡前幼兒給予各種健康診查、保健指導和醫療援助。
加拿大:小型診所遍布各個社區。
加拿大的密西沙加是個擁有60萬人口的城市,但大型綜合醫院只有兩家,其他小型診所遍布各個社區和街道。加拿大采用的是公費醫療,每個家庭都有家庭醫生,每人擁有自己的健康卡,上面記錄了所有的病歷和保健情況。人們平時看病都與家庭醫生聯系,不必到大醫院就診。
[相關鏈接]
南京出臺“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強制措施
為改變目前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小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門可羅雀的不合理現狀,南京市衛生局近日出臺了《開展社區首診制及雙向轉診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何種情況必須在社區看病,何時才能轉診到上一級醫院進行了硬性規定,以引導大醫院病人向中小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合理分流。
據該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主要是集中在大醫院里。 因為,大醫院里技術高、成本貴,但事實上80%以上的患者都是常見多發病,用不著人人都去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大多是病員不合理分流造成的。此次出臺《方案》規定在公立二級以上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實行雙向轉診政策,即小病在社區就診,超出社區診療范圍和能力的轉向上一級醫院,病人病情穩定后再轉向社區康復,非常有利于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