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自從問世以來就一直熱銷不斷,被譯成了數十種文字,后又陸續被搬上廣播、舞臺和銀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閱讀此書,珍藏此書。去年,譯林出版社也出版了這本書的中譯本,網上、書店都出現許多關于該書的出售信息,閱讀、購買該書的人數極多,一時風靡書市。這本薄薄的書信集也成為了國內許多讀書人所藏的書目,除去該書精美的封面設計與它一直享有的知名度之外,想來《查令十字街84號》還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
真實的生活之美
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窮困的女作家海蓮承受不了紐約古舊書店昂貴的書價,便按照《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的地址,給位于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寫一封信,求購一些絕版圖書。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回信和她要的書就寄來了,那些書令海蓮的書架相形見絀。雙方的信任和欣喜合作很快達成。溫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來的書信,很快就系緊了遠隔重洋的海蓮和弗蘭克。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的英國物資實行配給制,海蓮就從美國給書店的店員們寄來火腿、雞蛋和香腸,讓他們吃到很久沒有見過的“完整而大塊”的肉。而弗蘭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開始在英國各地奔波,出入豪宅,踏破鐵鞋,為她尋覓難得一見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海蓮不是沒想過去倫敦看看書店,看看弗蘭克,但是這樣和那樣的不斷出現的緣由使得這場期待已久的見面始終難以實現。書照買,信照寫。到了這一天,海蓮的信在3個月后才得到回音,她被告知:弗蘭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或者說不能用“故事”這樣的詞匯來稱呼它,因為這就是一段真實的生活。弗蘭克死后,海蓮把這些書信結集出版,不料成為暢銷書,并被引進英國,出版商圓了她的夢,請她去英國旅行。當她走進曾經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時,距離她第一次給這里寫信,已經過去了20年。現今的查令十字街84號已變成了一家酒吧,在它的外墻上釘了塊版子——“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舊址,因為海蓮·漢芙的書而聞名天下”。這一切真實的所在都證明著這段真實生活的存在,這也許就是此書吸引人的第一個理由。生活里帶有點淡淡的浪漫,這是許多人都追求的并認為是美好的東西,卻常常得不到,讓人們覺得也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恰好這里就有一個真實生活的例子給我們證明了這樣的事情,這怎能不讓人們心動呢?人們追求美,更追求生活之美,對于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美更是讓每個人向往之,這樣美好的東西怎能不珍藏呢?
這種真實恰巧也正符合海蓮·漢芙自己買書的口味,她一定要買讀過的書,而且也要寫作真實的書,她不喜歡虛構的故事,最終她自己出版的這本書果然就是一個極其真實的作品。這些真實的通信,記錄了買書的過程,朋友之間的關心,也記錄了當時英國的社會情況,如戰后的配給制、國民保健制度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生活啊!
情感的回味之美
《查令十字街84號》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是很值得慢慢回味的,只有細細體會才能領略作品中的那份美好。而之所以有回味的可能是書信這種聯系方式所提供的。常說距離產生美,《查令十字街84號》中的主人公們就是因為彼此之間保持著距離感、空間感、時間感,才能夠有那樣美好值得品味的生活,這一切都源于他們采用書信交流的方法。在寫信和等信的這個過程中,人們的那份認真執著和焦急盼望,以及收到信后所得到的愉悅等心情都有了表達的機會。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太多的迅捷的東西,聯系事情習慣了使用電話、電子郵件等更方便快捷的工具,這些工具在提高了辦事效率的同時,卻使生活失去了美感,使得一切都變得很機械化。而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一切都是緩緩到來,逐漸發生的,相對來說那是一個靜態的時代,人們的心是那樣的平靜,人們的動作似乎也很緩慢,這一切都給人們提供了觀察與感悟的機會。這種購書的方式在今天看來是多么令人向往與懷念。而我們今天能夠這樣的喜愛《查令十字街84號》,也是由于我們與事情發生的時間已相距幾十年了,我們去欣賞它,也相隔了一定的時間與距離,這種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審美也是讓《查令十字街84號》更具魅力的一個原因吧。
讀《查令十字街84號》時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淡淡的感情的流露,如同一曲很舒緩的小夜曲在彈奏,有緩緩流淌的感覺。這是書信所造成的效果,在今天一切都追求速度的信息化的社會里,寫信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一切都速度化了,一切都變得那么機械,不再有以前由寫信、等信所構成的那樣一個美好的氛圍,缺少了某種生活的感覺。在今天這種感情缺失的情況下,再來讀此書,或許恰巧彌補了我們心靈中的空洞。正因為我們缺少它,所以我們才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彌補它。
流露的真情之美
由于這些書信是由主人公們自己親自寫出來的,而不是由哪個作家所編造出來的,所以說信中所表現出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實。海蓮·漢芙,這個因為愛人在二戰中犧牲而終身未嫁的老小姐,竟然那樣嬌憨可愛,也可以說她是珠璣妙語,而又表現出那么一點任性,看她給弗蘭克的信中的語言,她說“弗蘭克,你在那兒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沒干,你只是閑坐著!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詩集》在哪里?……你把我冷落在這里,坐在圖書館里,在那些不屬于我的書上寫著長長的眉批,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會把我的圖書卡收走!……弗蘭克,行了,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快去幫我找書吧。真不明白你們書店是怎樣維持的!”——當弗蘭克寄給她的書她不滿意時,也會有點抱怨:“這哪里是《佩皮斯日記》呢?你倒是給我交代清楚!這本書根本不夠資格稱為《佩皮斯日記》……真想啐它一口!”“我現在趴在窗腳下寫信給你——這本卡圖盧斯害我氣得滾下來。譯得詰屈聱牙的,真叫人傷腦筋!”——遇到滿意的書會說:“這本書長得就像簡·奧斯汀該有的模樣兒——皮細骨瘦、清癯、完美無瑕。”——還有許多俏皮的語言:“我的寶貝牙醫放了我一個月假,他卻歡歡喜喜帶著嬌妻度蜜月去了,旅費是我出的。”“你們店里一直發行這么好的目錄,你卻直到現在才寄給我!難道你還好意思跟我說你老是忘了嗎?汝等無賴!”等等。這是多么有趣的一些語言啊,而弗蘭克的回信又每次都顯得那么寬厚溫和。還有那些書店的店員們的信,她們也都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告訴海蓮。
海蓮和書店里的這些人之所以能保持這么長久這么真摯的情誼,可以說是始于海蓮的行為。當她得知戰后的英國實行配給制,她這些英國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好的時候,她毅然伸手幫助他們,為他們寄去火腿、雞蛋、絲襪等等在當時的英國不易得到的東西,而那些英國朋友們在感激之余也給她寄來美麗的英格蘭桌布,去幫她尋找她喜愛的古書籍。這里包含著多少的友情啊,由友情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他們彼此互相關心,視作知己,盡力去幫助對方,這樣美好的感情多么打動人啊!它并不是什么轟轟烈烈的感情,但就是這樣的感情是真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因為它的常見,它的真實,讓我們覺得更加親切。
遺憾之美
書到最后有一個最大遺憾,就是海蓮與弗蘭克最終也沒有見過面。雖然海蓮的朋友曾經去過英國的這個書店,并向她描述“這是一間活脫脫從狄更斯書里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但海蓮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成倫敦,弗蘭克至死也沒有見到他一直為之服務的海蓮,看起來這是個遺憾,但似乎這種遺憾也是讓讀者喜歡此書的一個原因。生活中的事情很少是圓滿的,或多或少的一點殘缺是生活中常見的,這種殘缺的保留讓讀者有了感慨的機會。并且正因為他們一直沒有見面,才保持著彼此的美好印象,因為這樣他們彼此還有機會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可能去把對方想象成一個美好的形象。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情,我們寧可去想象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去知道它的真相。
由于主人公們沒有相見成,最后讀者為他們感慨時,就會覺得這里面有種蕩氣回腸的美感。一個關于書的淡淡的美麗的故事就這樣打動著同樣愛書的我們大家。
結語
有人說書中流露出海蓮與弗蘭克之間的精神之愛,但僅從譯本中筆者認為是看不到這一點的。也許翻譯的時候有所改動,這個還不清楚,譯者說翻譯時有小的改動,僅看譯本,筆者認為這里主要體現的還是友情,一種輕松的友情,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互相關心。在今天讀這本小說,會讓我們浮躁的心沉靜許多。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讓人們沒有時間去感受自己的內心,更無法去體會別人的內心,我們獲得了許多物質的東西,但我們的心靈逐漸走向了虛無。《查令十字街84號》讓我們醒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溫馨感人的生活世界。于是我們有了期盼,也許這樣的故事也會在我們生活中的某一刻發生。