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企業文化建設中要注重培育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的根據何在?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出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六屆六中全會又提出,要倡導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和諧創業。這些重大決策、重要論斷都不是隨意提出來的,而是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的根據,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需求,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提出注重培育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從根本上說,這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綜合競爭力的需要,是企業基業常青、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這也是許多企業發展中的實踐經驗所告訴我們的。概括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創新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持續發展的企業的內在需求與本質屬性,和諧也是一個追求基業常青的企業所必不可少的內在要求與本質屬性。所以,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必然是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根本意義的兩項重要內容。
在去年的一次座談會上,我曾講過,企業文化的定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經營管理文化。這個定位是準確的。但從我們研究的視野來說,特別是從企業發展實踐的需求來說,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不能搞得太狹窄,應當深化、拓展和延伸。比如,品牌文化、營銷文化、服務文化、學習型文化、環境文化、安全文化、資源文化、節能文化等等,這些都很重要。這里所講的,有些本來就是企業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從我們的研究工作來說,過去可能重視不大夠,沒有真正深入下去,所以還是應當加以強調。因為企業發展的實踐使這些問題凸顯出來了,可以說是實踐的呼喚!而企業文化的理論研究,應當傾聽實踐的呼聲,尊重實踐的權威。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培育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是什么樣的關系?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培育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是同一個實踐發展的過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創新離不開和諧,和諧也離不開創新。說創新離不開和諧,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事實說明,在企業想創新而無和諧的環境和氛圍,沒有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創新不成。同樣,沒有創新,和諧也難,也不能真正實現。六中全會決議講:“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諧首先要發展,而發展就要創新。過去有句話說:“合則齊美,離則兩傷。”對于創新與和諧,也可以說:創新有利于和諧,和諧有利于創新;在和諧中求創新,在創新中促和諧,二者是“齊美”共進。
我們應當確立什么樣的企業創新觀?
概括地講,就是確立全面創新觀、全員創新觀、持續創新觀。
全面創新觀是說,企業的創新并不是單項創新,并不是僅僅某個方面的創新,而是全面的創新。這種全面的創新觀不僅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而且包括文化創新。不講企業的文化創新,并不是全面的創新觀。
全員創新觀是說,企業的每個崗位工作都可以創新,而不單單指少數技術專家搞創新。
持續創新觀是說,企業創新是沒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頓的。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全面創新、全員創新、持續創新,體現了創新問題上發展的、全面的辯證觀點,而不是停滯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學觀點。
當然,創新要從企業實際出發,是在務實基礎上的創新,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創新。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注重文化創新的現實意義何在?
這至少可以從以下4個層次來說:
1.企業文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停滯凝固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過程。
2.文化具有穩定性,又具有流變性、創新性。在今天提出培育創新文化,或者說注重文化創新,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在深化,企業制度在不斷創新,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市場競爭的形態在變化,所謂“企業再造”在不停發展,企業的運作形式也在發展變化。
3.特別是從企業運作的形式來說,正在經歷著一場很大的變化。例如,過去常常是單槍匹馬式的競爭,現在是協作競爭或者叫合作競爭,叫“競合”或“合競”。企業的競爭形態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研究協作競爭、雙贏多贏共贏的新思維新文化。再如,過去是什么都由企業自己做,現在講核心技術自己做,而其它環節搞“外購”、“外包”。這是一種智慧型的運作。企業本身的運作方式發生了變化,也要有新的文化觀念。還有企業重組后的文化創新問題,已有一些企業從文化層面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和總結。我們進行企業文化研究當然應當是立足于企業本身的發展變化;而企業本身運作的發展變化又必然要求在企業文化上得到反映。

4.去年12月,適應全球化品牌戰略的發展,海爾集團更改了企業精神與工作作風。新的海爾企業精神為“創造資源,美譽全球”;新的工作作風為“人單合一,速決速勝”。張瑞敏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企業的競爭環境、發展戰略、運作模式變了,企業文化的某些內容也要隨之而實行創新。這樣才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也才是真正的辯證法的發展觀。
當然,注重企業文化中的文化創新,并不是說在企業文化設計中,今天提一個理念,過幾天就要更改。我想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如何處理好企業文化發展中若干基本理念的穩定性與總體上文化創新性的關系,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操作藝術,需要好好把握、具體分析和研究。
關于在企業的和諧文化建設中注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問題。
如何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同現代企業文化相融合,或者說融為一體,這是我國企業文化研究與建設中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歷史性課題。我認為,這個融合關乎到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前景,關系到中華民族走向美好的未來。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具有兩個文化根脈:一個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根脈;一個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傳統文化根脈。這兩個文化根脈,對于締造、形成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成現代企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極為重要,可以說具有根本意義。這個大課題的研究,如果加以展開,涉及很多方面,我的研究也有個人的局限性,這里只就企業的和諧文化建設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問題,提供點資料、個人的思考與個人的學術性的理論觀點。
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和諧”,是哲學范疇、倫理概念,也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這里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含義,首先是作為哲學范疇提出來的。
2.古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對“和”、“和諧”的研究和倡導。大家常說“和為貴”。“和為貴”是孔子的學生有子講的。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生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這是《論語·學而》篇的記載。孔子講的是“和無寡”。到了孟子,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人和”的極端重要性。荀子講的是“和則一,一則多力”,用現在的語言拿企業來說,就是在企業內部大家和睦相處,意見一致,那力量就會強大,內部有了凝聚力,對外就有了競爭力。《廣韻》則講:“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又有的古書講:“剛柔得適謂之和。”正因為從“和為貴”出發,從古代先哲們的一系列論述出發,在我們中國的長期社會生活中才形成了“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氣生財”、“心平氣和”、“家和萬事興”這樣一些古訓。這些古訓,也是社會和諧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
3.“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最早提出這個思想觀點的是伯陽父(史伯)。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西周末年,伯陽父同鄭桓公談論西周的政局時講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第一個對“和”與“同”的概念作出區別,有了不同的界定。主張“和”不是主張“同”,如果都是“同”,同則不繼,則無發展,無前進。
4.由此引申開來,“和”、“和諧”并不是無矛盾、無差別,并不是取消差異,取消多樣性。古代圣賢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兩句話有很深的哲理。從古代思想家們關于“和”、“和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和諧”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是什么狀態、什么境界呢?這是一種有矛盾、有內在運行機理的狀態和境界,是一種在承認差別、承認多樣性基礎上,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一種協調有序、持續前進的狀態和境界。如果聯系構建和諧企業,或者在企業構建和諧文化,也有一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最廣泛地在企業形成共有價值理念,更好地解決企業中的各種矛盾,在處理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用戶等各種關系中,協調有序地實現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和諧”的狀態,應有兩層含義,一是協調有序,一是持續發展。
5.在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從“和”又引申出“中和”、“太和”的概念。“中和”的思想出自《中庸》,這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孔廟大成殿前上方掛的就是“中和位育”四個大字。后來的宋明理學對“中和”有許多論述,如講“致中和于一身”,“中和,道義由之出。”提到“太和”,在云南大理,常常可以發現過去留下的“太和”二字。是不是從南昭國、大理國時留下的呢?在北京故宮有太和殿,這里的“太和”大概可以解釋為高度和諧的意思。當然,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實現公平正義,不可能真正實現和諧的。“太和”二字最早可能是《周易》講“保合太和,乃利貞。”莊子也講過“太和萬物”。順便說一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和”、“和諧”,儒學與道學是一致的。如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傳統文化的精髓方面,他們是相通的。這樣說不知是否可以?
6.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和”、“和諧”的論述,除上面提到的外,比如《尚書》中講“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講的是“萬邦”而不是一邦。《周禮》中也講到“以和邦國”。當然,當時的人論述這些問題,都有那時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需要具體分析、科學分析。還有社會理想方面有關“和諧”的大量論述,也很值得認真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西方哲學中有關和諧的思想,也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值得一提。比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是把“和諧”作為哲學范疇加以研究的。他提出“什么是最智慧的——數”、“什么是最美的——和諧”。在這位西方古代哲學家看來,美即和諧,和諧即美,和諧具備了美學價值。著名的蘇格拉底還提出了“公正即和諧”的理念。一位法國學者寫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和諧經濟論》,這里出現了“和諧經濟”的概念。
7.羅列上述文獻,無非想說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們的傳統美德是底蘊深厚的,這些都已經傳承到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言行舉止中。六中全會的決議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在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如何有效地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用和諧的思維觀察事物、處理矛盾,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的。在企業構建和諧文化,如何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如何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和底蘊體現在企業價值理念的表達和行為習慣、行為規范中,體現在文化整合、提升的操作實踐中,體現在企業文化的宣傳貫徹實施推行中,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并不是搞點概念游戲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
8.介紹兩個典型案例。一個是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靜水深流”的企業文化,這是中電國際李小琳總經理提出來的。這個“靜水深流”的企業文化有著很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和根脈,是一種人本文化、責任文化、誠信文化、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可以稱得上深邃厚重、情智交輝。靜水深流,給人以聯想和啟迪,有著很高的文化品位。
另一個是中國兵器工業北方重工集團的以“和”為基石的接力文化。他們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總結了企業成敗的經驗教訓,實現了和合文化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融合,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了企業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我看這是現代企業精神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兩個范例。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精神理念相融合這樣一個研究課題,十幾年來就一直存在我的心中。我深知這個課題對于形成企業文化的中國特色與中國化所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也希望和大家一起為此作出努力。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