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國內生物科技領域正掀起一場生物科技的自主創新風暴。這是我國把自主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之后的第一個重點產業的全面發展和突破。
國家高度重視并加大投入
初步統計,我國擁有政府資助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約200個;擁有研發人員3萬多人。全國有現代生物技術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過去5年,僅中央政府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已超過120億元。
生物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陸續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始創新成果:一是學術論文水平顯著提高。“十五”期間,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打破了連續20多年未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尷尬沉默,僅在2005年一年就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二是發明專利申請量成倍增加。“九五”期間,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數為455項,其中國際專利10項;“十五”期間,專利申請總量達5182項,其中國際專利456項,增長幅度驚人。三是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日益增多。“十五”以來,中國參與了“國際人類單核苷酸多態性作圖計劃”,高質量完成了其中10%的工作;2004年,中國科學家發起并領導了“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中國已成為國際生物科技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生物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力支撐
近五年來,我國共育成通過審定的超級雜交稻組合60個,其中產量驗收達到每畝800公斤的新組合有7個;累計推廣超級雜交稻1.5億多畝,按照每畝增產50公斤稻谷計算,累計增產稻谷750萬噸。在此期間,中國獲得抗蟲轉基因棉花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1.2億畝,減少農藥使用量5萬噸,獲得經濟效益168億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抗蟲棉花品種的推廣面積已大幅度超過美國進口品種。
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大幅提升
在國家863計劃的推動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被批準上市,41個新藥證書正在申報,109個藥物被批準進入臨床試驗,206個候選創新藥物即將完成實驗室研究。生物科技的突破,不僅初步改變了中國醫藥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被動局面,還帶動形成了近600億元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
中國生物芯片亮相國際市場
近年來,我國在北京、上海、陜西、天津、南京建立了五大生物芯片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五大基地為核心的生物芯片研發格局。經過五年的大力培育,一個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都很高的新興產業——生物芯片產業,在中國初見端倪,一些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五年來,中國累計研制成功200多種生物芯片產品,6個芯片及相關設備獲得新藥證書或醫療器械證書,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和省市各類科技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